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循环水养殖系统的长鳍吻 亲鱼培育、催产和孵化技术初探

2018-05-17朱永久吴兴兵何勇凤杨德国

淡水渔业 2018年3期
关键词:催产亲鱼水温

朱永久,吴兴兵,何勇凤,杨德国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淡水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223)

长鳍吻 (Rhinogobioventralis),俗称土耗儿,隶属于鲤形目鲤科 亚科吻 属,为长江上游特有种。主要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流及雅砻江、乌江等支流中,其个体小,生长较慢,喜生活于河流底层。在上世纪80年代的长江上游干流及乌江下游捕捞渔业中为重要经济鱼类,在渔获物中占比达8.5%~18.4%[1]。近年来,由于长江上游生态环境的变化,其资源量呈下降趋势,亟待加强保护[2-4]。目前,长江上游的多个鱼类增殖放流站已将其列为计划放流品种之一,同时,长江上游水电设施配套建设的鱼类增殖放流站由于受到建设场地和放流规模的限制,增殖放流站多为循环水养殖系统。由于缺乏系统的基于循环水养殖条件下的规模化人工繁殖技术支撑,致使该品种的放流计划难以实施。

目前,我国学者对长鳍吻 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资源调查与评估、年龄与生长、生物学及遗传多样性和人工繁育等方面[5-14],有关长鳍吻 在封闭循环水系统中的亲鱼培育、人工催产和孵化技术研究,未见文献报道。作者于2012年6月—2015年5月,在室内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进行了长鳍吻 亲鱼培育、人工催产和孵化技术研究,以期为长江上游各鱼类增殖站进行长鳍吻 苗种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鱼和养殖设施

实验鱼全部为长江泸州江段收集的野生长鳍吻 ,规格110.2~215.2 g。养殖设施为室内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共16个养殖池,养殖水体总体积60 m3,水处理系统由微滤机、储水槽、生物过滤器、紫外消毒单元、温控和纯氧增氧单元组成。该养殖系统于2011年建成,经过6个月的熟化和试运行后,2012年6月开始引进野生长鳍吻 进行亲鱼培育实验,实验在其中的6个直径2 m圆形池中进行,水深1 m。

1.2 亲鱼培育

将收集的野生长鳍吻 在江边的船体网箱中暂养1周后,运至室内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进行培育。各年度亲鱼培育具体放养情况和收获情况见表1,2012年6月—2013年4月培育期间,8#和6#2个养殖池为单养模式,4#养殖池为混养模式,2013年5月—2015年4月培育期间,各池均采用混养模式。混养模式池中除放养长鳍吻 外,还套养有圆口铜鱼(Coreiusguichenoti)、四川裂腹鱼(Schizothoraxkozlovi)和红鲫(Carassiusauratus)等,每池的总放养密度小于10 kg/m3。亲鱼培育期间,室内白天照度平均值87.6 lx,自然光周期,池中水体交换量为1.9 m3/h,水质各参数变动范围pH 7.17~7.40、溶解氧9.27~10.86 mg/L、氨态氮0.01~0.59 mg/L、亚硝酸盐氮0.01~0.143 mg/L、硝酸盐氮4.93~11.03 mg/L。养殖池水温参考长江泸州江段自然水温,由养殖系统的温控设备按图1节律控制。投喂饲料为浮性颗粒饲料,粒径2.0 mm,其营养成分为粗蛋白40%、粗脂肪5%、灰分16%。每天投喂2次,投喂时间为每日16:00和21:00,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2%。

1.3 亲鱼性别和成熟度鉴别方法

在繁殖季节,亲鱼性别鉴定主要观察体表特征,即雄鱼胸鳍有白色珠星、手感粗糙,而雌鱼胸鳍光滑。亲鱼性腺成熟度采用B超和挖卵检查结合的方法,成熟度较好的雌性个体腹部膨大、松软,B超影像显示卵巢组织占整个腹部的比例较高,卵粒清晰,排布均匀,挖卵检查,卵粒饱满,有弹性,光泽度好,经透明液处理后,卵核发生偏移。成熟度好的雄性个体可挤出乳白色精液,遇水即散。

