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都区以“三保”推动森林资源休养生息
2018-05-17撰文丁波澜吕贤良
●撰文/丁波澜 吕贤良
莲都区遵循“培育新引擎,建设大花园”的新定位以及省委书记车俊对丽水提出的“打好五张牌”新要求,充分发挥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结合林业工作实际,以“两山”理论为指导思想,三方面保护森林资源,实现森林资源休养生息,为大花园建设提升“颜值”与“内涵”。
“两多一少”保障全区森林资源休养生息
通过“少采伐”“少征地”“多监管”等举措,着力保障森林资源增长,促进生态效益提升。
“少采伐”促资源增长。严格执行《浙江省林木采伐管理办法》和《浙江省公益林和森林公园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把好林木采伐审批监管关,严禁天然林皆伐改造,严禁天然大树移植进城,正确处理森林资源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确保森林资源得到休养生息。为了有效控制线虫病的蔓延,全面停止商品性采伐,明确全区只能进行除治性采伐,年采伐限额首先满足疫木的采伐。“十三五”期间,莲都区年森林采伐限额为4.61万立方米,其中商品林3.28万立方米,公益林1.34万立方米。2017年,共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307份,采伐蓄积1.71万立方米,占年采伐限额的37.1%。
“少征地”保资源增长。加强林地的管理和保护,全力抓好林地监管工作,对建设项目征占用林地进行审批管理。林地审批、事后监管两手抓。一方面是林地审批后、林木采伐审批前,当地林业站到林地征占用项目现场进行采伐设计时,核对征占用林地红线,查看是否有超红线放样行为。另一方面是项目施工过程中,实行不定期的巡查监督,发现有违法使用林地的行为,及时制止并予以处理。规范审查林地征占用项目,尽量不占或少占林地。2017年,共受理上报、办理完结各类项目征收占用林地手续43起面积1173.38亩,其中长期使用林地417.64亩,临时使用林地355.38亩,使用县级定额274.93亩,占指标630亩的43.6%。
“多监管”严管涉林垦造耕地。严格按照“十个标准”执行涉林垦造项目,严格把好规划选址关,会同国土部门根据国土测绘院提供的项目前期红线图开展实地调查,做好垦造耕地项目前期规划选址工作,对项目规划范围有25°以上林地、生态公益林地、天然林地等11类禁止开发的林地,一律剔除。对涉及林木采伐的,要求项目业主按规划红线做好劈线放样工作,禁止超规划红线采伐林木。对垦造耕地涉及林地的,通过农业部门开展地力培育工作。2017年已通过审核的项目15个,面积2756.4亩。
“两园一区”保护重点区域生态资源
全力建设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做好重点区域森林资源保护文章,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湿地公园。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进一步加强湿地的规划、协调和管理,加大湿地保护力度。把八百里瓯江最具原始风貌的河流湿地生态系统,纳入九龙湿地公园建设范围,使区域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湿地生态系统得到恢复,促进湿地资源保护和湿地生态、旅游等功能的提升,打造城市绿肺。目前,九龙湿地公园已成功建成国家级湿地公园。另外,公布莲都区《湿地保护名录》2处,分别是南明湖和黄村水库。以“五水共治”“六边三化三美”等工作的开展为契机,实施湿地保护工程,湿地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湿地水量基本稳定,湖泊水质有所改善,生物多样性明显提高,湿地效应凸显。
建设森林公园。莲都区境内有两个国有林场,分别为丽水市白云山生态林场和莲都林场。林区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莲都区全力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建设森林公园,保障植物生长和动物的栖息繁衍环境良好。白云山生态林场总面积4万亩,生态公益林占比达94%,且与城区接壤,是丽水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天然生态屏障。具有如此优势的城市型森林公园在浙江绝无仅有,在全国也十分罕见。近年来,白云山林场借助自身优势,把白云山建设为城区后花园,变“砍树经济”为“看树经济”,有力保护了森林资源。2017年,白云山森林公园成功晋级为“浙江丽水白云国家森林公园”。以莲都林场峰源林区为主体建立了丽水市大山峰省级森林公园,公园面积4.5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7%。森林公园的建设,进一步维护了生态安全、弘扬了森林生态文化。
建立自然保护区。2017年4月,经省政府批准,建立峰源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7.6万亩,包括莲都林场的两个国有林区和峰源乡部分集体林。保护区内不仅有省内罕见的大面积天然次生林,还有省内最大的中华斑羚野外种群,分布有珍稀濒危保护植物113种,野生脊椎动物209种,蛙类26种。其中,丽水树蛙、丽水异角蟾为蛙类新物种,同时还拥有4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认定的易危级别物种,是华东地区无尾目(蛙类)资源的基因宝库。保护区是浙江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也是中国武夷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持陆地生态系统整体功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两树一草”保障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繁衍
为全面拯救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莲都区全力保护古树名木及濒危植树,实现了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转危为安、种群不断扩大和自然繁衍、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的目标,进一步维护了生态平衡。
保护古树名木。莲都区古树资源丰富,具有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是一笔可贵的生态财富。2018年,莲都区落实100万元资金,通过前期现场勘查,确定50株古树名木保护对象。保护对象涉及9个乡镇(街道)、24个行政村,包括南方红豆杉、榧树、樟树、枫香、苦槠及黄檀等树种。针对古树生长健康状况的不同,制定“一树一策”的“个性化”保护方案。采取病虫害防治、修枝整形、修建树池、堵洞修补、防腐、改善硬化等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保护工作。同时,对保护树木的基础资料、健康状况、保护措施等资料,进行系统地整理归档,为今后的古树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实施景宁木兰濒危植物保护项目。景宁木兰为浙江特有种,“极危”等级,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莲都区以景宁木兰原生地野外种群保护和栖息地生境保护为重点,以人工繁育(培育)种群,野化放归自然、集中迁地保护等为重要手段,着力完善和健全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和监测体系。计划在原生地(峰源乡尤源等村)建立景宁木兰保护小区或保护点,通过增设保护设施,设置标桩(牌)、宣传牌,建设防护栏等措施保护野生种群;采取封山育林和抚育管理改善原生地环境,实现生境恢复,保障原生种群的稳定和逐步繁衍壮大。同时,繁殖(培育)种苗500株以上,通过播种、嫁接、高压、大苗培育等繁育技术措施,提高种苗数量,有效扩大种群规模。在原生地或环境条件相近的地方进行回归试验1处,回归种植100株以上。目前,已完成野生资源调查,制定了实施方案并落实繁育基地。
开展长喙毛茛泽泻种群回归研究项目。长喙毛茛泽泻是泽泻科的水生小草本,其野外种质资源已处于极度濒危状态,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水生植物。1930年,在莲都区南明山采到第一份长喙毛茛泽泻标本,但在之后的60年内未再发现这种植物,一度被认为在中国已绝灭。《浙江野外绝灭植物长喙毛茛泽泻种群扩繁与回归研究示范》项目借鉴省外对长喙毛茛泽泻种群濒危机制的研究,分析长喙毛茛泽泻种群在莲都区南明山的绝灭过程。开展长喙毛茛泽泻种群回归莲都区南明山及省内其他示范点的立地改造、防护措施和抚育移植技术的研究。目前,在南明山建立长喙毛茛泽泻回归示范点1个,建立苗圃约100平方米,原生地成功扩繁种苗3万株,生长良好,种群超3倍,种苗引进培育获得成功。项目的成功实施,对丰富植物多样性、充实动植物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景宁木兰
大山峰森林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