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公社体制下盐业社会的变迁1
——以东江盐区“沙改”为中心的考察

2018-05-15侯娟

惠州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盐区惠东县盐场

侯娟

(惠州市博物馆,广东 惠州 516003)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东江盐区经历了一场名为“沙改”的盐业技术变革。所谓“沙改”,即指海盐生产技术由“晒沙”向“晒水”的转变。东江盐区濒临南海,横跨陆丰、海丰、惠东、惠阳、宝安等5个县区,主要位于今天的汕尾市、惠州市及深圳市。

国内外关于盐业的研究成果颇多。第一,关于海盐生产技术的研究。海盐生产主要分为“煎”和“晒”两种方法。刘淼《明代海盐制法考》(《盐业史研究》1988年4期)考察了明代海盐生产工序,主要包括晒灰取卤,淋卤,试卤,煎晒成盐;林树涵《中国海盐生产史上三次重大技术革新》(《中国科技史料》1992年2期)阐释海盐生产的三次技术革新,分别为改直接煎煮海水成盐为制卤煮盐,改煮卤成盐为晒卤成盐,改晒沙土淋滤制卤为晒海水制卤;关注区域性海盐生产的有纪丽真的《明代山东海盐生产方法考》(《盐业史研究》2007年4期)和《清代山东海盐生产技术研究》(《盐业史研究》2007年2期)以及叶锦花《福建晋江浔美盐场制盐技术考》(《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5期)等。第二,关于广东盐场的研究。余永哲在《明代广东盐业生产和盐课折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2年1期)中指出,明天顺年间,在广东最先使用日晒法的是潮州、惠州两府,并逐渐向西部推广。包国滔《试论明代盐业营销“淮粤之争”中利益集团的博弈》(《江苏商论》2009年3期)等系列论文,阐释了淮商与粤赣集团为争夺以赣南为中心的行盐市场所展开的利益纷争。段雪玉的《清代广东盐场研究》(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考察了清代广东盐场社会变迁和两广盐政运作的历史过程。李晓龙在《明清盐场制度的社会史研究——以广东归德、靖康盐场为例》(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中,论述明清时期广东珠江口东岸归德、靖康盐场地区盐场制度的运作过程。第三,关于东江盐区相关的研究。刘志伟《大洲岛的神庙与社区关系》(载于郑振满、陈春声主编《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考察大洲岛(历史上的大洲场,今之惠东县盐洲岛)乡村的社区关系。透过岛上各种神明和神庙的仪式和象征体系,来呈现社区形成和发展历程中的文化整合过程。周琍在《清代广东盐业与地方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中论及惠阳盐商叶文昭与崇林世居。廖虹雷的《宝安古盐场沧桑》(《广东史志》2015年第2期)阐述了宝安盐场(今之深圳)的历史变迁。然而,以往研究对于海盐生产方法晒盐法中晒沙和晒水之分别及其对地域社会的影响则关注较少。

在惠州盐场的田野调查中,盐民们经常提到两种关于晒盐的生产技术,一种是晒沙,另一种是晒水。在盐民的集体记忆中,晒沙多集中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广泛使用,而晒水则是新中国成立后由政府主导推行的生产技术。盐民们将晒沙改为晒水的这场生产技术变革称作“改晒”。而在有关盐务档案文书之中,则称作“沙改”或“沙改水”。文章试图以档案文书和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对东江盐区的“沙改”做法及影响进行考察。

一、“沙改”做法

晒沙和晒水均是依托海水的海盐生产技术。《中国盐政实录》中对晒沙和晒水法有较详尽记录:

晒制盐又有晒沙与晒水之分,一切采卤制盐,仍多墨守旧法,未能加以改良,兹将其晒制方法分述如下:(甲)采卤采卤方法,分晒沙、晒水两种,晒沙者,于潮水涨时,启开围堤水闸,引海水入围堤内沟中,先用水戽洒于沙坪之沙壤上,经风日吹晒,水分蒸发,海水中所含盐质,凝着于沙壤,然后将沙壤耙松,再戽以海水,使之蒸晒,如是更番三四次,历时三四日,检视沙壤上所附盐质浓厚时,即耙集挑入盐,灌以海水,使沙壤中之盐质,溶解而成卤水,流入卤缸,或径引至结晶池内晒制。晒水者,则将海水引入围内之蓄水池中,用水车车入第一蒸发池,蒸晒一日后,引至第二池,约晒五六日,水分渐少,遂成卤水,再放入结晶池制盐。[1]9

