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化”可持续理念下的农业型特色小镇规划实践
——以沈阳新民市大民屯镇总体规划为例

2018-05-15刘福星,董志勇

城市建筑空间 2018年3期
关键词:镇域镇区四化

从2000年出台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小城镇建设有关政策》(中发 [2000]11号)到2007年出台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7]1号),从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再到《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发布,可以看出我国2000年以来有关小城镇政策的基本发展脉络是:①由量到质 强调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生态化发展;②由强到特 强调镇的特色化、差别化发展;③新型推动 强调可持续转型发展;④“四化”同步 强调城镇化、信息化、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基于新时代新常态的大背景,小城镇总体规划要牢牢把握近几年国家政策的转变动向,关注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内涵与价值,突出特色,合理规划。2006年11月,沈阳新民市大民屯镇借城乡统筹与新农村建设等发展政策契机,组织编制了《大民屯镇总体规划(2006—2020年)》。目前,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新趋势及新背景下,为抓住国家东北振兴战略、特色小镇培育与辽宁三规合一试点工作等新机遇,大民屯镇的城市总体规划必须作出相应调整。

1 基本概况

1.1 良好的交通与生态区位

新民市大民屯镇位于沈阳城区西侧、新民市辖区东南部,距沈阳城区约40km,距新民市区约10km,地处102国道与107省道交汇处,交通极为便利,同时大民屯地处辽河与蒲河冲积平原腹地,位于珍珠湖下游,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见图1)。

图1 大民屯镇交通与生态区位分析

1.2 适宜的现状发展规模

镇域常住人口4.5万人,镇区常住人口1.8万人,其中外来人口约7000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约40%,镇域面积113.7km2,镇区面积3.5km2。

1.3 卓著的农业发展成效

大民屯镇蔬菜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80%,2013年大民屯蔬菜产量占新民市蔬菜产量的25%,占沈阳市蔬菜产量的10%。经历几十年建设,大民屯如今已发展成为全国重点镇、中国蔬菜之乡、中国商业名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未来将成为以蔬菜生产、加工为主的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是我国北方 “菜篮子”项目生产基地。

1.4 特色鲜明的发展定位

《沈阳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中大民屯镇作为新市镇发展重点,大力推广规模化的特色产业;在《辽河干流城镇带发展规划》中被定位为辽河蒲河生态发展带上的农业特色镇;《沈阳经济区城际连接带空间发展规划》中定位大民屯镇为沈阜连接带上的战略发展节点;在《沈阳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15—2020年)》中是重点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的新市镇。而在《新民市总体规划(2009—2030年)》中定位大民屯镇为新民市全域产业发展轴的重点、5万人规模的农贸型重点镇及新民市旅游发展轴南部重要节点。

2 现实发展困境

2.1 激烈的区域发展竞争

大民屯镇周边已形成了城镇群组团,包括北部的兴隆堡农副产品加工与生态旅游组团,南部的胡台、法哈牛装备制造与食品加工组团,西部的前当堡养殖业组团等。大民屯镇处于新民市东南部城镇群发展的中心位置,周边各城镇强强联合,组团集聚发展吸引了大量人口与设施资源,形成对大民屯镇的张拉效应,抑制了大民屯镇规模化扩张发展。

2.2 日趋饱和的土地发展空间

镇域土地总面积113.7km2,其中镇域建成区占镇域允许建设用地的95.7%,镇区建成区占镇区允许建设用地的80.6%。由此看出,大民屯镇域土地利用量趋于饱和,镇区仍留有余地。从人均土地利用现状看,镇域人均用地面积为247m2/人,镇区人均用地面积为200m2/人,已远超规划标准。

2.3 劳动力老龄化趋势明显

根据新民市统计年鉴,自2013—2015年,从乡村从业人口比例看,大民屯农业从业人口比重在逐年下降。2015年,大民屯镇乡村劳动力共计19661人,从业人员17912人,其中3372人为不在适龄劳动力范围内的老年人,占从业总人口的19%(见图2)。由此看出,大民屯镇的适龄劳动力不足,劳动力老龄化趋势明显。

