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急诊治疗分析评价
2018-05-15郭林
郭林
[摘要] 目的 研究讨论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患者急诊治疗方法及效果评价。 方法 选取该院急诊科2013年1月—2017年10月接诊的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100例患者资料为研究对象,50例观察组,50例对照组。观察组除了急诊常规治疗外,对患者早期抗凝、控制血糖。两组分别在治疗前后对治疗效果、吞咽功能评定、神经系统受损评分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在治疗疗效评价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吞咽评定方面入院7 d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出院前再次评定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神经系统受损评分上,观察组通过治疗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在急诊治疗中及时控制血糖,对症支持治疗,同时在没有明显禁忌情况下早期对脑梗死实施干预,能提高临床疗效,使患者预后更好,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
[关键词] 2型糖尿病;脑梗死;急诊治疗
[中图分类号] R5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12(b)-0042-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and discuss the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emergency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combined with cerebral infraction. Methods 10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and cerebral infraction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3 to October 2017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50 cases in each, the observation group used the early anticoagulation and blood glucose control on the basis of the emergency routine therapy, and the treatment effect, swallowing function evaluation, and nerve system defect scor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treatment curative effec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obviously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obvious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 and the difference in the swallowing evaluation score in 7d after admiss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not statically significant(P>0.05), before discharge, the second evaluation scor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obviously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and the treatment recovery of nerve system defec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obviously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 Conclusion The emergency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and cerebral infraction can timely control the blood glucose, and conduct the systematic support treatment, and the early intervention in cerebral infraction without obvious taboos, which can improv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make the prognosis better and reduce the death rate and disability rate.
[Key words] Type 2 diabetes; Cerebral infraction; Emergency treatment
隨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居民生活也随之不断改善。由于饮食结构的改变,近年来2型糖尿病在我国呈现不断增长,且发病年龄也明显提前。2型糖尿病俗称成人发作型糖尿病,此类疾病的患者发病年龄大都在35岁以后,几乎占糖尿病的九成,如不能及时发现不能合理的控制血糖,就会对病患的心、肾、脑等重要器官造成不可修复的伤害,尤其是合并脑梗死对患者来说风险更高。脑梗死是最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之一,病患在发病前不易察觉,发病时常见的症状是口眼歪斜、言语不清等情况,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症状为典型的急性脑梗死状况,死亡率及致残率极高。
