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问题研究

2018-05-15朱学莘

城市建筑空间 2018年3期
关键词:文化名城文脉新旧

1 背景

可持续发展模式在当下备受推崇。2011年11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在巴黎召开的第17届大会通过了《巴黎宣言——遗产作为发展的驱动力》,提出:“在发展进程中把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组成部分,强调遗产对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和作用。”历史文化名城(村镇)作为当地文脉的孕育者,承载了许多珍贵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因此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置于可持续发展视角下审视不仅是当下热点,更是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

1.1 可持续保护

可持续发展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基础上,其宗旨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对后代的发展构成危害。从中不难提炼出3个核心要素:人、环境与需求,换言之即社会、环境与经济活动。

如果将历史文化名城(村镇)保护置于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用社会、环境与经济3个可持续发展核心范畴来衡量,将其拆分为3方面:人对当地文脉的认知与传承、城市更新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古城商业开发对当地经济的发展的影响。人类社会了解不同地区的历史与文化大多通过“遗产”载体,城市改造更新时如果没有将所在地区的城市文脉、文化特色作为重点设计内容,城与城之间易变成复制式的单一模仿,无法真实反映该地区的历史信息,影响人们对于历史文化的继承。此外,在城市更新过程中维护好城市的自然环境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社会活动离不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从遗产保护角度出发,原生态环境是孕育历史文化和维系其自然发展的襁褓,而影响古城保护的大多问题也都在对其进行商业开发中衍生。

3个核心要素相辅相成,平衡发展,构成可持续的历史文化名城(村镇)发展观(简称“可持续古城保护”),面对历史建筑和街区、历史文化名城(村镇)保护性改造涉及面广、技术难度大、时空跨度较大等复杂问题,需兼顾经济、社会、环境3方面,实现相互协调、相互支撑的良性发展。

1.2 影响可持续古城保护发展的问题

在中国的古城保护进程中,出现过诸多未协调好商业开发与自然环境关系而对古城风貌造成破坏的例子,如过度开发的丽江古城。由于缺乏对古城保护社会范畴的关注,对古城中旧建筑的修缮长期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这本符合原真性原则,但在实践中受多种因素影响,且每个设计师、规划师对原真性的主观理解不同,使保护工作存在分歧和误区。在历史文化名城更新过程中常出现2个突出问题:过分追求新旧建筑衔接的和谐、片面追求风格形式的复原。这导致古城仿古建筑大肆盛行、官式建筑风貌肆意应用等现象出现。

1.2.1 过分追求新旧建筑衔接的和谐

扬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迄今已有近2500年历史。走进扬州古城,每个街道总能看见几幢混搭建筑,将旧建筑拆迁后,新建建筑设计成传统样式,古建屋顶,歇山、攒尖甚至十字脊等形式各异,市中心主要干道两侧的建筑都被设计成仿古形式(见图1)。

图1 扬州城内建筑

对此有人说,“现代的模仿作品充其量也只是风格形式的佳作,丝毫没有历史的见证作用”,也有人说,“城市的整体风貌应和谐统一”。如果说扬州古城仅是主体古建筑周边街道的新建筑立求古韵地盖上各式各样的坡屋顶,那么有些城市则采取更极端的做法,在主体古建筑周边建成与其浑然一体的仿古建筑,真假古董融为一体。

1.2.2 片面追求风格形式的复原

徐州沛县作为中国两汉文明的发源地,曾建设1条名为汉街的仿古商业街(见图2)。但中国自古以来“汉朝以市为商业交易场所,唐朝则以西市和东市为商贸中心,直至宋朝,才真正出现了商业街的形式。汉街又从何而来?”这种片面追求建筑形式,不深入研究历史背景的做法,易出现不伦不类的恶果。

总结以上2个城市实例,在历史文化名城(村镇)更新问题上如果忽视社会范畴研究,未深入挖掘当地文脉,掺杂太多历史主观判断,不仅容易误导当代人对该地区历史文化的理解,更影响下一代对历史的解读。中国目前的传统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经常由于缺乏历史模板,盲目套用佛殿寺庙等官式建筑的建造手法。更有甚者在新址上完全复制重建,盲目追求形式。这些都违反遗产保护的科学性,使城市建筑原本携带的历史文化信息紊乱,无法再反映原有古城的原真性。

图2 徐州沛县汉街

2 解决途径

2.1 拒绝简单模仿复制

中国古建筑的特点之一在于对整体建筑比例与空间尺度的控制。因此,城市更新项目如果只将城市中旧建筑的传统文化符号拆分,简单复制到新建筑上,不考虑其整体的体量、色彩、材质等,仅为了古与新在视觉上的和谐统一,既失去了历史原真性,也难以体现中国传统城市建筑的美感。

国际著名建筑大师贝律铭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时曾提出“中而新”“苏而新”的建筑理念,不模仿旁边的拙政园,却运用了苏州传统园林建筑屋顶“纵向为一,横向为二”的比例,抽象出全新的三角形元素。色彩以最简单的黑白为基调,与周边园林建筑色彩相统一,亭台楼阁等单体建筑大胆运用了玻璃。整体空间组织延续传统园林自由式庭院组织模式。当它出现在拙政园旁边时,人们一眼就能看出这是一座新建筑,却感觉不到丝毫突兀(见图3)。可见,只有合理地运用“新”,才能完美地衬出“旧”,才能实现新与旧和谐交流。