1.4 人工催产

为筛选适宜的催产剂,进行了不同外源激素对长鳍吻 催产效果的比较试验。设置A、B、C、D 4种不同的催产剂处理组,A为鲤鱼脑垂体(PG)、B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C为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D为LRH-A2+地欧酮(DOM),分别对6组长鳍吻 进行催产,比较催产率、受精率和孵化率,分组情况及注射剂量见表2。各组催产剂用0.7%氯化钠溶液稀释后,采用一针注射法从胸鳍基部注入鱼体内。

1.5 授精和孵化

授精方法为干法人工授精。采用同一批受精卵进行了不同水温的孵化实验,以比较不同水温孵化效果,筛选合适孵化水温。实验设置14、16、18、20、22 ℃ 5个温度组,每组3个重复,温度控制采用5组小型封闭循环水养殖实验系统,控制精度±0.5 ℃。孵化器皿为方形玻璃孵化槽,规格长25 cm×宽10 cm×高15 cm,水深10 cm,放卵密度80粒/L,孵化槽分别在5组温度的水池中水浴控温,采用定期换水孵化方式,每2 h等温换水50%。定期统计各发育阶段的存活率。

1.6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亲鱼培育结果

由表1可知,2012年6月—2013年4月培育期间,单养模式的8、6号养殖池的存活率为0,其分别在养殖到94 d和36 d时全部死亡,主要原因为感染小瓜虫病,而混养模式的4号养殖池长鳍吻 存活率为100%,每尾平均增重29.4 g。2013年5月—2015年4月放养全部为混养模式,每个养殖池均获得一定数量的成熟个体,各池存活率和成熟率的变动范围分别为33.8%~100%和9.1%~100%,每尾平均增重范围20.6~39.5 g。由图1计算可得,3个培育周期(每年5月—翌年4月)的平均积温6 266.9 ℃·d(6 115.9~6 460.4 ℃·d),温度变化范围6.4~24.0 ℃。结果表明,在封闭循环水系统中,长鳍吻 亲鱼培育宜采用混养模式。

表1 2012—2015年封闭循环水系统长鳍吻 亲鱼培育放养与收获Tab.1 Results from brood stock rearing of R.ventralis in the recycle culture system from 2012 to 2015

图1 2012-2015年长鳍吻 亲鱼培育池水温变化图Fig.1 Water temperature of the tanks for brood stocks rearing of R.ventralis from 2012 to 2015

2.2 不同外源激素的催产效果

由表2可知,4个不同处理组的催产效果为D>A>B>C,其中D组催产率和受精率最高,分别为88.3%和76.4%,且效应时间最短,为23.4 h,A组的孵化率最高,为75.3%。结果表明,常规使用剂量下,PG和 HCG单独使用均能使长鳍吻 产卵、受精,LRH-A2单独使用不能使长鳍吻 产卵,而LRH-A2+DOM组合使用时,能使长鳍吻 产卵、受精,且催产效果最好。

2.3 水温对孵化效果的影响

结果显示,5个孵化温度组中,14 ℃组长鳍吻 受精卵发育至胚孔封闭期时停止发育,16、18、20和22 ℃组则均能孵化出苗,且胚胎发育进程随温度的升高逐渐加快,孵化时间(H)与温度(T)呈显著负相关关系(H=0.573T2-30.393T+418.178,R2=0.982,P<0.01)。由表3可知,18 ℃和20 ℃组的孵化率分别为54.27%和56.07%,显著高于16 ℃和22 ℃组(P<0.05),而18 ℃和20 ℃组无显著差异(P>0.05)。胚胎发育各温度范围的Q10值见表4,其变动范围为3.61~10.47,温度在18~20 ℃时Q10值最小,为3.61。

表2 不同外源激素对长鳍吻 的催产效果Tab.2 Effects of exogenous hormones on induced spawning in R.ventralis

表3 不同温度条件下长鳍吻 受精卵的孵化效果Tab.3 Effects of temperature on the hatching time and hatching rate of the fertilized eggs of R.ventralis

