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对外汉语教学关系研究

2018-05-16刘建彤蔺佳影

现代交际 2018年5期
关键词:偏误分析跨文化交际能力对比分析

刘建彤 蔺佳影

摘要:对外汉语教学的教育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度。对外汉语教师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直接影响因素。本文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入手,提出目前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加强文化教学、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找出教学重难点。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二语言教学 文化 多媒体教学 对比分析 偏误分析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5-0126-02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一带一路”的建设,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交往更加频繁。但经济全球化不等于文化一体化,在以全球化、国际化、多元化和信息化为时代特征的当今世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跨文化交际以及随之而来的跨文化冲突更是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问题。由此,在此大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需要不断思考并且付诸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概念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说法来源于“交际能力”的概念。1971年,海姆斯提出了交际能力这一术语,是指在一定语言环境中进行交际交往的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进行交往的能力,要解决的是跨文化交往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是交际者一种内在的力量,包括对异域文化了解的广度和深度、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容忍度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等。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多方向的概念,包括文化方向、知识方向、思维方向等,因此要给出一个涵盖全方面的定义是很难的。

二、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目前各国学者对于此方面的研究也是在不断深入。从对外汉语教师的角度来说,作者认为,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很好地联系生活实际,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课堂上很少有老师做到由知识层面自然而然地切换到文化层面;②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各个方面的潜能,经常出现“听说分节”的情况,学生听得出来的说不出来,说得出来的也未必听得明白;③对于学生所犯错误缺乏总结,总结过于模式化,且多数教师只研究学生错误的部分,而忽视了学生正确的部分。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加强文化教学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而文化则是一个人进行交际和思维的源泉。因而,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应仅局限在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的教学,只重视语言知识的培养,而忽视了相关文化知识的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尽可能多地向学生介绍中华文化,提高学生目的语文化储备量,使学生在交际时能更多地从目的语文化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不断强化移情能力,减少不必要的摩擦与冲突。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首先应教育学生尊重异域文化,这是学习任何一种目的语都应有的基本态度。其次,要想真正融入一个民族的文化生活,仅仅做到尊重其文化是远远不够的,在尊重异域文化的基础上,还应引导学生不断学习和理解目的语文化。最后,教育学生以宽容开放的心态对待异域文化,摆脱母语文化的思维定势,对于其中的一部分要能够理解,不能够理解的部分也能够采取合理的方式对待,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

近几年来,“慕课”“翻转课堂”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走进课堂,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调动学生视觉、听觉两方面潜能,充分利用多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设计课件,从而进行生动的汉语课堂展示,并利用相关图片、影像资料进行母语与目的语文化对比。例如:在对汉语的茶文化进行教学时,多媒体教学就能够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它能够将中国的泡茶工序通过影像完整地展示出来,通过图片向学生展示茶的种类。霍尔将世界文化分为“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东方文化属于典型的“高语境文化”,交际过程中尤其依赖语境,因此,真实的语言情境对二语学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制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其中进行沉浸式实践练习。也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影片,对其中感兴趣的片段进行表演,使学生在理性与感性上更加真实地感受汉语,感受汉语文化,对汉语的文化特征有更多的了解和掌握,同时也能练习学生的听力和标准的发音。

(三)利用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找出教学重难点

1957年,拉多在《跨文化语言学》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对比分析理论,至此对比分析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被应用到语言教学的领域中。对比分析的理论基础是迁移理论,拉多认为,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会把母语的特征迁移到目的语中,当母语与目的语的相似度较高时,就会对学习目的语产生积极的影响,即正迁移;当母语与目的语的相似度较低时,就会对学习目的语产生消极的干扰作用,即负迁移。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应着重研究母语与目的语结构中的不同部分,找出教学重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对于其中某些起到阻碍交际作用不相同的结构,我们应多花费一些时间讲解并进行反复操练,让学生理解其中的差异,无论是同词不同音,还是同音不同形或是音形皆不同,都要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展示。在这其中,我们还应避免以前对比分析研究中的误区,认为学生所有的错误都是来自母语产生的负迁移,学生错误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学生母语负迁移与学生的错误也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在此期间,我们应充分利用对比分析来预测并解释学习者的难点与错误,并利用对比分析来强化二语记忆能力。例如:汉语中的“该死”一词,我们在教学中就可以利用对比分析,与英语中的“gas”(汽油、煤气)一词联系在一起,“煤气可能致人中毒真是该死”,通过此种语音上的联系来加强记忆。

偏误分析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其理论基础为认知理论和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作为第一个关注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理论,其对揭示二语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探究二语习得的过程与规律都具有重要作用。“偏误”是指学习者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规律性的错误,“偏误分析”就是对学习者二语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分析。“中介语”一词最早由赛林克提出,指在二语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既不同于一语也不同于二语的语言系统,随着学习的深入逐步向目的语过渡的动态语言系统。科德是偏误分析最早的倡导者,其根据中介语的发展过程,将偏误分为三类:前系统偏误、系统偏误、后系统偏误。随着学习的进展以及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则系统的不断摸索,学习者出现的偏误会不断减少,即使出现了偏误。也会越来越有规律可循。学习者在二语学习过程中常见的偏误有:母语负迁移、目的语知识的过度泛化、文化知识负迁移、环境因素以及学习者心理等。在二语教学过程中,偏误分析主要用于分析以上几种情况对学习者学习二语产生的影响,并从中发现二语学习者产生偏误的原因和规律,从而能够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避免或减少偏误的发生,提高语言输出的质量。在这其中,对于教师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对偏误的总结能力,并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反复强化,达到学生不再犯同类的错误为止。同时,教师对于偏误的分析也不应局囿于模式化,应根据教学实践对学生的偏误进行记录,定期分析研究,与其他教研组成员共同探讨,总结学生容易出现偏误的语言知识点,以便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够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景语境提前对这些容易出错的知識点进行暗示,进行各种各样的实际练习。例如:在英语中“marry(结婚)”一词可用于及物动词,“marry somebody”这种说法是允许的,但在汉语中却不能说成“我要结婚他”。在对英语国家学生进行教学时,讲到“结婚”一词时,要对该种用法进行重点说明。

参考文献:

[1]杨梅.汉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必要性与途径[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3).

[2]孔德亮,栾述文.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模式建构——研究现状与理论思考[J].外语界,2012(2).

[3]张瑞.对外汉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学园,2013(20).责任编辑:刘健

猜你喜欢

偏误分析跨文化交际能力对比分析
从话题一焦点结构审视连动式中的偏误问题
浅谈体验教学模式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成渝经济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比较研究
动态助词“了”、“过”的对比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
留学生汉语学习中“对于、关于”的偏误分析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英语学习者焦点句式习得的偏误现象及成因研究
基于数据库的唐诗宋词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