晒沙程序较为繁杂,需要经过纳潮、耙沙、收沙、踩、戽、验卤、出卤水、挑、硱池、上卤水、撒盐种、淋卤、松盐、耙收、担垟等15道工序[2]65-67。晒水为分级晒制海水为卤,需用5-7幅蒸发池,制成饱和卤进入结晶池晒盐[2]67。晒沙与晒水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制卤过程。晒沙主要是将沙壤作为媒介,使海水盐分充分附着于沙壤之上,经过反复汲取海水日晒,再灌以海水溶解,而后制成卤水。晒水只需纳入海水,经过逐级蒸发之后,制成卤水。晒沙盐田一般结构分散,不少呈梅花点分布,通常以一户一为单位进行生产作业,劳动负荷较重。晒水更适用于集约化生产,在操作方面相对简易,劳动强度也较轻。关于两种晒盐方法所产盐的质量,也有认为晒沙法质量更好。廖迪生、张兆和讲到香港大澳的制盐方法分“沙漏法”和“水流法”,也就是晒沙法和晒水法。“据说,用沙漏方法生产的盐,幼细、味佳,适宜供应食用;用水漏方法生产的盐粗大,带苦涩味,主要用来腌制咸鱼。事实上,沙漏盐的价格比水漏盐高出一倍[3]47”。晒沙所生产的盐质量更好,生产成本也更高。

图1 晒沙盐图

图2 晒水盐 图

1950年开始,全国陆续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东江盐区的盐田逐步收归国有。国家对食盐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盐业生产纳入计划经济轨道。随之而来,在盐业的生产流通、盐区建设和盐民生活等方面都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沙改”就是表现生产方式领域的重要变化之一。在1949年前后,东江盐区还大范围保留有晒沙生产。据1950年统计,东江全区有晒沙盐田4069,总面积85466公亩,占全区总面积195302公顷的43.76%。其中惠阳县盐田面积的62.87%为晒沙盐田[2]57。为改变分散的生产方式,在东江盐区实施了“沙改”。

东江盐区“沙改”是在“大跃进”以及“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等全国运动的背景下进行的,主张盐业生产“以大庆、大寨为榜样”“加快盐业大上快上”[4]1。但60年代一些公社又部分恢复了晒沙生产。到70年代,再次掀起“沙改”的高潮。

在当时的社会经济体制下,晒沙被视作落后的生产技术,认为“这些旧式盐町,保留着古老的繁重的晒沙操作,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成本费用高[5]1”。同时,“认识到晒水盐町是方向,是新生事物[6]2”,并且,认为晒水具有“高产、优质、低消耗、多贡献”[6]6的特点。伴随着新制度的建立,所进行的是对旧盐田的改造,在东江盐区中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正如1974年的《反对守旧摊摊坚持彻底革命——惠东县大洲公社“沙改”做法》中所述:

“沙改”是一场大规模改变盐业生产条件的斗争,它要求旧设备大搬家,土地大平整,打烂旧摊摊,重新绘新图,工作量相当大,一定要发动群众坚持大干苦干才能完成。[5]4

“沙改”一度被绘制成为实现盐区生产技术革新的蓝图。“沙改”是一种较为笼统的说法,它涵盖了50年代到70年代对旧盐田的技术改造以及盐区建设等内容。在东江盐区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953年至1957年,由晒沙改晒水,合通卤;1963年至1967年,由小改大,分线走水,集中结晶,机械扬水比较规格化的示范盐田;1974年至1978年,按以改为主,改扩结合,先扩后改,分期分批投产的建设方针,盐田规模比较大,布局合理,适应机械化进行盐田技术改造[7]1。

综合来看,盐区“沙改”取得了一定成效。惠阳地区(包括今天惠东县、惠阳区、深圳市等地)拥有盐工、盐民总人口16262人,劳动力8094人。1950年有盐田总面积779公顷,年产量每公顷53.39吨[7]1。改晒水之后,单位面积盐产量明显提高。“五年来(1974-1978)大洲岛内盐田220公顷,已改造了188公顷,占岛内总面积83.94%。该社一九七七年每公顷产盐82.6吨,已改造的48个单元中有44个达到每公顷产盐平均90.45吨,比对全社平均单产产盐增加9.50%,增产最高的是联新大队‘三八妇女’每公顷产盐达到151.50吨,增产接近一倍。又如东海盐场港尾工区技改的一号6.4公顷,比全场增产平均 18%[7]2-3”。“沙改”并不局限于东江盐区,在广东南澳县盐场、广西北暮盐场也相继开展过对旧盐田的技术改造。

