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学训共进”模式对小学业余训练的实践研究
2018-05-15王晓董明华
王晓 董明华
摘 要:体教结合是体育体系与教育体系相结合,以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和优秀文化素养的四有人才为目标。根据体教结合自身的特点,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出发,全面梳理和拓展学生的学训矛盾,构建一套既符合训练规律和教育规律,又能充分发挥体育和教育两部门优势的学训共进体教结合教育模式,建立推进我校业余训练的长效机制。【1】
关键词:学训共进;模式;业余训练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8.01.012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学训共进模式对小学业余训练产生的影响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与百度文库查找与学训共进模式对小学业余训练的实践研究相关联的期刊、论文等,收集了很多相关文献资料,为本研究的顺利开展奠定理论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
本文对我校7个运动队,13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130份问卷,回收128份问卷,回收率为98%,有效率为100%。
1.2.3 数理统计法
對相关数据信息进行了整理、统计、归纳与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构建学训共进体教结合教育模式
学训共进体教结合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学生的学习为主,训练为辅,构建学训管理、监督机制,提高教练员自身素质,科学规范体育课堂,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合理分配学生学训时间和精力,做到一切训练服从学习,最终将体育回归教育,从而构建一套完整的学训共进体教结合教育模式,模式一:构建学训管理、监督机制,建立校长、班主任、任课教师、教练员、家长管理监督小组;模式二:规范体育课堂教学、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练习,主要采用课课练、每课必有规定内容和中等强度练习等形式进行练习;模式三:提升教练员自身素质、科学系统训练,学校坚定不移地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的学习训练模式;模式四:遵循以学为主、以训为辅,训练服从学习的基本思想,因为学习成绩是学生训练的基础,只有做到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体育训练工作才能长期有效地开展,而科学系统地训练也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最终有效解决学训矛盾、实现学训共进。
2.1.1构建学训管理、监督机制
在体教结合教育模式中,学训矛盾一直以来是个难题。校长、班主任、任课老师、家长在潜意识中排斥训练,认为训练肯定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缺少思想上的正确认识,同时,学校各层面人员和家长的想法和目标各不同,在行动上很难做到一致,且缺乏系统的管理、监督、反馈机制,往往都是以个人利益为主,缺少一个协调、统筹的管理领导小组。而我校有着丰富的素质教育基础,我们依托学训管理领导小组,遵循“学训共进”的教育理念来开展体教结合教育模式,有效保证学生的训练和学习时间不受冲突和干扰,寻找一条符合我校体教结合的有效途径,构建学训管理、监督机制,形成学训管理领导小组,由校长、任课教师、班主任、家长、教练员共同组成,最终确保学生文化学习有效落实。【2】
2.1.2规范体育课堂、充分利用课余时间
训练包括业余时间训练、体育课学习、体育俱乐部锻炼等等,我们不能把训练局限于专门性的业余训练,只要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我们就能让学生的运动技能、体能、爆发力等素质有所提升,因此规范体育课堂、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是实现学训共进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制定了体育课与课余时间的活动方案,共分为两大块内容:规范体育课堂和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规范体育课堂主要利用课课练、游戏化教学内容以及围绕“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度设计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教学,而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则利用大力开展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每月一主题活动、周周有游戏、科学安排大课间活动、全面落实体艺“2+1”活动来安排课余时间。最终起到以下3种效果:一是体育课堂更有效、更高效;二是增加了学生的课余训练时间,提高课余时间利用率;三是训练穿插到各种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
2.1.3提升教练员自身素质、科学训练
