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缺陷导致心理障碍咨询案例
2018-05-15仇妙芹
仇妙芹
摘要:本案例来访者因价值观缺失导致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活迷茫、情绪低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咨询师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幫助其缓解情绪,提高对自我的认知,重新整合自我认同,重构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取得了较好的咨询效果。
关键词:价值观;自我认同;认知行为疗法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8.3.006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8)3-0020-04
一、一般资料
(一)人口学资料
小段,女,23岁,某高校研二在读学生,未婚,汉族,无宗教信仰,住学生宿舍,家庭无精神病史。
(二)个人成长史
来访者出生在西南某城市,父亲是当地一知名国企中层干部,母亲是中学教师。哥哥大其4岁,去年结婚。因为是超生的,小时候是跟着外婆长大的。直到上小学才和父母住在一起。父亲工作比较忙,对来访者陪伴不多,母亲的教育方式比较严厉。小学时,来访者成绩很优秀,父母、老师和同学都很喜欢她。初中时,班里有一个男孩跟来访者表白,两人有一点交往,后来被母亲知道了,被狠狠批评,并强调“谈恋爱影响学习,女孩不多读书,以后就没有用了”。中考成绩优秀,考到当地最好的高中。高三上学期,外婆去世对其影响很大,情绪低落,不愿与人交流,对成绩有一定影响,两个月后缓解,成绩有所回升。高考成绩不是很理想,没有达到自己理想的学校,但也高出重本50多分,来到广州上大学。大学成绩很突出,但对专业不是很感兴趣,毕业时却依然选择保送本校本专业读研究生。研究生期间觉得学习没有方向,专业发展前景不如意,很迷茫,认为自己的生活、学习都前景黯淡,生活枯燥,也不知道今后的路怎么走。从小到大,来访者都是按照母亲的要求去做。母亲认为来访者年纪不小了,要她毕业后回家报考公务员,而自己对公务员好像也没有很大的兴趣,曾考虑考取博士。有时觉得自己除了学习,什么长处都没有,觉得生活一点意义也没有,什么都不行。宿舍里的同学关系还好,但没有一个可以倾诉的朋友,感到非常孤独。大学期间,先后谈过两个异性朋友,由于缺乏理解和沟通,没有多久就分手了。
(三)精神状态
情绪低落,精神倦怠。人格稳定,思维清晰。
(四)身体状态
近三个月来人睡困难,偶尔有早醒的情况。
(五)社会功能
能照常学习和完成导师布置的工作,但学习和工作有时会分神,效率有所下降。
(六)心理测验结果
1.SCL-90:测试抑郁、焦虑因子得分超过正常值。
2.SDS:标准分60分,有轻度抑郁倾向。
二、主述和个人陈述
(一)主诉
感觉总是按别人设计好的模式生活,没有价值和意义,情绪有时比较低落。入睡困难,持续时间近三个月。
(二)个人陈述
我是在失望、孤独与沉默中度过的,可以说是把自己冷冻起来了。明年就要毕业了,我心里很纠结,不知是继续读博士,还是回家考公务员。从小到大都是活在父母的安排下,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要得到什么样的东西,心里觉得空荡荡的,有时感觉恐惧,觉得生活没有意思,想着还不如死了好。我完全不知道我活着的意义,读书这么多年,每天的生活就像牵线的木偶,没有目标和方向,蜷缩在一个人的世界里。如果是这样,还不如早点结束。
三、观察和收集到的其他资料
(一)咨询师观察
来访者进入咨询室时,衣着整齐,举止得体,神志清楚,精神倦怠。说话思维条理清晰,表达平缓,回答问题时切题,语速中等。很少与咨询师对视。
(二)学院辅导员和同学反映
来访者为人善良,性格内向,较为自律。与宿舍同学关系和谐,做事认真,喜欢追求完美。
四、评估与诊断
(一)评估
该个案主要症状表现为:情绪低落,生活极度迷茫,伴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但这些症状的背后是深层次的自我认同危机。大学阶段是自我探寻活动和形成自我同一性的重要时期,同一性的形成与大学生自身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重大关系。来访者在成长过程中缺乏自我探索,只是习惯性地在本专业上获得好成绩,对自我及自我价值缺乏清楚的认知,没有为自己的社会人身份做好准备,由此陷入自我认同的危机中,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感到迷茫、混乱和孤独。来访者智力、自知力完整,有迫切的求助愿望,属于心理咨询的范围。
(二)诊断
初步诊断“价值观缺陷所致心理障碍”,简称“空心病”,属严重心理问题。
(三)依据
1.主要症状表现为:(1)生活迷茫,情绪低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有抑郁情绪倾向;(2)伴随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且非常缺乏支撑自己意义感的价值观;(3)人际关系良好;(4)有自杀的意念;(5)缺乏对自我的认知和探索,造成自我认同危机并产生情绪困扰。
2.来访者情绪低落、睡眠困难,持续将近半年。
