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门诊药房开展药学服务的效果分析
2018-05-17陈颇静
陈颇静 李 鹏
(北京市羊坊店医院,北京 100038)
门诊药房在医院是比较重要的环节,药房发药不仅能执行医师书面指示[1],还能通过药学人员的专业知识为患者提供方便快捷的药学服务。传统发药窗口有很大局限性,医院药学正由纯粹的药品保障供应型向专业技术服务型转变,药师的工作已从过去的调剂和发药逐渐发展为患者提供优质临床药学服务发展。本院为一所二级综合性医院,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536例门诊药物咨询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调查医院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536例门诊药物咨询资料,在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未开展药学服务为常规组(209例),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开展药学服务为药学服务组(327例)。药学服务组男167例,女160例;年龄21~72岁,平均(36.14±2.24)岁。常规组男109例,女100例;年龄21~73岁,平均(36.56±2.27)岁。两组基本情况差异不显著。
1.2 方法:药学服务方法:①提高药师业务素质。不断更新药师专业知识,使其明确药品信息、用药方法、药效、药物安全性、贮存条件、熟悉药物用法用量和不良反应,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咨询服务,服务过程保持微笑,保持友善温和的态度,取得患者信任。②开设药学咨询热线。建立药学咨询热线,为门诊药房拿药的患者提供药物咨询,使其及时得到用药知识支持。③强化处方审核,和临床医师建立联系。药师监督临床医师开出的处方,对处方进行审核,确保无药物禁忌等不良现象。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个阶段的用药不良反应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统计,分别进行t检验(计量资料)、χ2检验(计数资料),P<0.05为差异显著。
2 结 果
2.1 药物咨询内容:患者咨询内容主要为药物的用法用量(32.6%)、不良反应(17.2%)和相互作用(12.9%)。见表1。
表1 药物咨询内容
2.2 药物不良反应:药学服务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
表2 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3 讨 论
门诊药房咨询主要为老年患者,咨询最多的是药物用法用量即每日服药次数、用量及服药时间等。由于老年患者同时患有多种疾病,服用的药物种类和数量也相应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在患者中增加[2]。另外对于一些特殊群体如孕妇、哺乳期妇女、小儿等用药应更加慎重,而且随着药学知识的普及和重视,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重视用药安全问题。
本研究显示,患者咨询内容主要为药物的用法用量(32.6%)、不良反应(17.2%)和相互作用(12.9%)。从表1可看到药物的用法用量,药物相互作用以及药物的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及特殊人群的用药等的咨询量都比较高,说明人们对个人用药变得比以前更重视和谨慎。作为药师可以依据特殊人群的药动学基本知识及各种药物的代谢特点,相互作用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等,并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给予指导,引导患者合理用药。因此,临床药师在门诊用药指导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大门诊咨询窗口的宣传工作,创建适合自己医院的药学工作模式,促进门诊药学的健康发展变得尤为重要[3]。
药学服务是一个内容丰富,专业化程度很高的服务体系[4]。医院门诊药房的扩展服务,不仅提升了药学服务的内涵,还可以展现医院特色,提高竞争力。门诊药房的临床药师通过开设药学服务热线,建立回访制度和药历制度与患者建立联系,在门诊药房开展处方审核工作,与临床医师建立联系,积极有效的为患者服务。这些措施不仅能提高我们药师团队的知识水平,也能发挥药师药学专业的优势,提高医院和社会的认可度,最终从一个纯粹的供应窗口的药师转变成为患者提供放心可靠的用药服务和监督的临床药师[5-6]。
本研究中,经过药物服务的开展,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开展之前,P<0.05,说明用药咨询服务不仅能有效保证患者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更有助于加强医师、患者、药师间的沟通,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以提高医院整体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联合,吴建伟,鲁效慧,等.浅谈发药交待的重要性[J].海峡药学,2016,28(4):228-231.
[2] 刘沙.基层医院药学服务工作开展的重要性[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3):257-258.
[3] 贲琳琳.药师在基层医院开展临床药学服务中的作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25):291-292.
[4] 樊桂群.基层医院局域网在药学服务中的应用体会[J].健康前沿,2016,23(5):106-106.
[5] 何长洋.基层医院药师结合工作实践开展临床药学服务效果研究[J].心理医生,2017,23(18):332-333.
[6] 王艳艳.基层医院临床药学服务的现状和发展方向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