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包容性创新的技术供给及其驱动效应研究
2018-05-17王玉娟蒋长流
王玉娟,蒋长流
一、引 言
哈佛大学教授Michael E.Porter(1990)首次将“创新驱动”视作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但创新驱动型发展的成果是否能够让每一个人都受益呢?事实表明,那些作为社会基石而又生活在“金字塔底层”(Bottom of the Pyramid,简称BOP)的全球40多亿人口*普拉哈拉德(C. K. Prahalad,2005)按照财富和收入能力,用经济金字塔形态划分人群,位于金字塔顶层的是富人,拥有大量获取高额收入的机会;超过40亿人口生活在金字塔底层,每日收入不足2美元。,不但极少能够享受到传统创新带来的成果,还要面临饥饿、贫困、社会动荡等种种威胁。各国政府及社会组织往往从贫困救助和慈善公益的角度对这些人直接给予援助,但这种“授之以鱼”的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困境。对于这部分人口的脱困,是否存在“授之以渔”的可能?最早对此予以关注的是Prahalad和Hart(2002),他们在研究BOP群体的过程中发现,这部分人口有着大量未被满足的基本需求和能够被利用的丰富资源,如果能将BOP群体整合到价值链当中,不仅能解决他们的贫困问题,还将创造出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等多元价值(邢小强 等,2010)。“包容性创新”(Inclusive Innovation)正是因此而被提出,即充分利用BOP群体在消费、生产以及创新方面的能力与潜力,使其获得参与和共享创新的机会与成果。这种将现有经济社会体系排斥的人群包容在内,并将其福祉提升作为首要目标的包容性创新,是与传统创新互为补充且共存于包容性框架内的一种新型创新。与传统创新单纯驱动经济发展不同,包容性创新作为面向金字塔底层的创新,对发展的驱动效应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湛泳等(2017)指出,包容性创新可通过扩大内需、均衡发展以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途径促进一国经济增长,进而助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包容性创新还可以借助对贫困的治理(高传胜,2016)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赵武 等,2015),达到对发展驱动的目的。较为遗憾的是,现有研究对于包容性创新驱动发展的机制语焉不详。那么,技术供给的需求适应性是否能为此驱动机制提供一种理论上的解释?
工业文明出现以来,在创造财富、推动经济繁荣、改变人类存在方式的过程中,技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技术进步的轨迹与消费者所能利用产品性能的轨迹也出现了分离(仝允桓 等,2010),迈向产业链中高端的技术创新无法满足BOP群体的需求,单纯复制转移成熟市场的技术成果也在BOP市场遭遇阻碍。从技术供给的角度看,存在已有技术创新成果与BOP市场需求不匹配的现象。包容性创新就是要改变传统技术创新成果供求结构失衡的局面,开发出适合BOP群体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金字塔底层长期被忽略的需求。虽然许多学者试图从破坏性技术(Christensen et al,2001;Hart et al,2002)、适用技术(许志晋,2006)等不同视角将技术纳入包容性创新的研究,或试图分析具体技术如信息技术对包容性创新的影响效应(黄卫东 等,2016),但关注点大多停留在技术的工具性上,较少涉及技术创新供给的社会意义,对于融入“包容性创新”内涵的技术供给方面的研究尚不够系统深入。基于此,本文立足包容性创新这一核心要义,研究包容性创新的技术供给来源、构成以及特质,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包容性创新驱动发展的效应与对策。
二、基于包容性创新的技术供给源泉及异质性特征
(一)基于包容性创新的技术供给的产生
依据邵希等(2011)提出的包容性创新两种基本模式,即BOP群体亲自参与并实施的“自下而上”的创新与企业针对BOP群体的需求开展的“自上而下”的创新,我们立足于系统论视角,将基于包容性创新的技术供给归并为来自系统内部的自我供给即内生性技术供给,以及来自于系统外部的供给即外生性技术供给(图1)。
图1包容性创新的技术供给类型
1.内生性技术供给的产生
如果将面向金字塔底层的包容性创新视作一个系统,该系统就应该将BOP群体纳入其中,并与其他参与主体实现价值共创和共享。因此,满足BOP群体的市场需求就是该系统所需要的技术创新供给产生的源泉。根植于金字塔底层,在洞悉底层民众实际技术需要的基础上,企业根据BOP群体自身能力与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自主研发,从而产生出满足BOP群体需求的技术供给,这是内生性技术供给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BOP群体基于长期实践与观察,通过“干中学”,利用自身所具备的技术能力和禀赋资源,在解决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问题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发明创造,也属于包容性创新的重要技术供给。因此,通过包容性创新的“内生性”技术供给,系统内部能够实现技术供需的有效对接。