图2 大民屯镇乡村劳动力资源中的从业人员结构

2.4 镇区空间发展格局亟待更新

大民屯镇区现处于城镇内部功能更新和空间整合的发展阶段,沿交通干线东西延展、南北串珠状轴向扩展,工业沿102国道两侧发展,并以镇区为依托向东西两个方向延展。镇域服务业主要集中在镇区,生产性与生活性商业设施分散布局。镇域交通可达性良好,道路体系较完整,但道路设施质量参差不齐,过境道路穿过镇区,内外部交通及客货交通混杂。市政服务设施主要集中于大民屯镇镇区并散点布局,供给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3 可持续的“四化”同步建设

可持续的“四化”同步建设思路,本质是“四化”互动的整体系统: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支撑,而信息化推动其他“三化”。因此,“四化”在互动中实现同步与协调,才能使社会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见图3)。

图3 “四化”互促发展关系

3.1 农业化可持续

3.1.1 坚持农业特色化发展

在坚实的农业发展基础上,寻求蔬菜有机化与净菜加工等高品质、高附加值的农业生产转型升级途径,通过特色农业发展缓解来自周边城镇的竞争压力,这是当前大民屯镇产业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

3.1.2 加强农业科技化投入

大民屯镇在蔬菜产量与机械作业方式上有优势,机械化耕地面积达76%,但仍以蔬菜原材料供应为主,农民收入来源单一,尚无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业,农业科技化投入较低。考虑到镇内适龄劳动力人口逐渐减少,大民屯镇需强化农业科技化与机械化投入,以科技武装农业生产,带动农村及农业剩余劳动人口向城镇转移。

3.2 工业化可持续

3.2.1 健全围绕农业的工业产业链条

目前,中小私营企业的现代化生产水平低、企业规模小,且部分企业闲置、企业地均产值较低、生产效率有待提高,优势产业未形成产业发展链条。应大力吸引围绕农业的工业企业集聚,健全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设置工业入驻门槛,加速特色门类的工业集聚化发展。

3.2.2 倡导绿色生态型工业化发展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业型乡镇的发展基础,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对农业型乡镇的可持续发展将是致命威胁,故对部分污染环境的工业企业进行综合治理,降低其对环境的影响,倡导绿色生态型工业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则。

3.3 城镇化可持续

3.3.1 人口素质与质量城镇化

大民屯镇外出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5.8%,所占比例较小,农业从业人口比重逐年下降。工业拉动的从业人口约1000人,所占比例较小,其中约一半为本地人,人口素质与受教育程度不高。针对上述问题,应积极开展与农业、工业、服务业相配套的技能培训,大力建设相关教育设施,提升城镇化转移人口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使其可通过技能就业真正融入城市生产当中。

3.3.2 生活与生产方式城镇化

目前,大民屯镇区内公用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尚待完善,居民生产生活依然延续以往农村生活方式,集中供暖与供水设施有待完善,居民住宅以棚户为主,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是乡镇城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

3.4 信息化可持续

信息化是加速推进产业发展、推动城镇化发展与提升工业生产力的重要触媒,乡镇信息化发展水平直接反映了乡镇发展的外向化程度,也从侧面反映了乡镇的配套设施水平与人口素质,是引领乡镇未来发展的重要引擎,大民屯镇应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化深度融合推动农业、工业与服务业发展,促使三产协调发展。

4 “四化”可持续理念下的规划实践

4.1 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规划

4.1.1 一村一品的城镇发展体系

梳理镇域空间山水格局,构建“一带、一轴、一核、六点”的空间发展结构,分析不同村庄的资源要素与区位条件特点,差异化发展不同村庄,通过保留控制发展、保留重点发展与保留3个层次有序控制规划中心村的发展规模,将镇域村庄分为滨水镇郊公路型、滨水远郊宜居型、滨水远郊产业型、近镇公路型、近郊宜居型、近郊产业型等发展类型,从而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城镇发展体系。

4.1.2 按需布局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按照新市镇级和新型社区级2个层次配建镇域公共服务设施。新市镇级公共设施为新市镇及周边乡镇服务,新型社区级公共设施主要为中心村提供服务。新市镇级公共设施包括管理办公、商业金融、集贸市场、文化活动中心、体育场、医院、派出所、中小学教育等。新型社区级公共设施包括文化站、卫生所、托幼所、商店、健身广场等。