近些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凸显,而中老年人又是极易患上三高,即血糖高、血脂浓度高、血压高的人群,2型糖尿病的患者血液中,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血液粘度升高,血液的流动速度减慢,红细胞脆性增加提升会引起红细胞大量破裂、然后堆积在血管璧上,导致糖尿患者者极易发生脑梗死等脑血管疾病,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急诊科接诊的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100例患者资料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例都符合脑梗死、2型糖尿病的有关诊断标准,100例患者经过头颅 CT确诊为脑梗死且无出血。患者的年龄在35~80岁,平均年龄(55±12)岁,男性患者64例,女性患者36例。根据患者及家属采集病史,排除应激性高血糖的情况,将患有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在接诊患者后早期针对脑梗死和高血糖进行干预治疗,该组50例患者资料中: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为37~80 岁,平均年龄为(58.12±8.09)岁;首次脑血管病发病35例,占比70%,患者年龄在(55.24±7.31)岁;糖尿病病史3~20年,平均病史为(6.7±2.6)年。对照组采取急诊科常规治疗该组50例患者资料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为35~80岁,平均年龄为(48.12±8.09)岁;首次脑血管病发病38例,占比80%,患者年龄在(61.24±8.31)岁;糖尿病病史3~21年,平均病史为(6.3±2.4)年。两组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患病史、平均住院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
对于肿瘤患者、肝功能不全患者、禁忌服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患者、心源性脑梗死及出血倾向患者不作为样本选择对象。
1.3 临床诊断
所有病例资料显示为急性起病 ,发病时有明显感觉眩晕、头痛80例,半边身体不受支配的67例,陷入无意识状态的36例,言语不清的70例,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头晕状况。
1.4 CT诊断
CT 确诊患者脑部大面积脑梗死的病例有16例、脑部不同部位的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的病例有66 例、单纯腔隙性脑梗死的病例有18例,合并脑萎缩的病例有59例。
1.5 方法
1.5.1 观察组 急诊治疗方案:120接診或急诊科接诊患者后,首先对患者进行体温、血压、血糖、心电监护等检查,对于可疑梗死患者迅速使用“辛辛那提院前卒中评分量表(CPSS)”快速识别,对于明确识别或者可疑识别患者,迅速CT确诊有无出血,此时急诊科医务人员除了尽量保持患者绝对的卧床,保证呼吸道通畅、常规吸氧、实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的情况变化外,还应该在确定患者无脑出血后,立刻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国药准字 J20130078),300 mg嚼服,对于吞咽有困难患者可实施直肠给药;在后续检查前应立刻采取相应的早期干预对症支持治疗措施:给予患者控制血糖、血压、脑水肿、调整电解质、保护脑细胞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如脑部受损较严重的患者有明显呕吐症状者,应及早给予20%甘露醇250 mL控制颅内压。
在整个急诊治疗过程中,急诊科医护人员应该积极控制血糖,针对血糖水平在8.2~11 mmol/L的患者可以配置降糖药物如盐酸二甲双胍(国药准字 H0320023)来降低血糖浓度,对空腹血糖水平在高于11 mmol/L或者不能口服的患者可以采用胰岛素静脉滴注治疗,以此严格监控患者的血糖变化,控制患者血糖水平不高于正常水平,与此同时也要避免出现降血糖速度过快而表现出低血糖的症状。另外,要时刻叮嘱患者及家属严格遵医嘱控制饮食,对于没有吞咽困难的患者应多食用水果蔬菜以及低糖类水果。
除上述检查还应该立查血脂、糖化血红蛋白、肝功能、肾功能水电解质、血气分析等生化常规检查。最后,由院内卒中团队医生在接待患者后,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确定好治疗方案。
1.5.2 对照组 急诊治疗方案:对照组患者入院后接受急诊科常规支持治疗。
1.6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
①治疗效果评价。显著疗效:患者在接受医护人员的相关治疗后,入院前的言语不清、肢体障碍等表现得到改善,完全恢复到得病之前的状况,可自主缓慢行走,生活可以基本自理。出院前进行脑部CT检查,影像显示患者的脑部造影明显减小甚至有的已经消失,同时血糖的控制也达到了合理的范围之内。
有效:患者在接受医护人员的相关治疗后,入院前的言语不清、肢体障碍等表现有所得到改善,行走仍有不便,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出院前进行脑部CT或者MRI检查,影像显示患者的脑部造影有所减少,血糖也慢慢的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没有效果:患者在接受医护人员的相关治疗后 ,入院前的言语不清、肢体障碍等表现没有改善,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甚至部分患者的临床表现日益加重,进餐前后的血糖波动幅度很大,无法得到有效控制。
②通过洼田饮水试验对入院时评定为3级以上的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入院第7天及出院前再次评价。患者端坐,喝下30 mL温开水,观察所需时间喝呛咳情况。1级(优)能顺利地1次将水咽下;2级(良)分2次以上,能不呛咳地咽下;3级(中)能1次咽下,但有呛咳;4级(可)分2次以上咽下,但有呛咳;5级(差)频繁呛咳,不能全部咽下。正常:1级,5秒之内;可疑:1级,5秒以上或2级;异常:3~5级。
疗效判断标准:治愈:吞咽障碍消失,饮水试验评定1级;有效:吞咽障碍明显改善,饮水试验评定2级;无效:吞咽障碍改善不显著,饮水试验评定3级以上。
③对两组患者入院时和出院时神经功能受损程度评价。两组病患的神经系统受损程度测评,通过利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 )”的方式进行评估。评分范围0~42分,分数值越高神经系统受损越严重。
1.7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利用均数与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率对比
