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滑坡灾害的发育和防治

2018-05-15范玉海

科学与技术 2018年20期
关键词:发育防治

范玉海

摘要:滑坡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山区地质灾害,斜坡上的土体和岩体长期受到河流冲刷或是人工切坡,在重力的影响之下,就会产生向下滑动。本文基于滑坡灾害的发育和防治展开论述。

关键词:滑坡灾害;发育;防治

中图分类号:P64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为减少地质灾害损失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必须本着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科学合理、经济实效的原则,确定具体灾害点的最优防治方案,对地质灾害进行预防和控制。

1滑坡地质灾害认识

滑坡是由于斜坡上的岩土体沿着内在软弱的结构面或者最大的剪应力带造成的剪力损坏,会朝着斜坡的倾斜方向进行较大水平的位移和滑移。发生滑坡的地质具有着鲜明的特点,一般其堆积土是一种上陡中缓下陡斜坡的状态,且岩土体中还具有软弱的夹层;断层破碎带谷坡以及破碎岩构成高陡的山坡等也常发生滑坡。导致滑坡地质灾害出现的原因也有很多,主要有水的影响、地震因素以及人为因素等。滑坡是由于岩土体的自重以及构造力等综合作用的结果,斜坡位置岩土体受到重力和水等一些外力的作用下,而沿着某一结构的软弱面出现位移,滑坡地质灾害的出现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以及经济属性等。为了实现对滑坡地质灾害的有效防治,需要进行相应的防治工程建设,

2滑坡灾害的发育特征

2.1平面形态特征

自然界中发育的各类型滑坡由于发育的地形地貌特征、下滑破坏方式、地层岩性等的不同,在滑坡形成后的形态特征也各不相同。较为典型的滑坡形态有长条形、圆锥形、半圆形、钟形、马蹄形、舌型和不规则形等。

2.2剖面形态特征

受滑坡滑面形态以及下滑破坏过程和类型的控制,同时也受滑坡下滑前后的地形地貌特征的影响,滑坡的剖面形态主要分为,直线形、圆弧形、大刀形、“薄皮”形和不规则形等。

2.3滑坡表部地形地貌特征

滑坡具有标志性地貌特征。一般包括滑坡后缘、滑坡前缘、滑坡两侧边界、滑坡体表部的拉裂缝、冲沟、鼓起等。方向与滑坡的主滑方向基本一致,并且受滑坡下滑年代以及雨水和人工改造等因素的影响,有些滑坡的后壁不是很明顯,而有些滑坡后壁则非常明显。在长期的地质历史事件中受到流水侵蚀,基本已经不存在,有的仅存滑坡体的中后部。从形态上来看,由于受滑坡下滑过程原始地形地貌的影响,不同滑坡前缘形态特征也是各不相同,其主要的形态有以下几种:鸭舌形、圆弧形、长条形、不规则形等。

2.4滑坡体内部特征

滑坡体的物质结构和成分主要受滑坡体基岩成分决定,由于滑坡在下滑的过程中,滑体物质的原有组织结构遭到破坏,从调查的结果可知,滑坡体的物质结构成分主要是卵石土。现场调查结果表明,滑坡体中卵石的直径一般在数厘米至数十厘米之间,含量则一般在20%-60%之间。

3滑坡灾害的防治

3.1提高意识

山区的灾害形成较为漫长,并且一旦形成难以恢复,所以在治理工作当中,首先应当帮助当地生活的人民提高意识。首先应当提高人们对于灾害的意识,帮助人们建设长期的防护机制,对灾害的成因以及所造成的危害进行宣传,帮助人们正确的认识灾害,并且教导人们灾害的应对措施,一些自然灾害的成因在于人为活动,通过不断的宣传教导,为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活信念,帮助人们提高在山区当中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通过相关技术部门的勘测,为人们提供相应的结果报告,并且鼓励人们随时提出问题,建设绿色的沟通渠道,帮助居民解决生活当中所存在的问题,一旦灾害发生,也能够了解情况,并且形成解决方案,及时阻止灾害带来的进一步危机。有一些自然灾害的成因不受人为控制,并且难以预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当帮助居民更换居住地址,以防止未来的灾害带来的破坏,以搬迁的方式为人们提供安全的居住场所外,也为治理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在人们能够搬移原有住址的情况下,才能对当地进行良好的整改治理,工作的开展也更加顺利。除却灾害的防护宣传工作开展外,还应当普及灾害成因的知识,以帮助人们改良生活习惯,对灾害的人为成因从根源避免,一些灾害使用由于人们长期的开发,并且不顾地质环境的影响所造成的,所以应当教导人们在山区进行活动时,采取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保证灾害得到长期的抑制。