4.1.3 五区生态保护空间格局

根据功能划定5种生态区:①水源涵养区 保护河流水域及周边生态环境不被破坏;②廊道保护区 保护沿水渠及主要道路两侧绿化带不被破坏;③农业保育区 保证农业用地土壤的肥力,注重土地资源的经济性和可持续利用性;④城镇发展区 集约、集中利用土地资源,控制城镇发展边界;⑤生态缓冲区 既为农田与建设用地的缓冲地带,也为农业用地的补充。

4.2 现代化的农业发展规划

4.2.1 产、研、游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规划

使蔬菜专项品种规模化、机械化、园区化,推进大民屯镇形成供应服务、农业机械化生产、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产品商贸物流的全产业链生产。构建囊括生产资料研发、农业技术研发、加工技术研发、市场大数据预测、冷链仓储研发等全产业链环节的农业科技研发体系,并提供完善的技术保障。围绕现状优良的生态资源与农业优势,构建囊括市民休闲、农耕体验、农业美食、养生养老、农业会展、农产品购物等环节的农业旅游产业链。突出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2大主题,以满足旅游、观光、休闲、学习、娱乐及健身活动的需要。

4.2.2 农业生产方式导向的生产设施布局

参考当地蔬菜耕作需要,根据裸地及棚菜生产方式特点,在G102国道以南邻近作业道路,结合村庄灵活布置可服务农业生产的综合服务站,服务站辐射半径为2.5km,包括机械设施的停靠与补给维护等。在G102国道以北,布局2处设施农业科技服务基地,以满足现代设施农业发展需要。同时在农机站作业半径之间布局谷场(堆场)便于农机作业后短暂堆放作物。谷场主要设置粮食中转库与看场房。堆场设置室外大棚等构筑物,避免蔬菜作物受到天气影响。

4.3 专业化、规模化及绿色化的工业

结合农业产业特点,着力培育农业加工业与食品加工业产业集群,鼓励高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绿色食品与蔬菜加工业发展,建设产业组团集聚的独立产业园区,培育辣椒、蔬菜、大米、酸菜、饲料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健全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构建“蔬菜—净菜—包装—销售—运输”的绿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链。通过工业健康发展吸引外来人口,推动全镇人口规模扩大化,布局科研生产与企业技能培训中心,促进劳动力素质整体提升。

4.4 宜居、宜游的旅游业与现代服务业

结合农业产业特点与辽河生态观光旅游资源,打造集辽河生态观光、农业体验、民宿住宿、特色餐饮、养生养老于一体的一站式综合农业旅游目的地,通过“景区+农家乐”模式,打造运动观光、餐饮娱乐、休闲住宿一条龙式旅游服务链。

4.5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电话、网络宽带、信息站等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建立农产品的信息交流与交易平台,促进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构建农业市场数据平台,分析市场需求数据,助力城镇化、工业化与农业化协同发展。

5 结语

小城镇是我国实现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与承接地,也是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纽带,在协调城乡发展关系等方面起到承上启下作用。小城镇的建设可有效扩大内需,优化社会产业结构,改善人居环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同时也是我国未来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发展形态,其健康可持续发展可影响我国未来的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同步协调发展的进程。

参考文献:

[1]牛文元.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郑存耀.特色小镇差异化设计中的共性原则[J].城市住宅,2017(9):60-64.

[3]王晨.特色小镇热的一些冷思考[J].城市住宅,2017(7):92-93.

[4]尉家鑫,袁梅,史建锋,等.城市河道全域治理研究与实践[J].施工技术,2017,46(22):140-144.

猜你喜欢

镇域镇区四化
易地搬迁学生与镇区学生在行为习惯上的差距及对策
基于镇域尺度的河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的空间格局演化与分布特征
谈编导在镇区电视新闻工作中的作用
浅议镇域村庄统筹规划在村庄规划编制中的作用
镇区规划用水水资源论证实例分析
河南省“四化”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农村应急广播系统“四化”建设初探
义务教育城镇化率5年升至72.55%
用PPP模式发展镇域公共交通——以宁波西店镇公交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