3.鉴别诊断
(1)与精神障碍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判断,来访者知、情、意统一,有自知力,能主动寻求帮助,感知觉正常,没有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人格稳定,故可排除精神障碍。
(2)与神经症相鉴别:来访者因为自身内心的心理冲突来求助,其心理冲突与现实处境直接联系,即因就业问题及生活无意义感导致抑郁、迷茫而引发的心理冲突,属于常型冲突;同时依据许又新教授介绍的方法评分小于6分,故可以排除抑郁神经症。
(3)来访者情绪问题时间长,反应强度比较大,并出现睡眠质量下降的现象,可排除一般心理问题,通过进一步检查排除了器质性病变。
五、病因分析
(一)生物学原因
最近体检暂无发现躯体疾病,家族无遗传病和精神病史。
(二)社会学原因
1.人际关系表面和谐,实际上来访者非常在意维系在他人眼里的良好形象,但这一切都是为了别人而做的,其内心感到辛苦、疲惫。2.专制型的父母,对来访者过多地控制和干涉,希望孩子按照自己设计的蓝图去成长,要求对来访者毕业后回家考公务员。3.学校教育以应试为中心,忽略个体的全面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4.在经济快速增长的中国,许多人的精神世界被物质世界所占据,陷入精神生活的沉沦与生活意义生存焦虑当中。
(三)心理学原因
1存在明显的认知错误:只要学习好,就会得到别人的认同;认为自己是个没用的人,自己什么都不行。2.性格较为内向,完美主义。3.处于成年早期,缺乏对自我的正确认知,面临自我认同危机。4.个体深层的价值观和意义感缺失。
六、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
(一)咨询目标
1.近期目标。疏导和缓解不良情绪,纠正不合理的认知,形成恰当的自我认知。
2.长期目标。运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调适心理,发挥潜能,完善个性,达到自我接纳和自我成长。
(二)咨询原理与具体的咨询方法
针对小段的实际情况和咨询目标,拟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并以阅读疗法和焦点解决短期疗法为辅,帮助其提高对自我的认知,重新整合自我认同,重构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三)协议
向来访者说明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每周一次咨询,每次50分钟,本校学生免费。
七、咨询过程
咨询共分为三个阶段:
(一)初步访谈阶段(1~2次咨询)
第一次:建立良好咨询关系,搜集相关资料。咨询师采用摄入性谈话的方法搜集资料,并通过共情、尊重、真诚等技术,与小段建立信任的咨询关系,让其感受到被真诚接纳。然后对小段进行危机评估,并建议其找精神科医生做进一步诊断。最后,向小段说明保密原则及其权利与义务。
第二次:确定咨询目标,达成咨询协议。咨询师结合小段的主诉、谈话观察及医院检查报告,诊断小段为“价值观缺陷所致心理障碍”。双方共同商定了咨询方式、咨询目标和咨询策略。在确定咨询目标时,发挥SFBT理念“负面问题”的正向功能,将小段描述的负性表现转化成正向目标,“希望情绪能好转,对自己合理地认识”,并对目标进行具体描绘,增加改变的希望和动机。
两次咨询让小段宣泄了自己的负性情绪,同时与咨询师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布置家庭作业:一是制作一周心境检查表;二是每周体育锻炼三次以上。
(二)心理辅导阶段(3~7次咨询)
第三次:帮助小段了解认知对其情绪和行为的影响。结合《心境检查表》,小段认真描述了自己的情绪,从早上起床,一直到晚上睡眠,一周有几次情绪极低落的时候。咨询师引导小段思考情绪低落时候的想法,帮助其认识思维活动与情感行为之间的联系,与此同时为小段解读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ABC理论。小段坦诚,在自己生活的小城市里,学习可以说是她骄傲的资本和支持,她不能接受现在“无能”的状态,从而导致失望和责备。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小段了解到自己绝对化的认知导致了不良情绪(只要学习好,就会得到别人的认同;觉得事事都在父母的安排下,对未来无能为力,觉得自己是个没用的人,觉得生活一点意义也没有,自己什么都不行)。
布置作业:一是分析抑郁情绪时,自己的认知结构和自动化思维;二是每周体育锻炼三次以上。
第四次:探讨早年经历的影响以及由此形成的不合理认知结构。联系小段的成长经历所形成的一些表层错误观念,例如:自己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行、对自己的将来无力掌控等等,通过解决这些错误观念,揭示其核心错误观念:我是不可爱的,多余的;我要靠自己强大、比别人优秀才能获得认可。通过认知行为疗法,进一步帮助小段认识到自己存在认知绝对化的倾向,从而导致不良情绪的产生,而内心对情绪的不接纳反过来又影响到对自我的评价,如此形成了恶性循环。
布置作业:一是阅读村上春树小说《国境以南太阳以西》;二是每周体育锻炼三次以上。
