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哲学基础和当代价值

2018-05-15郭宾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年3期
关键词:当代意义人类命运共同体

郭宾

摘 要: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对当今国际形势的评估分析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未来展望,高瞻远瞩、高屋建瓴提出的关于人类未来社会的崭新理念。不但包含着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深刻内涵,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全新发展。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了的深刻解答和广泛实践,必将不断丰富这一切合时代发展的先进理念,也将不断向世界传递中国追求全人类和平发展的殷切期盼。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 类本质 当代意义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总书记再次在报告中重申“命运共同体”思想,他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1]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一系列场所屡次强调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这不仅反映了中国和各国人民促进世界和平稳定的共同心愿,更显示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承当的负责任大国形象。今天,中国正无限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中国在国际化舞台上充分发挥建设性引领作用的最好表现。

“自由人联合体”是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定义,人的理想性是作为自由自觉活动的类,“社会化的人”才是人的社会性的类本质,人正是在类本质的实现中完成了对以往一切社会形态的超越。这表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单单是外交层面的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手段,更是中国为人类文明未来的发展所贡献的哲学智慧。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逻辑内涵

“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之后,其内涵就在不断地丰富和创新之中。习近平围绕怎样在新的历史环境中建设社会主义,开创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共同体思想,这其中既有显性的明确表达,也有隐形的含蓄表示,这就需要我们对其思想进行深度的挖掘和凝练。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

今天的国际力量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各个国家因为经济利益和世界市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各国从通过战争、殖民来划分利益归属向制度规范、友好协商解决贸易争端演进。历史的车轮告诉我们,冷战思维的阵营划分和零和博弈已经不再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世界各国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贸易伙伴,每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应时刻注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连带效应,用合作共赢的姿态构建命运共同体。

(二)开放互惠的发展前景

“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应该秉承开放精神,推进互帮互助、互惠互利。”[2]时代的进步要求我们有适应时代的发展理念,在各国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封闭、排外的机制会制约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脚步,各个国家只有在发展过程中共享发展机会、共享发展资源、共享发展成果,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寻找国家利益的切合点,共同面对贫困、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命运相连、休戚与共,以开放互惠的包容心构建全球命运共同体,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三)包容互鉴的文明交流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各个国家都因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不同民族文化不能简单谈论高低,每个民族文化的存在都具有其特色。对每一种优秀文化的果实,我们都应该采取吸收学习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任何企图凭借自己文化一家独大、唯我独尊的思想在当今世界都是行不通的。人与人的相处需要不同的文化相互交流,只有在多样性的文化中相互了解、兼容并蓄,不同文明之间和谐共存、荣辱与共,才能使世界文化大放异彩、欣欣向荣,共同谱写人类文明的美好篇章。

(四)共同协助的安全格局

在共同面对恐怖主义等威胁之下,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单单凭借自己的力量保证自身的安全,一个国家的发展不只在国内需要和谐的条件,更需要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来保证。任何一国想通过牺牲别国安全或造成社会动荡来谋求自身的安全是绝对行不通的。世界的安全需要每个国家的共同努力,只有世界各國共同协作,朝着共同安全的目标携手前进,才能构建一个和平稳定的安全共同体,为每个国家的发展创造条件。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马克思在19世纪中叶历史性地提出了唯物史观概念,使得其哲学观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自此以后,马克思哲学的出发点不再仅仅局限于法哲学领域或者市民社会,而是以现实的个人作为自己哲学的出发点,以社会化的人类超越以往一切哲学家对个人的理解。通过将人的社会性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的类本质,真正使得人变为一种自由的联合体,从而超越以往一切哲学家对人的原子化抽象定义,使得人类真正达到一体化的自由状态。

马克思将人类社会形态的演进概括为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以及自由全面发展三种形态,这三种社会形态的每一阶段都必不可少,前一种社会形态在矛盾运动中为后一个社会形态的出现创造条件,而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必然是前一阶段自我否定和积极扬弃的结果。马克思社会形态发展的理论同时也正是其人类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发展历程。

“自然形成的共同体”是社会发展的第一种形态。在人类生活的原始状态,由于生产力条件的限制,人类不得不依附于自然,从自然中获得生存活动的必需品。但与此同时,人类也为了自身的发展不断提出超越自然的需求,随着人口的增长以及生存活动的增加,人类不得不依据血缘关系构成一种血缘或部落的天然共同体,通过集体活动来弥补个体行动的危险和缺陷。此时的人类共同体唯一的共同诉求就是保障自身和部落的生存安全,个人利益被集体利益所取代,但此时的共同体是完全缺乏主体意识的被动表现。

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使人的依赖关系逐渐被物的依赖关系所取代,“自然形成的共同体”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分崩离析。人们享受物质生活带来的种种好处,社会财富的增加同时也为资本不劳而获的剥削行为提供了可能。此时的个人利益不再同集体利益完全一致,每个人为了获得物质财富不择手段,这也就表现为否定人的社会属性的异化现象。此时所建立的“政治共同体”,维系其存在的根本不再是以往的血缘关系而是完全以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随着政治共同体所建立的国家代表的并不是所谓的所有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反而变成了其维系自身统治的阶级工具。它“不仅是完全虚幻的共同体,而且是新的桎梏。”[3]

人类历史的发展向我们证明,共同体是人类发展最基本的社会化形式,同时人类也只有通过共同体的形式才能真正走向自由联合。马克思提出的真正的共同体,是对原始的自然共同体以及商品经济条件下虚幻共同体的扬弃,超越了抽象的个人的概念,更重要的是超越了近代以来企图支配一切的资本逻辑,从而避免了商品经济下人与人之间的抽象对立,达到真正的自由联合。

马克思阐释的是一个每个人都真正全面发展的共同体,这里的共同体,并不是向原始公有制的线性回归,而是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条件下,对私有制的积极扬弃。这里的共同体,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共同体,是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趋于同一的共同体,是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的共同体。这里的共同体,是对一切统治于人的抽象力量的全部否定,是对人本质的真正占有,是在不断实践过程中每一个人自由个性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当代价值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理论成果,也是我党对国际局势发展变化的深刻洞悉,同时更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当代诠释。“人类生活在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4]这是中国向世界传递的解决当今纷繁复杂社会问题的国家智慧。

(一)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实践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性思想。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系统全面的回答了当今时代我们究竟要建设什么样的国际关系这一急迫的问题,这是在国际关系理论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的又一丰富和发展,为马克思主义注入了新的时代性内涵。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全新内涵,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全新表达。

(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有力助推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新的时代就会涌现出新的问题,面对国内主要矛盾的转变,我们就不能再用以前的方法论处理问题。新时代的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个方面的全面发展,是反映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诉求的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正是贯穿着“发展共享、利益共享、命运相连”的主旨,是谋求全人类和平发展的理念。这种对当今国际形势的深刻判断也必将指导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推动中国当前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以及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三)世界人民心声的共同表达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华夏儿女正是坚持着各个文明交流互鉴的包容心态,创造出璀璨并延续至今的华夏文化。世界人民也不希望战争,中东、拉美、非洲等地已经饱受战争的侵害,人们已经难以承受自相残杀带来的恶果。

中国的发展不能脱离世界,世界的发展也急需中国贡献力量。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已经在全球化高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结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命运共同体。只有在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紧密结成相互依存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不断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決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9-29.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3-03-24.

猜你喜欢

当代意义人类命运共同体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浅谈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认识及其当代意义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国家理论及当代意义
刘瑞龙的群众观及其当代意义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中国言说的路径与民族国家电影实践及其走向
马克思与弗洛姆自由观比较
从中医药文化看中医药的普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