教练员自身水平的高低对学生运动成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我校部分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能力有限,训练方法和手段比较单一,很难训练出高水平的运动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校采用了“请进来、走出去”培养模式,一是外聘高水平教练员带队,本校教师跟队学习训练方法和手段;二是定期组织学校教练员走出去考察其他高水平教练带队情况,实行蹲点学习,总结经验,将他人的精华融入到自己的训练当中去;三是经常组织教练参加一些训练方面的理论知识学习,提高教练员的专业知识素养;四是定期开展暑期夏令营活动,教练、队员到专业队或特色学校蹲点学习训练,最终通过提升教练员的自身素质来进行科学训练,设计出一套符合我校学生特色的训练计划。
2.1.4以学为主、以训为辅,力求学训共进
在体教结合教育模式中,教练员要明确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当学生的文化学习受到影响和波动时,教练员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文化课动向,一味追求运动成绩而忽视文化成绩,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了达到学训共进的教育状态,我们进行了一系列行为干预的研究。最终,制定出一套学训共进干预系统,分为课堂行为干预、竞争性行为干预、激励性评价干预以及课后行为干预4种:一是课堂行为干预,通过关注运动队学生制定针对性学习计划并多提问;二是竞争性行为干预,通过成绩大比拼的形式让运动员晒学习成绩以及进行运动技能比武;三是激励性评价干预,通过评选星级好学生、体育特长生、三好学生等形式,把运动成绩加入到学校评优考核制度中,例如:县、市获前三名的学生可以评选体育特长生,而评到体育特长生的学生可以进行期末文化课加分,同时体育特长生评三好学生不占用班级三好生名额等学校制度,从学校制度方面让家长、教师、学生都重视运动成绩;四是课后行为干预,通过协调补课的方式对运动员进行赛后补课、后进生补课、阶段性后进生补课。让学生在训练的同时,保障文化成绩不受影响 力求达到学训共进。【3】
2.2对学生运动成绩、文化成绩的影响
2.2.1运动成绩与文化成绩的关系
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在实验前文化成绩平均优秀率为68%左右,在实验后文化成绩平均优秀率为73%左右,优秀率提高了5%左右,说明学生在学训共进体教结合教育模式下,文化成绩不但没有下降,反而随着科学的训练,合理的安排课余时间,使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效率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文化成绩随着学习效率的提高而稳步提升,达到了学训共进的目的。
2.2.3学生的运动成绩显著提高
从表3可以看出,在实验前各运动队的运动成绩优秀率普遍较低,平均优秀率在45%左右,在实验后各运动队运动成绩优秀率提高幅度很大,平均优秀率达到了73%左右,提升了28%左右,说明学训共进体教结合教育模式效果显著,在不影响文化成绩的情况下,运动成绩进步明显。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构建学训管理、监督机制,学生的文化学习和业余训练得到了制度的保障,领导小组起到了管理、协调和沟通的作用,且能够有效的把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教练、学生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目标统一的集体。
3.1.2规范了体育教师的课堂,让学生在体育课中能够学到更多的运动技能,并且通过规范的体育课,使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得到了提高,形成一个健康的体魄。
3.1.3科学合理的安排课余时间,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利用课余时间去参加各类体育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运动技能,而且能够减少学生正常学习时间的训练,让学生有更多的精力去学习文化,最终达到学训共进的目的.
3.1.4构建“请进来、走出去”的培養模式,有效的提升了教练员的自身素质,使教练员的训练计划更加科学合理,减少了学生不必要的损失,学习效率和训练效率都得到了很好的提高,减少甚至避免了学训矛盾的产生。
3.2建议
3.2.1小学实行体教结合教育模式,一定要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要认识到小学生的首要任务是文化知识的学习,要遵循“以学习为主,以训练为辅”的教育原则,不能主次不分,最终导致学训矛盾日益激烈。
3.2.2学训管理、监督小组一定要起到管理、监督、协调的作用,如遇学生比赛、训练、突发事件等情况影响学习时,该机制必须马上干预,在最快的时间内解决问题,从而将学训矛盾减少到最低程度。
3.2.3构建学训共进体教结合教育模式,要转变教师和家长以学习文化知识为一切的教育观念,树立“学训共进”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
参考文献:
[1] 刘琪.浅谈“体教结合”背景下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人才,2010(22).
[2] 郑华轶.解决运动员学训矛盾方法探讨[J].成功(教育),2009(02).
[3] 聂宏学.关于青少年运动员学训矛盾的思考[J].少年体育训练,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