注:同列数据上标字母不同者表示有显著差异(P<0.05)

表4 胚胎发育各温度范围的Q10Tab.4 Q10 of embryonic development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2.4 亲鱼繁殖力

成熟长鳍吻 雄鱼催产后能挤出精液量较少,平均值为0.9 mL/尾(0.3~1.2 mL/尾),精子快速运动时间平均31 s(15~47 s),寿命55 s(50~97 s)。雌鱼平均产卵量5 086 粒/尾(1 760~10 240粒/尾),相对产卵量31 粒/g(16~53粒/g),雌鱼产卵量(N)与体重(W)呈显著正相关(N=1 353.8+23.7W,R2=0.18,P<0.05)。

图2 长鳍吻 产卵量与体重关系Fig.2 Relationship between spawning amount and body weight of female R.ventralis

3 讨论

3.1 长鳍吻 亲鱼培育的关键技术

亲鱼培育是鱼类人工繁殖的重要技术环节,人工条件下培育一定量的成熟亲鱼是长鳍吻 人工繁殖生产的物质基础。江河捕捞的野生长鳍吻 在封闭循环水系统中易感小瓜虫病,较难存活。本研究采用混养模式进行长鳍吻 亲鱼培育,能显著提高其存活率,最高可达100%。其原因在于长鳍吻 喜集群,在单养模式下极易导致小瓜虫病的传播,而混养模式培育池中的长鳍吻 不易成团结群,在整个培育期内未感染小瓜虫病。

水温也是亲本培育的关键因素。鱼类是变温动物,温度是影响鱼类性腺发育的重要环境因子,鱼类自然栖息地水体的温度变化是有规律的,经过长期的演化和生态适应,不同种鱼在整个生殖周期中对温度的要求各不相同[15]。本研究通过模拟长鳍吻 自然栖息地的温度条件,在可调温封闭循环水系统,控制培育池周年温度变化节律,能使其性腺发育达到生长成熟,并借用外源激素成功进行人工催产。实验过程中,曾观察到个别性成熟长鳍吻 雌鱼在循环水系统的微流水条件下也能达到生理成熟,有自行排卵现象,说明在该环境条件下,无需外源激素,其卵也能发育至第Ⅴ时相,但未发现自然交配产卵现象。除水温外,营养、光照、流速和养殖密度等都可能对长鳍吻 的生长和性腺发育产生影响,有待更进一步研究。

3.2 不同外源激素对长鳍吻 催产的敏感性

不同外源激素对鱼的作用机理不同,作用途径和靶点存在差异,导致不同种鱼对不同外源激素的敏感性存在差异[16],如草鱼(Ctenopharyngodonidella)对LRH-A2敏感,鲢(Hypophthalmichthysmolitrix)、鳙(Aristichthysnobilis)对HCG敏感[17],本研究显示长鳍吻 对PG、HCG和LRH-A2+DOM合剂较为敏感,对常规剂量(10 μg/kg)单一LRH-A2不敏感,且LRH-A2+DOM合剂对长鳍吻 催产效果最好,因此在生产上,建议使用LRH-A2+DOM组剂作为催产剂。

3.3 温度对长鳍吻 胚胎发育的影响

水温是影响鱼类胚胎发育和孵化时间的重要因素之一[18],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水温越高,鱼类胚胎发育速度越快,孵化时间越短[19-21]。本研究结果表明,在16~22 ℃温度条件下,随着温度的升高,长鳍吻 胚胎发育速度加快,且孵化时间与水温呈显著负相关,符合上述普遍规律。Q10值是温度对胚胎发育速度影响的量化值,一般认为Q10在2左右的温度带为较适宜的胚胎发育温度[19]。由本实验4个温度组孵化时间计算出来的Q10值为3.61~10.47,其中18-20 ℃时的Q10为3.61,为4组温度中最小值,较接近2。而且谢仰杰等[20]和Mihelakakis等[22]认为,胚胎发育适宜温度范围还可以孵化率达到50%为标准,本研究中18 ℃和20 ℃组的孵化率均大于50%,因此,综合考虑Q10值和孵化率,可以认定长鳍吻 受精卵的适宜孵化温度为18~20 ℃。

致谢:本组前同事郭威和研究生姚建伟、李飞、李昊成、许德高、王旭歌参加了部分实验工作,在此一并致谢。

参考文献:

[1]周启贵,何学福.长鳍吻 生物学的初步研究[J].淡水渔业,1992,22(5):11-14.