2.外生性技术供给的产生
技术“内生”供给主要依赖本土企业和BOP群体自身的技术能力与资源禀赋。然而在包容性创新初期,面对金字塔底层技术需求的复杂多样性,内生性技术供给的“自身造血”能力有限,加上环境、资源、成本等方面的约束,仅靠技术“内生”供给无法支撑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适度地从“外部输血”,利用技术外溢效应较为迅速地获取先进、适用的技术,在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过程中满足BOP群体多元化需求。利用技术外溢效应既可节省研发投入,将之用于开展专门适用于BOP群体的集成创新,又能够集中金字塔底层的有限资源攻克核心技术。因此,包容性创新的“外生性”技术供给,不是将系统外部技术直接推向金字塔底层,而是匹配性地将系统外技术供给与系统内BOP群体多元化技术需求进行有效耦合。
(二)基于包容性创新的技术供给的类型
1.经改进与重组的既有技术
由于BOP市场存在竞争,外生技术进步往往会超出BOP消费者的技能和认知水平,并且超过他们对该技术能够或者愿意支付的程度,此时专注于复杂功能或先进技术性能的开发只会提高研发成本并产生功能或性能剩余,不利于技术价值的实现和技术的有效供给(周江华 等,2012)。因此,包容性创新应聚焦的是BOP群体长期未被满足的基本需求,以及该群体对低成本低价格的渴求,将既有技术进行创造性改造或重组,变成适合BOP特质的技术,以契合BOP市场需求。例如,印度著名的斋普尔假肢就是对现有假肢技术进行改造,不仅利用新材料提高了产品性能还保持了低成本的优势,让印度数百万残疾人重新获得了生机。斋普尔以不到其他国家同类产品百分之一的价格销售到18个国家,成为医疗领域包容性创新的典范(普拉哈拉德,2005)。
2.路径创新的成熟市场技术
尽管有些技术在其他领域长期使用且已相当成熟,但对于BOP市场来说可能是全新的。这些技术往往与BOP群体的需求特质相匹配,当它们被应用于包容性创新时,往往能够绕开已有的技术轨迹,在BOP市场上开辟出新的路径。例如,印度高德瑞治电器(Godrej Appliances)用基于热电原理的固态制冷技术替代传统的压缩机和冷冻剂,开发出售价仅为69美元、电力需求仅为62瓦的名为Chotukool的便携式冰箱,满足了印度低收入群体食品保鲜和制冷的需要。而该项技术很早就被应用于啤酒的冷却,但其低成本的优势一直未得到足够重视(WIPO,2013)。
3.瞄准BOP市场新开发的技术
BOP市场环境的约束和BOP群体需求的特殊性,使得很多情况下直接应用成熟市场的技术十分困难,往往需要构造全新的解决方案,这为企业针对性的技术开发提供了契机。这些新技术可能相对初级且无法产生强有力的影响,但十分契合当地环境和需求特质,可以显著降低成本或提高性能,切切实实地改善BOP群体的生活质量。例如,塔塔化工开发的Swach节能净水器,采用稻壳灰与银纳米颗粒相结合的水净化技术,在保证过滤器不含任何有害物质的同时,充分利用了当地资源,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邢小强 等,2015)。
4.无锁定效应的前沿技术
传统观点认为BOP消费者只能接受简单或陈旧的技术,但普拉哈拉德(2005)发现BOP消费者不但不排斥反而乐意接受前沿技术,原因在于BOP群体毫无前沿技术的使用经验,不存在技术锁定效应,对前沿技术更易接纳且转换成本低(周江华 等,2012)。此外,BOP市场几乎不存在旧有技术设施与系统,因而不必承担改造或替换旧系统的成本,企业可以直接使用最前沿的技术建立新的系统。实践中,诸如云计算、新能源技术、移动通信等前沿技术已经在BOP市场上得到广泛应用。中国“淘宝村”的形成正是因互联网平台、信息通信技术在农村的普及,使得BOP群体可以通过互联网参与电子商务,同时也为穷人自身创新的推广提供了更广阔的机会(祝君红 等,2017)。
(三)基于包容性创新的技术供给的异质性
1.技术供给的需求匹配性
包容性创新的技术供给主要源于需求导向的技术创新,因而BOP群体的需求特质决定了技术创新的主导逻辑,也进一步影响技术的有效供给。在Anderson等(2007)提出的针对BOP群体创新的4A(Affordability可负担性,Acceptability可接受性,Availability可获得性,Awareness可感知性)分析框架中,包容性创新首要面对的挑战就是如何通过技术创新解决穷人“价格可负担”和“性能可接受”的问题。首先,BOP群体的低收入特征决定了他们对于高价格产品和服务的弱支付能力,这就要求包容性创新的新技术产品价格有上限约束;其次,BOP群体禀赋能力、认知水平、价值偏好等有别于非BOP群体消费者,其需求存在异质性约束。因此,企业需要通过技术创新进行工艺、流程、材料、结构等要素的重组与重构,以期实现价格的低廉性和操作的简便性,进而实现技术供给与BOP群体经济条件、能力特征、价值偏好等需求特质的匹配。
2.技术供给的层级跨越性
BOP群体无技术锁定效应,使得信息通信技术、云计算、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在BOP市场上实现技术跨越性应用成为可能。一方面,金字塔底层为跨越式技术提供了理想的发展平台,这种技术以更快的速度打破金字塔底层的封闭状态,让那里的人们接触到巨大的知识库和更多最新的技术成果;另一方面,跨越式技术往往具备低成本与高性能的良好特性,加上BOP群体很乐意接受新技术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经济机会,因而能够在BOP市场上得以广泛采用和传播。由此,包容性创新可以通过跨越式技术与自主技术的结合,创造出全新的解决方案,满足BOP群体的多元化需求。
3.技术供给的生态适应性