在实行“沙改”的过程中,大洲公社望斗大队被树立成为一个典型。“我们望斗是一个纯盐业大队,在六千多公亩盐町中分为一百六十八,是‘梅花点’式的古老晒沙盐町占总面积百分之八十[6]1”。70年代,望斗大队将一坚持改为晒水十八年的盐町称为“争气田”“争气町”[6]6,每个劳动力平均产盐比晒沙町高百分之五十[6]2。望斗大队于1974年提前完成720公亩“沙改”,1975年又完成520公亩,“沙改”成效较为显著。

当问到为什么要“改晒”?望斗村盐民回答:“因为政府要大额化。晒沙辛苦,全部改掉去晒水①”。事实上,“沙改”主要是将分散的盐田整合起来,进行集约化生产。同时,人员、设备也得到有效整合和利用。那么“大额化”就是盐民对“沙改”做法的一种理解。

“沙改”是伴随着新中国成立后生产关系的改变而进行的技术变革。很大程度上,晒沙和晒水的生产方法并无绝对的优劣之分。就生产技术而言,晒沙的工艺更为复杂,所产盐的质量也更为优等,当然劳动负荷较重,劳动力成本也更高。相对来说,晒水操作较为简单,劳动负荷也较轻。晒沙则更像是一种手工艺,讲求精耕细作。1949年以后,晒水这种生产技术占据了主导。根本上,这是与当时的经济制度和社会结构相互适应的。只是晒水顺应了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有利于盐业大规模的集约化生产和经营。

二、盐区建设

在东江盐区实施“沙改”的过程中,对原有晒沙盐田进行改造、扩建,逐步实现了盐田的规格化。同时,还整治排纳系统,发展机械扬水,培修海提等,提高了生产力,并且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东江盐区陆续建设了纳潮站、气象站等设施,专门服务于集约化的盐田生产,盐区经济得到进一步促进和发展。

50年代初,东江盐区开始建立气象工作机构,设立气象站和气象哨。惠东县稔山镇范和村仍保留有广东省惠阳县稔山气候站旧址。该气象站成立于1956年。1965年更名为“广东省惠东县稔山盐业气象站”。它采用有线广播、旗号标志、电话电报等形式发布气象信息,指导盐业生产。受访盐民清晰地记得:“当时一个气象站,拉有广播线在那里。夜晚下大雨啊,它要广播,很响的②”。1960年至1983年,稔山气象站曾7次被省、地、县、区评为先进气象站。

《一九七九年盐区气象资料(稔山)》是稔山气象站对稔山盐场全年天气情况的总结,详尽记录了降水量,蒸发量和天空状况等,总体分析了气象因素对盐业生产的影响:

一九七九年一至七月上旬的天气,与七八年同期对比大体相似,雨量为九百至一千公厘左右。七月中、下旬为晴好天气,于盐业生产十分有利。八、九月份相继出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八号强台风八月二日正面袭击盐区,最大风力达十二级以上,出现了大海潮,九月下旬十三号台风与冷空气共同作用,带来特大暴雨,九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降水量达七百七十九点一公厘。从九月二十六日开始到年底出现了少有的干旱晴好天气,三个月的总降水量仅有五点八公厘,风和日丽,十分有利于盐业生产。[8]1

盐业气象站配备有专业的设备和工作人员,专门服务于盐业生产。它将气象信息及时传递给盐民,对于盐民抵御暴雨、台风等自然灾害有积极意义。如今随着盐业生产的衰落,气象站也逐渐废弃。

东江盐区各县还相继建立了纳潮站。东江盐区的盐田大都靠山面海,受淡流的影响较大。纳潮站的建立有利于纳取高浓度海水,从而提高生产力。1958年,海丰县在香洲建立第一个纳潮站。70年代,惠东县又先后建成东海、大洲、稔山三个纳潮站。

纳潮站的建成,促进了盐田增产。建设纳潮站也成为“沙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大洲公社掀起改造旧式盐町高潮》中写道:“如公社的纳潮站,是盐业生产大变快上的关键性工程,建成后可使1.8万公亩盐町纳潮机械化,纳入海水咸度由一度多提高到三度,可增产30%[9]3”。1975年,大洲公社就提出“苦战半个月,建好纳潮站[9]3”。这一时期,大洲公社广泛发动社队群众参与纳潮站的建设,建成了一条长达1200公尺的纳潮主渠和3条1920公尺的纳潮支渠,适应了冬晒的需要[9]3-4。实行“沙改”正值盐区处于公社化时期,人力得到集中,也使得一些与盐业发展相适应的大型工程得以建设和开展。