图3 苏州博物馆新馆

2.2 新旧城分离

平遥古城即是用“新旧分离”手法,完整地将“真古董”凸显出来。

如图4所示,位于中心位置的平遥古城被完整地保护下来,周边设置了景观过渡带,将古城与新城完全分开,走在古城中,几乎感觉不到新城的现代气息。笔者曾对平遥古城旅游体验做过调查问卷,问到是否发现古平遥没有任何现代建筑时,所有游客都说发现了这个现象。当问到是否欣赏这种模式时,86%的游客表示喜欢,80%的游客指出这样规划使平遥显得更特别(见图5)。在保护规划下,古城的城市更新速度远远慢于新城的发展速度,最大限度保留了原有城市的古朴风貌,一些旅游服务用途的民居也进行了适应性改造(见图6)。

交通不便是古城居民经常抱怨的问题,可游客则没有那么感同身受(见图7)。调查问卷显示,70%的人认为古城的现代化更新进程虽然缓慢,可对于旅游体验也已足够。

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和社会发展无法避免,平遥也不例外,在城市文脉和城市发展、旅游体验和原住民体验的双重制约与平衡下,新旧城分离设计也成为当下城市更新保护中值得设计师思考的问题(见图8)。

图4 平遥古城规划

图5 平遥古城旅游体验调查结果

图6 平遥古城内的旅游民居

3 理想的“新旧分离”历史文化名城(村镇)保护模式

如图9所示,理想情况下可持续名城保护模式是1个循环体系。新旧分离下,强调古城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凸显其纯粹的“古香古韵”,使古城在同类城市旅游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这使当地从事旅游业的居民逐渐富裕,吸引其他商人来此。以平遥为例,如果没有新城,旅游带来现代化思潮像洪水一样涌入古城,旅游者的原真性体验将所剩寥寥。平遥新城也为渴望现代化生活的古城居民提供了更便利的生活环境。由于古城生活的诸多不便,绝大多数外来商人选择生活在平遥新城,无形中促进了新城当地居民与外来人员的交往,新城延续并发扬了古城文化。

图7 平遥古城内交通

图9 新旧分离模式

4 结语

在中国推行可持续发展模式十分必要。在保护历史城区过程中,“新旧城分离”模式只是规划者提出的一种措施,是静态的,可清楚确定正负效应。但在实施过程中,它是动态的,与城市发展的诸多方面密切相关,无法轻易判断其积极或消极影响。总体而言,根据平遥古城案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新旧城分离”的可持续保护方式虽然在新城建设中投入大量资金且忽视古城文化连续性,但它不仅在中国平遥,在其他国家如法国巴黎拉德芳斯新区也取得过成功经验,此种保护方式使古城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

2)旅游业可在新旧城市功能转型时期有助历史名城培育新功能。旅游让平遥古城成功转型,当古城的政治、教育、金融、行政、工业等功能区陆续迁入新城时,旅游业便成为支撑古城发展的新型城市功能。可见,实现可持续保护需要古城拥有强大的经济活力,这样才可确保其他城市功能顺利进入新城,实现平稳过渡。

3)新旧城市应整体关联,如果新旧城市联系融洽,城市发展则显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魅力,但这存在很大难度,毕竟古城与新城整体风貌不同,如何加强新旧城区融合,防止潜在的破坏性影响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中国古代城市是善良、平淡、繁荣和舒适的。”吴良镛先生以“隐私感、邻里感、地方意识和繁荣感”4要点总结了美好城市元素。这也是设计师提出的对于历史地区保护的最高要求,即关注城市社会范畴研究,在新城规划设计时考虑地方文脉的延续,避免未经研究的“单一复制式”设计手法。在古城保护中,设计师要着重考虑维持古城原风貌与满足古城旅游发展适应性改造间的平衡问题。

新事物的出现必将打破旧事物相对稳定的格局和秩序。寻求一种协调处理应是历史城市保护的根本目标,也是可持续保护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刘少瑜,杨峰.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建筑遗产改造策略[J].新建筑,2009,27(2):4-11.

[2]童明康.保护世界遗产谋求可持续发展[J].中国文化遗产,2012,27(5):12-17.

[3]阮仪三,李红艳.原真性视角下的中国建筑遗产保护[J].华中建筑,2008,26(4):144-148.

[4]刘临安,王树声.对历史文化名城“新旧分离”保护模式的再认识——以历史文化名城韩城与平遥为研究案例[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76-79.

[5]刘卫花.平遥古城旅游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建议[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3):79-81.

[6]张晓亮,马玉洁,厉新权.平遥古城旅游成功内因初探[J].区域经济商场现代化,2008,544(7):304-305.

[7]GLENDINNIND M.The conservation movement:a history of architectural preservation: antiquity to modernity[M]. Taylor & Francis,2013.

[8]ALOIS R . The modern cult of monuments:its character and its origin[EB/OL].[2011-04-01].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4887761/.

[9]ICOMOS. International charter for the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monuments and sites[EB/OL].[2014-12-13]. http://iflaonline.org/archive-record/international-charterfor-the-conservation-and-restoration-of-monuments-and-sites/.

[10]WANG S.Tradition,memory and the culture of place 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the ancient city of pingyao[EB/OL].[2016-04-04]. http://www.doc88.com/p-8488937954682.html.

[11]李政来.沈阳堂子街历史风貌区保护规划与活化利用研究[J].城市住宅,2017(4):6-11.

猜你喜欢

文化名城文脉新旧
基于城市发展机制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文脉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耕读事 新旧人
设计的文脉 第1季
新旧全球化
蔚县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千年古城 重放异彩
聚力打造“三城三都” 建设世界文化名城
看看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怎么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