金字塔底层聚集着庞大的贫困群体,其生产、交易与消费活动对当地自然资源和环境有很高的依存度,他们中的最贫困者甚至直接依赖自然资源获取日常收入和生活必需品如水、食物等,任何外部的压力或冲击都有可能导致生态环境的进一步退化。因此,金字塔底层的生态环境相当脆弱,不仅容易破坏而且恢复能力很低。然而,BOP的生态系统却是开展包容性创新的重要基础和环境载体,创新活动必然对当地的资源环境产生影响,必须严格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以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供应链寻求经济与生态之间的平衡。因此,生态适应性是包容性创新技术供给的内在要求和本质特征。
三、技术供给视角下包容性创新的驱动效应
包容性创新技术供给对经济、生态以及社会发展有四大驱动效应(图2)。
图2 技术供给视角下包容性创新的驱动效应
(一)需求匹配性技术供给的消费需求扩大效应
包容性创新所强调的技术有效供给,是指提供的技术与金字塔底层的需求及环境相契合。首先,BOP群体虽然边际消费倾向较高,但初始收入水平低且增长缓慢,故而实际获得的消费能力无法满足其消费欲望。包容性创新针对BOP群体的收入约束,通过技术创新为该群体提供可负担的产品和服务,在既定收入约束下扩大其选择集,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实际购买力。其次,包容性创新针对BOP群体的能力特征,力求产品在技术层面上的简单可操作性,这无疑也大大提升了BOP群体的生活质量,同时增强了他们的能力和自信,使得该群体被压抑的消费欲望进一步释放出来,从而激发他们对于新的、更好的技术和产品的期待,这种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能够拉动经济增长。
(二)层级跨越性技术供给的产业结构优化效应
一定的技术体系支撑着产业结构的业态特征,因此技术进步会对原先的产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跨越性技术在金字塔底层的应用正是将吸收世界先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以跨越技术发展的某些阶段(侯国清,2000)。由于BOP群体中有很大一部分从事农业生产,包容性创新就是要解决他们在生产过程中面临的技术掣肘问题。实践证明,现代要素对农业的注入完全可将传统农业转变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第一产业(湛泳 等,2017),跨越性技术的采用无疑就是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现代要素注入行为。此外,BOP市场也是破坏性技术理想的试验场所(仝允桓 等,2010),颠覆性的技术特性不仅能够实现技术跨越还可以催生新的产业,让更多私营企业参与进来,进而助推第二产业转型升级。最后,包容性创新旨在为BOP群体服务,跨越性技术供给将运用现代技术实现以服务为导向的创新理念,从而带动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
(三)生态适应性技术供给的资源与环境可持续效应
1.生态适应性技术供给的资源可持续效应
金字塔底层普遍存在自然资源不足或资源利用过度的现象,面向金字塔底层的包容性创新就是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利用生态化技术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平衡。这类技术通常建立在生态学、生物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等最新科学知识发展的基础之上,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调动金字塔底层大量没有创造价值的资源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通过技术改进与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的使用量,从而实现低消耗、高产出的要求,化解金字塔底层资源承载能力不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
2.生态适应性技术供给的环境可持续效应
传统技术只追求经济效益而缺少对自然环境的关怀,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错位。而包容性创新强调生态适应性技术供给,针对金字塔底层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充分估计技术作用于当地自然系统的影响以及远期效果,预防和避免技术应用给当地环境带来负面效应。生态适应性技术创新以遵循自然的持续能力为前提,将生态理念引入技术创新过程中,通过技术的支持和保障,实现降低消耗、减少污染以及改善生态,充分体现了技术对环境的包容性以及对环境保护的支持和引领作用,进而实现企业、BOP群体以及生态系统的长远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四)技术供给共创与共享的社会公平效应
包容性创新的技术“内生”供给,一部分来源于BOP群体“自下而上”的技术创新。这类技术基于平时的观察与实践,门槛低、易复制,能够切实解决他们生产生活中的实用性问题。包容性创新正是要将金字塔底层的基础技术创新进行商业化推广,让BOP群体能够参与技术价值的创造过程。这将给该群体带来直接的经济回报,提升他们的收入水平,从而解决收入差距过大所引发的社会公平问题。
