磺脲类降糖药与黄连素二甲双胍应用于糖尿病治疗的价值分析
2018-05-15张皓
张皓
[摘要] 目的 研究磺脲类降糖药与黄连素二甲双胍联合疗法在糖尿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将2015年4月—2017年8月该院接诊的120例糖尿病病例利用电脑随机双盲法分成A、B、C 3组,各组40例。患者都常规应用磺脲类降糖药,A组加用黄连素,B组加用二甲双胍,C组加用黄连素和二甲双胍。综合分析各组用药后FBG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并对其作出比较。结果 C组治疗后的HbAlc等血糖指标均明显低于A、B两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治疗后的CP和INS水平明显优于A、B两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黄连素和二甲双胍积极用于糖尿病常规治疗中,可有效促进患者相关指标的改善,促进病情恢复。
[关键词] 黄连素;糖尿病;二甲双胍;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12(b)-0082-02
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在近几年中的糖尿病发病率呈连年增长的趋势[1]。糖尿病乃终身性慢性疾病,危害性高,可严重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2]。现阶段,药物疗法依旧是糖尿病患者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但有报道称,常规应用磺脲类降糖药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效果不佳,且药物不良反应大。而黄连素则具备抗升高血糖激素、提高胰岛素分泌量以及降压降脂作用,二甲双胍能有效降低血糖水平,将二者联合用于糖尿病患者的常规治疗中,有助于增强用药效果,促进患者血糖水平降低。该次研究将以120例糖尿病患者(接诊于2015年4月—2017年8月)为例,着重剖析糖尿病联合应用磺脲类降糖药与黄连素二甲双胍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接诊的糖尿病患者120例,将之利用电脑随机双盲法进行分组:A、B、C 3组各40例。其中,A组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为46~79岁,平均(58.24±6.15)岁;病程为1~13年,平均(5.8±1.9)年。B组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为45~78岁,平均(58.13±6.24)岁;病程为1~12年,平均(5.7±1.8)年。C组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为45~79岁,平均(58.91±6.58)岁;病程为1~14年,平均(6.0±1.7)年。患者都经临床检查确诊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1999年)[3],在治疗前签署知情同意书,无相关药物过敏史,依从性良好,病历资料齐全。比较各组的性别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
①心肝肾等器官功能不全者。②电解质和酸碱失衡者。③感染者。④FBG(空腹血糖)水平≥14 mmol/L者。⑤年龄不足35岁者。⑥BMI(体重指数)≥30 kg/m2者。⑦中途因各种原因退出治疗者。⑧治疗前使用过抗生素的者。⑨合并酮症者[4]。
1.3 方法
120例入组患者都按照常规的方式应用磺脲类降糖药,A组加用黄连素(国药准字Z24020300),具体为:黄连素,3 g/次,经口服用,3次/d,维持治疗3个月。B组加用二甲双胍,具体为:口服二甲双胍,750 mg/d,连续用药3个月。C组加用黄连素和二甲双胍,其用药的方式和治疗时间都与A、B两组相同。此外,各组患者在治疗期间都严格控制饮食,科学运动。
1.4 评价指标
对各组治疗前/后的相关指标进行测定和比较,包括:INS(胰岛素),FBG,CP(C肽),2 hPBG(餐后2 h血糖),HbAlc(糖化血红蛋白)。其中,2 hPBG和FBG测定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HbAlc测定应用型号为“OLYM-PUS”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CP和INS测定用放射免疫法[5]。
1.5 统计方法
数据以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n(%)]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糖指标评价
A、B、C 3组治疗前的相关血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持治疗3个月后,C组的2 hPBG、FBG以及HbAlc指标水平均明显比A、B两组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CP与INS指标评价
据表2数据显示,在治疗之前,各组的CP和INS指标水平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疗之后,C组的CP和INS水平均明显优于A、B两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诸多研究表明,在糖尿病的发生过程中慢性炎症具有一定的作用[6-7]。并且,多数医学专家和学者也都一致认为,糖尿病乃先天性免疫和低度慢性炎症性疾病,而恰当的抗炎治疗则有助于提高患者糖尿病代谢紊乱症状的控制效果,并能起到预防相关并发症的作用[8]。炎症反应当中,包含抗炎因子以及炎性因子。当中,抗炎介质主要包括:IL-10,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以及IL-4等[9]。有报道称,黄连素能有效诱导IL-10以及IL-4的分泌,并具备良好的抗升高血糖激素作用,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血压和血脂水平,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10]。而磺脲类药物的作用机理则是和胰岛素β细胞磺脲类药物受体结合,从而起到关闭ATP敏感钾离子通道、減少细胞内钾离子外流、开放钙离子通道以及增加胰岛素释放量的作用,并由此实现降低血糖的效果[11]。二甲双胍降血糖的作用也十分显著,能有效提高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并由此起到增加葡萄糖以及降低肝糖输出的作用。相关研究表明,于磺脲类降糖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之上,对糖尿病患者辅以黄连素二甲双胍治疗,可取得比单用黄连素或者二甲双胍更显著的成效。李曾一[12]通过对观察组中的30例糖尿病患者联合应用磺脲类降糖药和黄连素二甲双胍,对实验组30例糖尿病患者联合应用磺脲类降糖药和二甲双胍,对对照组30例糖尿病患者应用磺脲类降糖药和黄连素,结果显示,观察组维持治疗12周后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血糖水平均明显比实验组和对照组低。表明,黄连素和二甲双胍联用有助于促进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降低。
该研究中,A、B、C 3组都予以磺脲类降糖药治疗,A组加用黄连素,B组加用二甲双胍,C组加用黄连素和二甲双胍,连续治疗3个月后,C组的相关血糖指标明显低于A、B两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C组的CP与INS指标水平也都明显优于A、B两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常规应用磺脲类降糖药,并加用黄连素二甲双胍,既有助提高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效果,又能显著改善其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胰岛功能快速恢复。
综上所述,合理联用磺脲类降糖药和黄连素二甲双胍,可有效增强药效,提高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的效果,建议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李绍军.黄连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32例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1):157.
[2] 张旭光,陈瑞霞.磺脲类降糖药联合黄连素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疗效观察[J].养生保健指南,2017(25):252.
[3] 薛世雄,许建秦,帖丽丽,等.磺脲类降糖药联合黄连素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2012(10):1335-1336.
[4] 邢巍巍.黄连素联合牛磺酸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1):90-92.
[5] 宁洁,张海涛,刘顶鼎,等.黄连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23):155-156.
[6] 娜仁其木格,赵铁耘,何梅,等.黄连素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2,12(1):81-91.
[7] 曹晏昉,蔡危威,张丽莉,等.黄连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观察[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8):4885-4886,4889.
[8] 崔俊峰.黄连素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对非酒精性脂肪肝伴Ⅱ型糖尿病疗效及安全性的探讨[J].内蒙古中医药,2016, 35(5):67-68.
[9] 李曾一.黄连素与二甲双胍在肥胖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18):129-130.
[10] 李曾一.二甲双胍与黄连素在初发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17):82-83.
[11] 邓志梅,王丽冰,关冰,等.2型糖尿病治療中黄连素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联合二甲双胍治疗优于胰岛素的临床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017,20(6):72-73.
[12] 李曾一.磺脲类降糖药与黄连素二甲双胍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26):174-175. (收稿日期:2017-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