3.2加强防护施工技术

在实际进行削方时,应遵循自上而下、分层开挖原则,削方逐级递减,做好每层开挖深度控制,一般子在3至3.5m,需要留出4至5m的工作面,严禁违规操作,做好纵向放坡,坡长为每15至20m一个台阶,留出马道,宽度在1.5m以上,在开挖过程中,做好动态坡放坡,可按照按1:1至1:1.15比例进行,总坡率控制为1:0.4~1:0.75。若切出坡面岩石整体性较差,需要挂主动防护网,做好支护。若岩石比较坚硬,可采用微差控制爆破,不得采用对边坡破坏性爆破,然后在利用机械进行削方减载。危岩带主动防护网支护。做好防护网型号选择,本次工程采取SNS柔性防护网,防护面积为1600m2。在实际进行防护网支护时,需要根据以下步骤进行,一是布置钢丝绳锚杆,锚杆采用2×Φ16钢绳锚杆,长度2至3m,纵横标准间距、排距为4.5m×4.5m(或4.5m×2.5m)。锚杆孔布置在天然低洼处为宜,从而保证支护系统能够尽可能贴紧岩面。在局部区域,需要结合实际需求,做好固定锚杆增补,增补锚杆长度3m;锚杆孔首应与岩面尽可能垂直。二是进行放线测量,进一步确定锚杆的孔位,并在每一孔位处,凿一深度不小于锚杆外露环套长度的凹坑,一般口径20cm,深20cm。三是根据设计深度,进行锚杆孔钻凿,并做好清孔处理,孔深应比设计锚杆长度长5cm以上,孔径不小于φ45。

3.3加强边坡滑坡问题的防范措施

边坡是否稳定,支护措施是否得当,治理办法是否合理,仅靠肉眼和经验来判断是不可靠的,故需要对边坡进行监测监控,便于对边坡进行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监测全程控制。过去,通常采用水准仪、全站仪等人工观测技术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边坡变形监测技术得以更新换代,发展到以测量机器人、地面三维激光扫描等为代表的现代地面测量技术,再到以GPS技术、合成孔径雷达干涉差分技术和机载激光雷达技术为代表的空间对地测量技术。现在边坡变形监测主要是通过监测边坡变形且达到可能破坏时发出警报,或通过对边坡变形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其变形趋势和规律,及时解决边坡失稳问题。

结束语

我国幅员辽阔,在西部地区,山区地质地貌强烈发育,每年夏季多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这对附近区域居民生命安全、公共基础设施以及道路桥梁等的安全运行带来严重的危害。因此,开展滑坡的机制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滑坡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任元良.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预控分析[J].低碳世界,2018(10):27-28.

[2]徐秀刚.海底滑坡地质灾害安全风险影响因素分析[A]..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丛书(十四)——资源·环境与地球物理[C].: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8:6.

[3]覃春成.关于滑坡工程地质勘察的总结分析[J].中国金属通报,2018(09):191-192.

[4]张思桃.大型滑坡地质灾害的特征及设计参数分析[J].世界有色金属,2018(15):236-237.

[5]苏白燕,许强,黄健,梁繁.基于动态数据驱动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与实现[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5(05):615

(作者单位:中煤航测遥感局地质勘查院)

猜你喜欢

发育防治
早期康复护理对语言发育迟缓儿童发育的影响评价
别忽视了小儿发育迟缓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
冰川是发育而来的
动物变态发育知多少
正常儿童体格发育的衡量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