培修海提也成为盐区建设的重点。大洲公社联新大队翁甲生产队集中全队人力物力筑拦海大堤。该队为纯盐业队,有盐民85户,人口347人,劳动力178人。全队有盐田1500公亩。1971年,全队用8个月时间,在牛洲滩上筑起了一条长1300公尺,宽10公尺,高2公尺的拦海海提,有效抵御了8号、14号台风对盐田的冲击[10]1。当年盐业产量丰收,产盐21025担,比1970年同期增长6319担[10]6。70年代,大洲公社“经过三年多的苦战,全社投工139.7万个,搬动土石方84.1万方,筑起共长8740公尺的拦海大堤,填海造盐町6400公亩[9]2”。海提的修筑为盐区生产提供了安全保障。

50至70年代,东江盐区的经济得到一定发展。盐区的气象站、纳潮站等设施多是在“沙改”过程中兴建的。它们适应了盐田集约化生产的需要,也促进了盐区产量的提高。“沙改”的本质很大程度上就是盐业生产和经营从分散走向集约化的过程。

三、盐民生活

50年代开始,盐田收归国有,惠州盐业生产逐步开展了盐区互助合作化,生产关系发生改变。东江盐区开展组织互助组、建立初级社、高级社,走盐业合作化道路。1954年,惠阳县稔山盐场建立全区第一个盐业生产合作社——四民初级盐业合作社。1955年,东江盐区掀起组织盐业生产合作社高潮。1958年,盐区全部实行“人民公社化”。人民公社体制下,盐民的生产生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一时期,国家对食盐实行统购统销政策。所谓统购,就是国家公收。盐民只负责盐业生产,食盐的收购和运销则主要由国家专门的盐务机构承担。而盐民的口粮由政府按月固定供应。在这种体制下,盐民享有粮食供应。“就是我们盐民呢,就吃政府饭,吃政府的米。政府就有那个粮票,就买米吃噢,就这样啊。农村就没有了。我们晒盐的,那个打鱼的渔民才有这个米证的①”。还有肉类供应。“一个月过去来说,就是两两猪肉①”。同时,还享有医疗等其他优惠。不少盐民回忆起这些优惠政策,都记忆犹新。“初级社盐业,政府很重视。像少数民族一样的。我们盐民生病啊,不用钱的。建有那个医疗合作社③”。在盐业生产走向集约化的过程中,盐民的职业化身份显现。他们成为国家或集体盐场的盐业工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盐业生产很大不同的是,国家提供了盐民的口粮等供应。这样盐工可以专职于盐业生产,也有利于实现盐业生产的集约化和规模化。

1973年,《对惠东县盐民口粮和盐区附近产粮队社员口粮情况的调查报告》记载了盐民的口粮情况:

惠东县盐民口粮是按国家非农业人口定量供应。劳动按工种定量吃粮。稔山盐场制盐工35斤。港口东海盐场制盐工男劳力35斤;女劳力33斤。大洲公社制盐工吃粮分六等:一等35-37斤(吃37斤的人是四清时定的,作为四清成果保留供应);二等34斤;三等32斤;四等31斤;五等30斤;六等28斤。纯盐民人口老、少吃粮按当地居民定量供应。全县现有盐业人口一万五千二百九十人,每人每月平均口粮二十六斤二两;其中劳动力7414人,每人每月平均口粮三十四斤六两。[11]1-2

盐民的口粮等级划分细致。这份报告中反映,惠东县大洲和港口公社盐民的口粮低于附近产粮区农业人口粮食水平。对于此,《关于惠东县盐民口粮问题的通知》中,对两个公社盐民口粮数进行了调整。港口、平海两个公社盐区劳动力中,女盐民1380人,由原定量33斤,调整为35斤。大洲公社劳力吃粮等级由六等调整为四等[12]1。盐民口粮的供应以及其他生活所需的分配都与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

东江盐区“沙改”过程中,盐民收入也发生了变化。晒沙盐场和晒水盐场之间盐民的收入有明显对比。盐民在晒水盐场每个劳动日收入为1.9-2.5元,晒沙盐场盐民收入则为0.8-1.5元[13]1。具体到盐场的比较,如“稔山晒水盐场56年每人平均收入320元,57年为280元。大洲晒沙盐场56年每人平均收入134元,57年为102元[13]1”。两种盐场中盐民的收入差别较大。1958年,《惠阳专区盐田复晒工作会议总结报告》中分析,晒水盐田,劳动负荷小,单位面积产量大,因此收入较多;晒沙盐场产量少,劳动负荷大,人口多,劳动生产率很低,收入少[13]1。另外,当时的盐民每个劳动日平均收入0.9元以上,也普遍高于农民收入。