由于BOP群体受教育程度较低,没有能力驾驭很多新兴技术,也无法参与分享以知识为基础的先进技术成果。这造成金字塔底层与现代化技术的隔离,“数字鸿沟”正是反映了底层民众的知识贫困与信息贫困,也因而沦为“边缘化”的人群或地区。在“自上而下”的包容性创新中,企业以BOP群体需求为导向,通过前沿技术的直接应用,或者通过对外部技术进行改造、重组、再利用的外生性技术供给方式,解决传统技术创新忽视BOP群体及市场特殊性的问题,使技术成果能够直接惠及BOP群体,从而跨越技术鸿沟实现技术成果共享,促进社会公平。
四、提升包容性创新技术供给有效性的路径
在传统创新模式下,长期存在技术创新成果无法满足BOP群体消费需求的现象,即技术的有效供给不足,具体表现在:一是对于BOP群体急需的实用技术缺乏研发投入;二是研究机构、企业和BOP群体之间缺乏有效联接,导致发明创造无法转化为BOP群体适用的现实产品;三是对草根创新的忽视,使得针对BOP市场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四是传统技术创新带来的资源高消耗对金字塔底层的生态环境产生巨大压力。由此可见,传统创新模式下的技术供给与金字塔底层的需求存在结构性失衡,需要运用包容性创新模式,从技术的供给侧和需求侧着手,全面提升金字塔底层的技术供给能力,释放金字塔底层潜在的需求,最终实现供求平衡(图3)。
图3 不同创新模式下技术供给的有效性
(一)构建包容性创新技术研发投入持续增加的长效机制
一定程度上而言,低端的市场规模和需求结构往往成为技术创新投入的阻力。传统创新模式下,研发投资倾向于那些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的研究项目,对金字塔底层迫切需要的难度小、见效快且成本低的技术创新重视不够,造成创新投入比例结构的不合理。因此,需要增加对包容性创新技术研发的持续投入,这不仅包括政府、企业和投资机构的资金倾斜,还需要加大对包容性创新技术研发人员的投入,比如政府可以通过提供各种条件激励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针对金字塔底层开展技术创新,也可以通过培训的方式来提升BOP群体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
(二)跳出对BOP群体需求特质认知的误区
普拉哈拉德(2005)指出,人们总是拘泥于根深蒂固的占优逻辑,认为开发BOP市场代价高昂且无利可图,但对金字塔底层的实际研究发现,这些先入观念与现实有着很大的差距。对金字塔底层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成为技术供给与BOP需求错配的主要根源,因而重新认识BOP群体及市场变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开展包容性创新的重要前提。对BOP群体而言,金字塔底层的自然环境、基础设施、制度环境等决定了其作为消费者需要技术低成本,而作为生产者则需要技术易操作。因此,只有对BOP群体的生产生活习惯、消费偏好以及BOP市场的特殊环境进行全面的认知,摆脱认知偏误,才能实现技术供给的有的放矢。
(三)增强BOP技术需求适应性的协同创新与开发力度
相对的封闭落后性决定了BOP群体有着特殊的价值规范和社会网络。因此,要想融入BOP群体需要较长的时间投入,应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可以通过当地政府或社会组织了解BOP群体的社会文化、制度规范等。另一方面,企业要深入BOP地区去感受和体验当地人的实际生活,准确把握BOP群体的需求状况,努力与其建立信任关系。在此基础之上,通过企业、BOP群体、研究机构等技术供给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实现信息资源的互补共享,在解决BOP群体被压抑的需求的同时释放其潜在需求。
(四)搭建BOP 群体参与价值共创共享的开放式技术平台
包容性创新的技术供给来源不再局限于科研机构和研发部门,要想开发出适合BOP群体的产品和服务,必须重视金字塔底层潜在的技术资源。开放式技术平台的搭建将促进BOP群体与其他技术供给方如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互动,使各方技术资源得以整合。一方面,企业可以结合BOP市场需求,借助平台进行开放式技术搜寻,并依据自身能力进行技术选择与集成;另一方面,BOP群体可通过开放式技术平台接触新兴技术,接受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自身技术创新的商业价值。该平台的开放性可实现多方知识资源的流动互补和交流反馈,使得BOP群体既可以作为技术供给方参与价值共创,也可以作为技术需求方参与成果的共享,从根本上提升该群体的技术能力和收入水平,从而减少能力贫困和收入贫困。
(五)甄选面向BOP群体的高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生态技术
包容性创新将生态理念纳入技术创新过程,强调技术使用既要满足BOP群体需求,又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以实现技术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结合。首先,包容性创新技术供给涵盖那些具备生态理念的技术类型,诸如开发新资源、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的替代技术,在生产源头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减量技术,延长原料或产品使用周期的再利用技术,以及将废弃物变为有用资源或产品的资源化技术等。其次,包容性创新遵循生态学原理,在设计创新方案之初就充分考评金字塔底层的生态承载力,并在此前提下进行技术的选择、改进与开发。最后,包容性创新在技术供给过程中将生态成本纳入生产成本,通过对自然资源使用的量化,最大限度节约资源,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推进金字塔底层的绿色环保,驱动生态发展。
