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麻醉会让人变笨吗?

2018-05-16薄三郎

现代家庭 2018年5期
关键词:外科医生麻醉学智力

薄三郎

在每天的麻醉工作中,总会碰到忧心忡忡的父母,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是麻醉是否影响孩子的智力?许多成年人也会很担心,接受了麻醉是否会让自己变笨,工作能力变差?病人为何最关心的问题是麻醉,而不是是手术能否成功呢。我猜想,大多数人对麻醉形成一种先入为主的印象,那便是能把一个人麻倒的药物或技术,肯定不是“好东西”,既然能让人“睡过去”,肯定对大脑有影响,那肯定对智力产生损害。

那么,麻醉真的对智力有影响吗?这是一个颇让人难以全面回答的问题。关于麻醉与大脑的关系,一直是全世界科学家和麻醉医生的研究热点。在2018年1月的《中华麻醉学杂志》上,就赫然将“全麻药物和围术期应激对发育脑功能及其远期效应”作为麻醉学亟待解决的十大科学问题之一。

近三年来,全世界有多项研究,对麻醉和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总结下来看,许多在小鼠等动物上观察到的麻醉药物产生的神经毒性,还不能简单地移植嫁接到临床上。不过,美国食品与药物监督管理局在2016年末发出一则药物安全通告,内容是“3岁以下婴幼儿或第三孕期(妊娠第8~10孕月,即妊娠晚期)孕妇接受手术或医疗操作期间重复或长时间使用全身麻醉药或镇静药,可能影响小儿脑发育”。在这里,长时间是指超过3小时。可以看出,麻醉若可能对脑发育产生影响,也是在特定年龄段的人群,接受长时间或反复手术麻醉。

为什么会这样呢?处于发育与衰老期的大脑,对外界各种刺激都十分敏感;其次,各种化学、物理、生物条件对大脑的影响,都与作用时间与强度有关。明眼人都知道,那些曾有过麻醉史的儿童,与同龄人相比有着太多的不同。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既然接受全身麻醉進行手术,必然意味着患有较为严重且必须进行的手术,例如先天性心脏病。那些家中曾有孩子接受麻醉、手术经历的家长们,只需回忆一下,便会发现自己的孩子的确与其他没开过刀的孩子,有很多的不同。此外,影响一个人记忆、学习能力的因素众多,也是非常复杂的,简单归咎于麻醉显然并不合适。具体点说,倘若说麻醉真的影响智力,那也是多方面因素所致,包括手术应激事件、医院住院经历等,不能完全将板子打在麻醉身上。

现今的大部分手术必须在麻醉下才能完成。普通人或许对手术这件事并无多少概念,对手术所致的疼痛反应并无多少认识,再加上对麻醉并不熟悉,非常容易产生深刻的误会或误解。人们只知道手术能解决问题,可若不进行麻醉,外科医生也只能干着急,压根没法自如开刀。再者,“麻醉医生保命,外科医生治病”,是医疗界里颠簸不破的道理。麻醉医生通过合理的麻醉技术与方法,确保了患者在手术期间的生命安全,外科医生则用娴熟的刀法与技术,实施治病的仁术。

麻醉医生所用的麻醉药物,多分为全身麻醉药物与区域麻醉药物。前者作用于大脑,使人的意识消失;人进入麻醉状态,对手术期间的一切均不知晓。当手术结束时,麻醉药物浓度降低到一定数值,麻醉作用消失。麻醉药物通过其合理的药物特性,发挥了其正确的功能,帮助你完成了手术。这也意味着,人们压根离不开它。更何况,对麻醉风险高的儿科手术而言,全身麻醉几乎是唯一的选择。也就是说,麻醉是一门造福于病人的学科,全中国一共有近10万麻醉医生,真是他们保障着全国近3000万例次的手术安全。从这个角度看,麻醉医生是极其伟大的。

还是回到文首所提的问题吧。总之,综合现有的医学研究来看,我们还不能真正回答麻醉对智力或记忆力、学习能力到是否产生负面影响。如果真的有影响,又是否完全是麻醉造成的呢?我们也无法准确回答。

猜你喜欢

外科医生麻醉学智力
麻醉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以川北医学院为例
脚下的风景
麻醉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的回顾与展望
中美麻醉学家合作研究发现丙泊酚可有效控制剖宫产术中产妇恶心
荷兰外科医生完成由机器人辅助的超微外科手术
首都医科大学麻醉学系
智力闯关
赵宁:外科医生的憧憬
欢乐智力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