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 76.0%,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8.0%,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糖控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由表1数据调查计算结果显示:患者入院后接受常规的脑梗死急诊治疗方案中,患者在接受治疗后有显著疗效的仅仅有15例左右,有效的有23例,完全没有效果的竟然高达12例,总有效率在38例左右。相对而言,观察组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有显著疗效的有19例左右,有效的有25例左右,完全没有效果的只有6例,总有效率在44例左右。虽然数据相对来说差距不大,但实际效果却有很大差距,观察组的急诊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吞咽功能对比
两组患者在入院接受了医院相应治疗后,在第7天再次为入院时评级3级以上患者评定,虽然观察组患者改善较为明显,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出院时再次行吞咽功能评定观察组患者改善效果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由表2数据调查计算结果显示:患者入院后接受的脑梗死急诊治疗方案中,患者在出院时,吞咽功能有明显改善,评定3级以上患者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从吞咽功能上比较,很显然,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比只接受常规急诊治疗脑梗死的对照组要好很多。
2.3 出院时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对比
两组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评分量表显示,出院前两组患者均有明显恢复,但观察组的患者出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很显然低于对照组,两组病例之间的神经功能受损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由表3数据调查计算结果显示:的神经受损修复程度量化评分比较,观察组的神经修复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显著。
3 讨论
糖尿病是引发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据相关医学研究表示:糖尿病脑卒中与非糖尿病脑卒中在梗死类型上有差异,多数研究认为糖尿脑病卒中以后循环及腔隙性脑梗死为主,本身具有糖尿病病史的病患发生脑梗死的概率要比非糖尿病患者的概率高出1.5~3 倍左右,而且其脑梗死的致残率与死亡率都一直在比较高的水平上。糖尿病是由于患者自身的血糖水平超出了正常的血糖范围,引起的全身性代谢性疾病。2型糖尿病的患者平均年龄>35岁,常见于中老年肥胖者,伴随较长的病程难以治愈,因此对血管的损伤很严重。经过医学专家的多年研究,提出了糖尿病脑血管病这一新的医学疾病概念,将由糖尿病所并发的脑血管病变归为一大类,临床表现多为微小动脉梗死所致,症状起病较轻,反复发作逐渐加重,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在急诊科室接受的患者中,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是比较常见性的疾病之一,两种病因同时作用,临床变现为急性脑梗死。病患初期症状普遍为头晕、口眼歪斜、半边身体不受大脑支配等,一般通过CT检查可确诊。从临床患者接受急诊治疗的效果上来看,对于无明显禁忌的患者,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及时接受急诊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2型糖尿病是引发脑梗死的高危险性因素,如患者血糖得不到有效控制,就会对其预后产生不良影响,加重脑梗死的症状,对患者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该类病患在接诊时就应该注意急诊控制血糖。另外,针对该类患者急诊接诊后,根据美国心脏协会AHA的2015高级生命支持指南,脑卒中在急诊科就诊指导,如无明显禁忌可在医院CT确诊无出血后,在进一步检查和卒中团队接手患者前,急诊科直接使用阿司匹林预先抗凝是恰当的处理方式。
综上所述,急诊科在救治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时,应当确定患者的发病机制,双管齐下,既要对具有明显临床症状的脑梗死疾病采取急诊治疗,也要实时监测患者的血糖浓度,根据血糖浓度的變化,调整使用的用药量,同时尽可能避免患者因降糖药物的用药量不合适而表现出一些低血糖的临床症状,从而加重病情恶化。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急诊治疗,一定不能忽略病患的血糖水平和早期抗凝干预,改善患者的脑部供血状况、活化患者脑部的细胞,与此同时降低患者的血管压力,从而使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脑部血管损害得到一定程度上的修复,最终达到降低患者的致残率或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郭明.对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进行急诊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探讨[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11):179-180.
[2] 林鹏.依达拉奉联合银杏达莫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塞的临床效果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16(29):5677-5680.
[3] 袁莺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劲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情况及其临床意义[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5,11(12):52-54.
[4] 薛桦.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的血管损害及临床预后[J].中国综合临床,2016,32(4):299-301.
[5] 周文锐.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波动与神经功能缺损及预后关联的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6, 15(4):350-352.
[6] 臧志萍.清热解毒益气活血法治疗2型糖尿病并脑梗死的理论探讨[J].北京中医药,2015(7):520-522.
(收稿日期:2017-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