公社化制度下,盐田及设施属于国家或集体。盐民以社队的组织形式结合起来,从事盐业生产。国家为盐民的生活必须提供保障,盐民则成为专职于国家或集体盐场的工人。这样的生产关系一直持续于公社化时代。而这一时期东江盐区大规模实行的“沙改”也顺应了人民公社以及计划经济体制的发展,客观上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四、结语

“沙改”成为东江盐区盐民的一段共同记忆。它不仅是生产技术的变革,更是引发盐区社队群众广泛参与的运动。50至70年代,盐民生产生活几乎都与计划经济、人民公社体制相联系。在盐业生产、盐区建设和盐民生活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盐业生产逐步走向合作化、集体化。盐民专门从事盐业生产,同时享有口粮供应,医疗等优厚待遇。气象站、纳潮站等配套设施的建成则为盐区增添了现代气息。“沙改”带来了一种集约化的生产方式,同时也收到一定成效。

然而,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东江盐区盐业生产逐步下滑,不少盐田丢荒或转产。当问到盐民为什么不晒盐时,大多数盐民归因于这一时期政府对盐区的原盐停止公收。盐民所产食盐无法销出,也不能自由贩卖。事实上,这是由于当时整个国家的经济体制已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所致。在新的经济体制下,东江盐区的原盐生产成本较高,而盐价相对较低,盐业收入不足以维持盐民生计。所以,不少盐田纷纷转产,改为收益更高的养殖业。在市场经济主导下,原先的生产关系不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因而,晒水的生产方式也显得不合时宜。目前,在东江盐区仅在少数村庄保留有晒水盐田,从事盐业生产的盐民也所剩无几。盐民的生计是与整个经济体制的转变息息相关。东江盐区盐业的兴衰正是国家经济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

注释:

①采访对象:黄同香,男,66岁,黄埠镇望斗村人,小学,曾做盐业。2017年2月9日采访记录。

②采访对象:陈协连,男,73岁,稔山镇和平村人,初中,曾做盐业。2017年5月25日采访记录。

③采访对象:高平容,男,68岁,稔山镇大埔屯村人,小学,曾做盐业,曾任上园墩村村长。2017年5月25日采访记录。

参考文献:

[1]财政部盐务署盐务稽核总所.中国盐政实录:第四辑[M].财政部盐务署盐务稽核总所,1948.

[2]高明奇,何焕昌.惠州(东江)盐务志[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

[3]廖迪生,张兆和.香港地区史研究之二:大澳[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6.

[4]稔山盐场改建大和片旧式盐町报告(档案号:040-A12.2-0041-026)[Z].惠州市档案馆藏.

[5]反对守旧摊摊坚持彻底革命——惠东县大洲公社“沙改”做法(档案号:040-A12.2-0010-004)[Z].惠州市档案馆藏.

[6]学理论抓路线战沙改——望斗大队党支部发动群众大战沙改的体会(档案号:040-A12.2-0046-018)[Z].惠州市档案馆藏.

[7]五年来盐田基建技改情况(档案号:040-A12.04-0001-007)[Z].惠州市档案馆藏.

[8]一九七九年盐区气象资料(稔山)(档案号:040-A12.04-0041-010)[Z].惠州市档案馆藏.

[9]大洲公社掀起改造旧式盐町高潮(档案号:040-A12.2-0041-036)[Z].惠州市档案馆藏.

[10]愚公移山围海造町——大洲公社联新大队翁甲生产队(档案号040-A12.2-0002-005)[Z].惠州市档案馆藏.

[11]对惠东县盐民口粮和盐区附近产粮队社员口粮情况的调查报告(档案号:040-A12.2-0014-001)[Z].惠州市档案馆藏.

[12]关于惠东县盐民口粮问题的通知(档案号:040-A12.2-0014-003)[Z].惠州市档案馆藏.

[13]惠阳专区盐田复晒工作会议总结报告(档案号:040-A12.1-0061-006)[Z].惠州市档案馆藏.

猜你喜欢

盐区惠东县盐场
阴谋
黄河尾闾河道及河口区水体与悬浮颗粒物重金属和砷沿程分布及生态风险
浅析惠东县鲤鱼岭泵站吹砂围堰施工技术
第七届华夏诗词奖颁奖大会在广东惠东县召开
清乾隆朝改划盐区探析
抢抓机遇 砥砺前行 为山腰盐场开创百年发展新纪元而努力拼搏
菜央子盐场:众志成城抗洪救灾 齐心协力共渡难关
为托孤一诺 她半生坚守——福建山腰盐场老盐工连于妹
花岙岛:打造海岛旅游度假目的地废旧盐场重新激活
惠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