[2]曹文宣.长江上游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及相关问题的思考[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9(2):131-132.

[3]刘 军.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受威胁及优先保护顺序的定量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04,24(4):395-399.

[4]吴 强,段辛斌,徐树英,等.长江三峡库区蓄水后鱼类资源现状[J].淡水渔业,2007,37(2):70-75.

[5]鲍新国,谢文星,黄道明,等.金沙江长鳍吻 的含肉率及营养成分分析[J].水生态学杂志,2011,32(5):142-148.

[6]吴兴兵,郭 威,朱永久,等.长鳍吻 胚胎发育特征观察[J].四川动物,2015,34(6):889-894.

[7]刘 军,王剑伟,苗志国,等.长江上游宜宾江段长鳍吻 种群资源量的估算[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19(3):276-280.

[8]辛建峰,杨宇峰,段中华,等.长江上游长鳍吻 的种群特征及其物种保护[J].生态学杂志,2010,29(7):1377-1381.

[9]辛建峰,杨宇峰,刘焕章.长江上游长鳍吻 年龄与生长的研究[J].四川动物,2010,29(3):352-356.

[10]徐 念,史 方,熊美华,等.三峡库区长鳍吻 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初步研究[J].水生态学杂志,2009,2(2):113-116.

[11]管 敏,肖 衎,胡美宏,等.长鳍吻 (Rhinogobioventralis)胚胎发育和仔鱼发育[J].渔业科学进展,2015,36(4):57-64.

[12]李菡君,邵文友,姚艳红,等.长鳍吻 消化系统组织学初步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4(3):13-16,页2.

[13]邓辉胜,何学福.长江干流长鳍吻 的生物学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7(5):704-708.

[14]洪云汉.长鳍吻 的核型[J].淡水渔业,1987,17(6):17-18.

[15]Teletchea F,Fostier A,Kamler E,et al.Comparative analysis of reproductive traits in 65 freshwater fish species:application to the domestication of new fish species[J].Rev Fish Biol Fisheries,2009,19(4):403-430.

[16]刘 筠.中国养殖鱼类繁殖生理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

[17]欧阳海,张杨宗,谭玉均.中国池塘养鱼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

[18]Bondarenko V,Drozd B,Policar T.Effect of water temperature on egg incubation time and quality of newly hatched larvae of northern pike (Esox lucius L.,1758)[J].J Appl Ichthyol,2015,31 (Suppl 2):45-50.

[19]胡振禧,黄洪贵,吴妹英,等.温度对斑鳜胚胎发育的影响[J].淡水渔业,2014,44(3):104-107.

[20]谢仰杰,孙帼英.河川沙塘鳢的胚胎和胚后发育以及温度对胚胎发育的影响[J].厦门水产学院学报,1996,18(1):55-62.

[21]朱成德.不同温度对太湖短吻银鱼秋季孵化的试验研究[J].生态学报,1984,4(1):65-72.

[22]Mihelakakis A,Yoshimatsu T.Effects of salinity and temperature on incubation period,hatching rate and morphogenesis of the red sea bream[J].Aquacult Int,1998,6(2):171-177.

猜你喜欢

催产亲鱼水温
某轻型卡车水温偏高的分析及验证
双针刺疗法联合米索前列醇在118例孕足月产妇催产中的应用及对产妇宫颈成熟的影响
促进家鱼亲鱼性腺发育提早成熟的关键技术
黄颡鱼亲鱼培育的技术要点
地热水环境条件下促进家鱼亲鱼性腺发育提早成熟的关键技术
中国主要养殖经济鱼类人工催产药物使用进展
基于PLC的水温控制系统设计
花䱻亲鱼池塘套养培育及规模人工繁殖技术
基于DS18B20水温控制系统设计
按摩乳头能催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