疼痛管理路径应用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效果分析
2018-05-17孟繁英
孟繁英
(吉林省人民医院疼痛科,吉林 长春 130021)
所谓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即带状疱疹皮疹消退以后局部疼痛依旧持续存在的病症,对人体功能以及患者日常生活可产生严重的影响,治疗难度较大。疼痛管理路径是指临床医疗护理工作者基于疾病疼痛的特点、疼痛对机体身心带来的影响等制定相应的护理管理计划,医务工作者按照该计划执行,以有效控制疼痛,获得满意疗效[1]。本研究笔者选择了37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作为观察组,应用了疼痛管理路径,获得了满意效果,下面就具体报道进行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病例:择取对象为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74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病例选择标准:①纳入标准:满足《疼痛学》中有关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诊断标准,疼痛持续时间≥1个月[3];疼痛位置为胸腹部;所有患者均在知情下签订本研究同意书,可积极配合完成。②排除标准:并精神心理疾病和不可配合治疗患者;妊娠期妇女和哺乳期妇女;临床治疗不全患者;伴有严重器质性疾病患者;肝肾功能和心肺功能异常患者。将74例患者平均划分成各37例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20~64岁,平均年龄(46.53±3.44)岁;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21~65岁,平均年龄(46.55±3.42)岁。对照组和观察组基本资料经软件的比较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性好。
1.2 方法: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均实施常规镇痛治疗,根据患者病情以口服的方式使用加巴喷丁、阿米替林等药物。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管理,患者入院后常规介绍责任护士、医院制度、主管医师以及院内环境等,住院期间实施健康宣教,评估患者疼痛且做好记录,按照医嘱使用镇痛药,加强用药指导等。观察组应用疼痛管理路径,具体如下:①入院第1天:主动和患者沟通交流,介绍责任护士、入院环境、主管医师、规章制度以及安全知识等,耐心倾听患者主诉,予以针对性的帮助与指导,告诉患者以及其家属参与疼痛管理的重要性,明确管理目标,了解患者疼痛病史,介绍用药方面的知识。②入院第2天:制定疾病健康宣教手册,并发放给患者和其家属,讲解关于疾病方面的知识,密切观察患者用药以后的反应,对患者用药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估,告诉患者在用药早期可能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以便其能够对此有一个基本认识,继而更好地配合医务工作者完成各项操作;指导患者进行放松训练以改善疼痛,利用亲切且缓和的声音进行引导,深吸呼气,保持10 s,嘱咐患者缓慢地将气体呼出体外,握紧双手,逐渐放松,借助于暗示语言让患者彻底放松双脚、双手、大小腿、双臂、臀部、胸部以及腹部;按摩疼痛位置,每天2次,每次按摩时间为20 min,按摩手法自轻到重,以便患者能够很快地适应;予以用药指导,观察和记录患者用药情况,予以便秘护理,嘱咐患者多吃水果和蔬菜,每天的饮水量至少为2000 mL,教于患者和其家属按摩腹部。③入院第3天:耐心倾听患者主诉,评估其心理状态,予以心理支持和安慰,了解患者需求以及用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根据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加大安全用药重要性的宣教力度;基于患者便秘情况,予以针对性的指导;结合患者需求对疼痛控制计划进行合理地调整。④入院第4天-出院前1天:每天针对患者疼痛控制情况、用药后反应以及睡眠质量等对疼痛控制计划进行调整,倾听患者主诉,予以心理支持,介绍成功案例,采取心理暗示法强化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对出院后饮食、用药方式和复诊时间予以指导,将患者和其家属的联系方式留下,以便日后随访工作的实施。
1.3 观察指标:利用NRS评价患者疼痛程度,分值在0~10分,其中0分表示无痛,1分开始疼痛程度加重,10分表示疼痛难以忍受[3]。疼痛控制总体满意度评价:以0~10分进行评价,由患者根据自身疼痛情况圈出相应的数值,分值越低说明患者满意度越差。记录两组患者住院天数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本研究所涉及到所有数据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对比检验;以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对比检验,以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NRS评分、疼痛控制满意度评分以及平均住院天数对比情况见表1,利用专业统计学软件对表1中的数据进行比较检验,经分析可知,观察组患者N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疼痛控制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平均住院天数也明显比对照组短,组间各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9.7%(11/37),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1%(3/37),通过软件的处理分析发现,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二者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NRS评分、疼痛控制满意度评分以及平均住院天数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NRS评分、疼痛控制满意度评分以及平均住院天数对比(±s)
注:与对照组进行对比,*表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分组 NRS评分(分)疼痛控制满意度评分(分)平均住院天数(d)对照组(n=37)4.52±0.32 6.21±0.43 15.43±3.21观察组(n=37)2.13±1.22* 8.02±0.98* 12.35±3.01*
3 讨 论
在带状疱疹中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作为一种常见并发症,大部分患者表现为针刺样、自发性闪电样、撕裂样或者刀割样疼痛,常并患区皮肤痛觉过敏或者超敏症状。对患者局部皮肤进行用力按压时不会加重疼痛,但轻轻抚摸或者摩擦患区皮肤患者常不可忍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治疗难度大,如何有效地缓解患者疼痛,提高其生活质量是目前医护工作者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目前关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发病机制尚未得到明确答案,大部分学者认为人体免疫力降低,造成脊髓背根神经节内带状疱疹病毒被激活,脊髓感觉神经受损,破坏了疼痛感觉传导通路,导致中枢镇静系统疼痛敏感性升高,人体疼痛阈值降低,继而引起痛觉超敏症状[4]。大量研究报道和临床实践均表示在疾病治疗中应用疼痛管理,在减轻患者疼痛的同时还可提高工作效率[5]。疼痛管理路径可使医务工作者按照既定标准计划为患者提供合理的治疗与护理,指导医务工作者主动且有计划地工作;在整个管理护理中有患者的参与,可使疼痛控制目标更为明确,确保治疗护理措施落到实处,继而提高治疗护理质量。本次研究笔者就疼痛管理路径应用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疼痛管理实施的步骤为评估疼痛,着重评估疼痛强度、疼痛出现时间、发作频率、疼痛位置等,结合患者实际情况予以健康宣教、心理护理、用药指导、出院指导等,研究结果显示,和对照组相比较,予以疼痛管理路径的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疼痛控制满意度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平均住院天数明显要优,组间数据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言之,疼痛管理路径应用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可有效改善患者疼痛情况,预防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在临床中不仅有应用价值,同时还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高月,李彦平,张乐辉等.影响皮神经阻滞技术治疗带状疱疹疗效的相关因素的分析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4,13(6):454-457.
[2] 李雪薇,田晔.火针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大鼠疼痛阈值及NF-κB表达的影响[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11(1):38-40.
[3] 陈小洁,周艳飞.疼痛管理集束化护理措施对带状疱疹患者疼痛的干预[J].饮食保健,2016,3(8):110-111.
[4] 叶富英,林胜友,蔡亚红,等.腕踝针治疗肿瘤并发带状疱疹疼痛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3):209-210.
[5] 杨丽珍.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实施疼痛管理的护理体会[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2,2(8):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