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满时节访绸都

2018-05-15王远昌

旅游 2018年5期
关键词:苏绣丝绸运河

王远昌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织丝的国家。2100多年前,当汉代使者张骞向异国国王奉上礼物时,那轻柔光亮、色彩绚丽的神奇丝绸惊动了世界。从此,中国的丝绸沿着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这条路,源源不断地贩运到中亚、西亚和地中海各国。后来这条古代连接中西方的商道被命名为“丝绸之路”,成为多国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技艺交流的华丽纽带,在世界版图上蜿蜒刻画出不可磨灭的深远印记。作为丝绸之路历史的主角,至今丝绸不仅是中国独家生产、奇货可居的商品,更被看做是东方国度的文化表征。

盛泽镇谒先蚕祠

丝绸的故乡苏州,自古以来就是生产锦绣之乡、积聚绫罗之地,不仅拥有当今中国最大的蚕种场,而且是现存丝绸生产历史遗迹、丝绸样本以及丝绸工艺档案最丰富、最系统的城市。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中,跟随两名航天员一同遨游太空的6只带着特殊使命的“蚕宝宝”,就来自有着“中国绸都”之称的苏州。

每年蚕茧结成、正待采摘缫丝的小满时节,苏州的城乡大地上处处上演着充满浓郁丝绸文化风情的祭蚕神民俗。可以说,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起点,就在苏州的桑园、蚕坊、缫丝车、织绸机、刺绣架中。

据《通鉴纲目外记》所述,嫘祖是中国第一个种桑养蚕的人,被世人敬为蚕神。古时民间祭祀蚕神等习俗十分盛行,各蚕丝产区如苏州所辖的盛泽、震泽等多地,历史上皆建有“先蚕祠”之类的蚕神祠庙。相传“桑叶正肥蚕食饱”的小满节为蚕神诞辰之日,每逢这天,蚕农、丝商们便纷纷延请各名班名伶登台唱大戏,以庆神诞,祈佑新丝上市、生丝交易旺季的到来。其中尤以苏州盛泽镇名闻遐迩的先蚕祠庆祝活动最盛,且传承数百年至今不衰,成为苏州最具代表性、最为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盛泽镇先蚕祠兴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其规模和气势让人赞叹,它也是江南地区乃至全国规模较大的弘扬丝绸文化的古建筑。苏州市区到盛泽镇的大巴每20分钟一趟,约一个小时的车程后,我们从位于苏州市区的酒店到达先蚕祠。眼前的门楼飞檐斗拱,气势轩昂,上面镶有古时绸丝牙行、织户染坊、装绸货船等和丝绸相關的图案。门楼正中悬挂“先蚕祠”竖匾,两侧拱门上方分别书有“织云”和“绣锦”的语句,正是当年苏州丝绸业繁荣的写照。

祠内蚕皇殿里供奉着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蚕神嫘祖三座神像。正殿西南,月洞相隔的是盛泽丝业公所办事处的议事厅。据介绍,晚清民国年间,盛泽大小丝行近百家,从业者千计。数千年来,丝绸已融入百姓的生活中,凝聚出沉厚丰富的蚕桑文化。

在蚕皇殿前遇到了从事丝绸工作三十余年的盛泽人吴跃进,据他讲“虽是本地人,但因一直在外地工作,难得回盛泽休息一两天,总有家务事要处理,有时也只路过顺便看看,很少纯粹游玩。今天机会很好。”说起传统丝绸正受到化纤丝的冲击,吴先生认为“桑蚕丝及真丝绸无疑依然是王冠上最璀璨的明珠。且文化依靠传承才会延续,只有在延续中才可能创新。”

步出议事厅,不远处就是戏楼,戏台朝北,台下可容万人的石板广场挤满了前来观剧的蚕农、票友和游人。从小满前一天开始,这里连唱几天的戏,每天一个剧种,包括越剧、苏剧、锡剧和沪剧等,皆是祥瑞之戏。悠扬婉转的“咿呀”声中,掌声连连,热闹爆棚。

“织造坊”与“锦绣之冠”

以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为主题的苏州丝绸博物馆,坐落在北寺塔风景区内,是中国第一所丝绸专业博物馆。在大门广场边,就可以看到一条象征丝绸之路的东西通道,与贯穿主楼南北的白色墙面相交。主楼顶部塔式盖顶建筑,让人联想起丝绸之路沿途的异国风情。步入馆内,丝绸古国的辉煌历史,便形象生动地展现在眼前。珍贵的丝绸文物及模型、图片,近代农家养蚕种桑的真实情景和桑园再造,将我们带入“蚕、桑、丝、帛”的神奇世界。