五、结 语
创新作为民族进步的“灵魂”, 人们以往主要关注其经济增长效应,而忽略了它对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影响。然而,当我们对“发展”的研究跳出单纯追求数量的窠臼,转向一个包含经济增长的减贫绩效及社会全面发展的新框架时,对于“创新”的研究也就从技术经济领域拓展到了消除贫困、保护环境、改善教育医疗以及促进社会公平等在内的社会发展领域。包容性创新作为一种面向金字塔底层的创新,可以扩大消费需求、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社会公平、保护资源环境,驱动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的和谐发展,是实现包容性发展的重要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种发展理念与包容性创新的目标十分契合。在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理应将包容性创新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利用包容性创新对贫困弱势群体的福祉导向性,化解底层民众的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高传胜,2016.包容性创新:贫困治理的新思路[J].领导之友(理论版)(1):10-15.
侯国清,2000.谈谈跨越式技术创新[J].中国软科学(3):38-41.
黄卫东,岳中刚,2016.信息技术应用、包容性创新与消费增长[J].中国软科学(5):163-171.
普拉哈拉德 C K,2005.金字塔底层的财富:在40多亿穷人的市场中发掘商机并根除贫困[M].林丹明,徐宗玲,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4,6.
邵希,邢小强,仝允桓,2011.包容性区域创新体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6):24-29.
仝允桓,陈晓鹏,2010.企业面向低收入群体的可持续创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6):125-129.
邢小强,葛沪飞,2015.节俭式创新的动因、特征与策略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12):14-18.
邢小强,周江华,仝允桓,2010.面向金字塔底层的包容性创新系统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1):27-31.
许志晋,2006.论适用技术共生创新[J].管理现代化(2):10-12.
湛泳,徐乐,王恬,2017.包容性创新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路径研究——基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视角[J].研究与发展管理(1):75-84.
赵武,李晓华,庞加兰,等,2015.包容性创新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融合机制研究——基于契约化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127-132.
周江华,仝允桓,李纪珍,2012.基于金字塔底层(BOP)市场的破坏性创新——针对山寨手机行业的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112-129.
祝君红,朱立伟,黄新飞,2017.包容性创新视角下淘宝村形成因素及动力分析[J].武汉商学院学报(2):71-75.
ANDERSON J, MARKIDES C,2007.Strategic Innovation at the Base of the Pyramid[J]. 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49(1):83-88.
CHRISTENSEN C M,CRAIG T,HART S L,2001.The Great Disruption[J].Foreign Policy,80(2):80-95.
HART S L,CHRISTENSEN C M,2002.The Great Leap: Driving Innovation from the Base of the Pyramid[J].Sloan Management Review,(44):51-56.
PORTER M E,1990.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3-4):74-90.
PRAHALAD C K ,HART S L,2002.The Fortune at the Bottom of the Pyramid[J].Strategy+Business,26:54-67.
WIPO,2013.Chotukool: Keeping Things Cool with Frugal Innovation[J/OL].WIPO Magazine(6):6-8.http://www.wipo.int/wipo_magazine/en/2013/06/article_0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