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路上一挚友
2018-05-15杨磊霞
文/杨磊霞
满城政协原工作人员,满城报社副总编
人生路上,会与很多人、很多事相逢;也会与很多人、很多事离散。于是,人世间充满了悲欢离合的故事。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在我人生路上遇到的一位挚友——省政协机关刊物《乡音》。她曾鼓舞并给予我力量,也曾肯定我让我充满自信为以后的工作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是1999年初调入满城县(今保定市满城区)政协做会计工作的。在此期间结识了《乡音》。
因为我是做会计工作,整天与枯燥的数字打交道,办公桌上不是票据就是账本。偶尔,我去办公室,看到《乡音》杂志,发现杂志的名字很好听,心中一颤,拿起来翻翻,但并未认真研读。
由于从小对文学的热爱,后来我逐渐注意到这本杂志的“文化长廊”栏目里有很多我喜欢的文章。唉呀!这样的文章,我也可以试着写啊!当时我已在当地的一些报纸上发表过一些文章。但转念一想,我一名小小的会计,怎么能登省级刊物的大雅之堂?
虽然打消了投稿的念头,但我开始喜欢并时时关注起这本刊物。当从枯燥的票据账目中休息一下时,我就跑到办公室,翻找《乡音》读读。越读越有味,越读越有兴趣,于是投稿的念头又涌了出来。
终于,我鼓足勇气发出了两篇稿子《作家的责任》《提醒幸福》。令我惊喜的是,两篇稿子都一投即中,分别在2003年第9期和电子网络版相继发表。编辑老师还特意打来电话,肯定我的文笔,鼓励继续写下去,并要求扩大写作视野。
由此,我深受鼓舞,写作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又在“我在开局年”征文中发出《只缘身在此山中》,此文在2003年第12期发表。
于是,我从开始只关注“文化长廊”栏目,到后来通读全刊文章。尤其对里边的“人物”也发生了浓厚的兴趣。那里记叙的一个个政协委员风采,在让我敬仰的同时,我逐步发现我身边的委员也很出色。于是,我在做完会计工作之余,走出去,采访本县政协委员,在2004年第2期发表《难忘王春良委员一句话》;在2004年第7期发表《王淑秀和她的奥胜示范园》。
报道政协委员王淑秀的这篇文章,我是经过大量细致的采访,走到她的示范园,钻进她的大棚,坐下来与她促膝谈心。采访一次不行又去第二次,两次不行第三次……谈她示范园创立的初衷,创业的艰辛……谈事业谈人生,谈她悲欢离合曲曲折折的人生。直到一个全方位多层面立体的人物形象展现在眼前时,我才罢休。文章写出后,我们成了好朋友。
在文章写作过程中,得到编辑老师多次电话指导,又反复把文章发去一一提出意见,对采访不充分的再次采访,经多次修改才得以成文。
文章发表后,引起当地政府、妇联及各级媒体的高度关注。《保定日报》、北京《农家女》杂志社等相继派记者对王淑秀进行采访。我投给《乡音》的文章又经缩减在《保定日报》以“农家女子,荒地建园区”“与命运抗争的女强人——记满城县政协委员王淑秀”为题发表。同时,在北京《农家女》杂志,也以“她让荒滩长出金果来”为题报道。
一时间,政协委员王淑秀名声大噪,与此同时也为她的事业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各种荣誉相继而至。王淑秀感谢满城政协对她的扶持报道,感谢《乡音》杂志社,并且每次见到我都会反复说着感谢的话。她说后来不论哪家媒体,他们的稿子都是以我投给《乡音》的稿子作为模本的,因为我是最早发现并报道出去的人。在此,我也很感念《乡音》发表这篇文章,使一个女农民企业家脱颖而出。
在研读《乡音》杂志并为她投稿的日子里,我与杂志的编辑老师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我每发去一篇文章,编辑老师都会打来电话,谈谈稿子,分析一下优缺点,能发的予以发表,不能发的说明原因。这是我在任何报刊投稿都没有享受过的待遇。给其他报刊投稿,或石沉大海;或发表了,自己也不知道。在《乡音》杂志享受的这种待遇,我有一种强烈的被尊重被重视的感受,所以无论稿子发与不发,我都是愉快的。同时,编辑老师在电话中温和的话语,使人有一种如沐春风亲人般的感受。
幸福的时光总是转瞬即逝,2006年9月,我调离政协去满城报社任副总编,主管文艺版。此项工作,因为有过去写作投稿的底子,做起来如鱼得水。但同时,我也有一种深深的遗憾,离《乡音》远了,离那里的编辑老师远了。记得我调走的第二年,一位编辑老师打来电话,得知我调离很是惋惜,他说,你还可以投稿。但我知道,毕竟远离了政协的业务工作,写起来缺少素材。
2017年底,我离岗了。离岗后,我有了大量的属于自己的时间,于是写作的劲头依然很足。今年春节期间,听区政协的同志说,2018年是《乡音》创刊30周年,现开始举办“征文”活动。我闻之惊喜,顿时勾起自己政协生活的回忆,连夜写了上述文字,心里不由默念:我又与《乡音》——我的挚友,相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