跨进馆内的“织造坊”,犹如身临明清时期苏州丝绸业“东北半城,万户机声”的繁荣境地。织工们正在进行各种类型的古代织机和传统工艺的手工操作表演。天鹅绒织机、漳缎织机、云锦织机、脚踏缫丝机、缂丝机都在运转操作,古代云锦、彩经绒、缂丝等著名丝绸品种的织造过程在这里都有演示。馆内工作人员介绍说,这里不仅是个博物馆,同时还是一个活态保护基地,馆内的能工巧匠们,为北京故宫博物院等修复了很多件古代皇家珍稀丝织品。

走在苏州大街小巷,不仅可以看到围巾、连衣裙等真丝制品,图案秀丽、色彩清雅、绣工细致的苏绣工艺品也极其吸引眼球。刺绣与养蚕、缫丝分不开,所以又被称作“丝绣”。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苏绣,至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繁荣昌盛的蚕桑,绚丽丰富的锦缎,五光十色的丝线,为苏绣发展传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有“锦绣之冠”美誉的宋锦便在此诞生。

山水之趣,楼阁深邃,人物之情,花鸟之态,苏绣艺人结合绘画作品进行创作,所绣佳作栩栩如生,笔墨韵味淋漓尽致,被誉为“以针作画”、“巧夺天工”。走进景德路上的苏绣艺术博物馆,立即被馆内绣娘们飞针走线的刺绣表演所惊艳。现场一位苏绣艺术家说,苏绣讲究平、齐、和、光、顺、匀。为了更好、更完整地表现一幅看似简单的作品,绣工们往往需要万千针线。仅以一只小小的猫眼睛而言,就要按照瞳孔受光部位的不同,以二十多种色线来表达,这样才能将猫眼绣得活起来。

一路一河丝绸牵

“一条运河水泱泱,两岸尽是采桑娘。汗衫挂在桑枝上,上风吹过下风香。”这是水乡养蚕人独有的小调。绵延数千公里的中国大运河自开凿以来,催生了两岸绚丽多彩的运河文化。苏州的蚕桑和丝绸文化,即是其中的主流文化之一。而丝绸商贸繁荣又得益于运河的开凿利用。

大运河保护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专家顾问舒乙,在几次考察大运河后感叹:“运河已经与桑农的生活密不可分”,并“代表一种生活方式,是仅有的,仅存的,令人叫绝,令人特别珍惜”。今年76岁的苏州“原住民”诸星岩,原是浒墅关蚕种场里的工人。他告诉我们,江浙地区的蚕农大都举家生活在运河畔桑林中,祖祖辈辈就在运河水域两旁,种桑养蚕。“那时河道里纵横交锚的全是运蚕茧的船只,阳光下,一只只蚕茧银光闪闪。”运河水滋养了桑蚕,蚕吐丝织成丝绸,再沿运河源源不断的北上或南下,经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运往海内外。就这样,影响人类历史的大运河与丝绸之路,在苏州以丝绸为媒,千丝万缕的织出一片华彩。

大運河苏州段自春秋时开建,隋唐时基本定型。唐代以后,虽多次重筑、修缮、疏浚,但运河的变动不大。涛涛运河水不仅滋养了两岸桑蚕,更与城内河水融汇,一起构建了苏州古城“三横四直”的城市构架和“水路并行,河街相邻”的街巷格局。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沿着无数历史名人的脚步,曾数次漫步在“姑苏第一名街”山塘街上,看着《姑苏繁华图》中“居货山积,行云流水,列肆招牌,灿若云锦”的恢宏繁盛景象,透过旧时墨色跃然眼前。河上装载货物的船只和游船画舫穿桥而过,沿河两岸苏绣、绢扇、丝绸服装、桃花坞年画等店铺鳞次栉比,仿佛穿越了时空。

TIPS

·交通:可乘飞机至上海的虹桥机场或浦东机场,再乘班车前往苏州,两机场每日往来苏州的班车非常频繁,丝毫不会影响旅游行程。今年小满节气为5月21日,江南地区有“小满动三车(即水车、纺车、油车)”的习俗。养蚕是江南农家的传统副业,到小满时,家蚕已结茧,人们开始煮茧,拾掇纺车缫丝。

·美食:苏州是京式、苏式和广式三大饮食文化中,苏式饮食文化的发扬地。主要美食有松鼠桂鱼、蟹粉蹄筋、清熘虾仁、响油鳝糊、太湖莼菜汤、生煎等。主要美食街有盘门地区的十全街、凤凰街,观前街地区的太监弄、碧凤坊,以及两区之闻的学士街、干将路和石路金门商市美食街等。这些古老而传统的美食街上聚集了松鹤楼、得月楼、黄天源、朱鸿兴等众多老字号。

·购物:碧螺春、苏绣、微型雕刻、苏扇等。

猜你喜欢

苏绣丝绸运河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十指春风,落针苏绣如画
运河上的时间(组诗)
浅谈我国苏绣工艺的特点与传承
传统苏绣艺术特色研究
邮轮“挤过”狭窄运河
丝绸般的黑发,盘旋少女顶上
丝绸情调
可行性指南丝绸衬衫款
丝绸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