第五次:引导小段对自我认知。讨论《国境以南太阳以西》,引导小段认识“空心病”及其产生的原因。空心病处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时期,物质世界对精神世界的碾压,人们的生活意義被悬置,精神世界得不到满足,从而导致了这个社会共性问题。经过深入分析,小段坦诚自己想读博士,可能是一种逃避,逃避回家“被安排”的生活模式。反思自己从小学阶段开始已习惯于“接受意义”而不是“寻找意义”。习惯地认为,课本的说法总是对的,老师讲的也一定是对的,从小到大,习惯接受别人的观点,缺乏反思和批判的动力,也逐渐养成了实用主义倾向——只要和书本、老师一致,就能拿到高分,从而成为只会读书的“单维度人”,缺乏对自己生存意义和价值的把握。通过阅读图书和接触相关的信息材料,可以帮助其调整认知,释放负面情绪,进而达到身心平衡的状态。
布置作业:一是阅读《知行合一王阳明》;二是每周体育锻炼三次以上。
第六次:引导小段进行自我探索。通过讨论王阳明的生平,引导小段充分了解自己,并通过“事上练”探索自己的性格特点、知识技能及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对话节选:
小段:王阳明的一生曲折坎坷,被誉为中国的第三个圣人。
咨:嗯,他一辈子就是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最后立德、立言、立功,成为一代圣人。
小段:我的目标是考大学,读研,考公务员,但这些目标都是父母给我安排的……我就像是一个木偶。
咨:所以,这个时候你已经开始探索了,在思考自己的目标和价值了。
小段缓缓点点头。
咨询师使用SFBT中例外询问,问小段:“你上次提到之前有些时候会好一点,那时候是怎样的?”通过例外来提醒小段忽视的问题解决资源。
小段:那是研一的时候,我参加了一个“大手牵小手”的地理科普活动。
咨:做了什么与以往不同的事情吗?
小段:研一时,学院组织我们到中小学开展地理知识科普活动,从联系学校、制作展板、举行讲座,各个环节都是我们自己去组织,我负责其中一些工作,看到小朋友很开心地参加各项喜欢的活动,觉得自己的付出得到认可,感觉很开心。
咨:在参加活动后,你感觉自己的付出有价值,看来参加实践活动对你是有帮助的。
小段:是啊。感觉在科普活动中,自己做了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很开心。
咨:很高兴你知道做什么会让自己开心。
小段:我觉得自己这么多年来,只是闷头读书,没有在生活中去实践,去历练自己,不知道自己想做些啥,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咨:跟王阳明提出的“事上练”的观点是很相似的,以前忙于读书学习,这是一种修为,但做事情的过程也是一种修为,帮助自己更好地成长。
小段:嗯,以前心里只有学习和考试分数,现在看来我可以在这些方面多尝试一下。
第七次:重新树立积极的自我观念。小段在思考“做意义的事情,活出自己的价值”,自己之前那么努力都是为了别人的评价。为了有好成绩,很努力地学专业课,每年拿奖学金。读研后,越来越觉得对专业不是很感兴趣,于是变得越来越拖延。在这样的怪圈里也失去了很多尝试的机会。咨询师肯定了小段的自我觉察,并进一步运用认知行为疗法的盘根追问法,帮助小段识别关于自我的功能失调性假设,使她意识到原来在自己的信念中,自己必须优秀才能获得别人的肯定,这样的自己才是好的、有价值的。最后,讨论一些新的、合理化的信念,如“我是有价值的,不需要一定要变成什么样子才有价值”“人生的意义是自己建构的,不是别人安排的”。
(三)巩固和结束阶段(8~9次咨询)
第八次:對自己的职业兴趣进行探索。小段说她已经开始参与同学们的一些学术和实践活动。在学习和实践中去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咨询师对小段的改变给予肯定,鼓励小段注意自身的优势以及身边正向资源的发掘。
第九次:总结近两个月的咨询。小段表示这段时间的咨询让自己重新对自我有所了解,对自己的价值、性格、今后发展有了更清楚的认知。在咨询结束时进行心理测试,小段的SDS标准分为48分,SCL.90测试各因子得分正常,咨询取得较好效果。一个月后咨询师回访,小段学习生活状况良好。
八、结语
最近,一篇《三成北大新生竟然厌学,只因得了“空心病”》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而这一话题是由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在其主题演讲《买椟还珠的时代与空心病》中提出来的。“空心病”又称“价值观缺陷所致心理障碍”,指的是人们精神生活的虚空。在经济快速增长、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许多人的精神世界被物质世界挤压,精神生活的沉沦与生活意义的丧失使不少人陷入到生存的焦虑当中,这种焦虑也深深印刻在大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对大学生“空心病”的干预,最重要的是帮助其用理性的自觉进行意义的重建,让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自我进行觉察和接纳,重构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抵制现代社会的各种诱惑,获得精神上的真正自由和人生的终极意义。
[责任编辑:刘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