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陡坡社区:繁华都市边的世外桃源

2018-05-15张巧

今日民族 2018年4期
关键词:照壁陡坡白族

□ 文 / 张巧

从昆明出发,沿着老108国道向富民前进,经过长达1345米的普吉隧道,如画的陡坡社区就会映入眼帘。

陡坡——名副其实。从公路进入社区的那条路,的确足够陡的。汽车由蜿蜒的乡村公路爬坡而上,道路洁净、绿树环绕、青瓦白墙,一座座清清爽爽的白族民居,让人不由感慨:太美了!

漫步陡坡社区,白族民居从山脚到山腰依山顺势而建,伴着干净的池塘。池塘边上的小亭子里,居民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或闲话家常,或静坐垂钓,悠然自得,和谐安详。

I 社区小公园已成为居民饭后散步的好去处

悠久的历史文化

弯弯折折的石板路,错落有致的民居建筑,精致细腻的白族画壁……陡坡社区位于昆明市西北部,是昆禄线上出昆明城区的第一村,有居民390户1445人,其中白族人口571人,占总人口的39.5%,是一个具有典型白族特色的社区。

“过去,白族住宅建筑多为土木结构,一般以台梁式和穿斗式混合结构组成。”陡坡社区居委会党总支书记杨国荣说,昆禄公路修通之后,陡坡社区与外界的接触日渐增多,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人们思想也发生了改变,建筑大多被砖混结构、框架结构所取代,但在外形上仍然保留了“青瓦白墙水墨画,门楼照壁雕花窗”的传统白族风格。

目前,陡坡社区住房均为青瓦屋顶,白墙上绘着山川壁画,古朴简约,让人宛若置身大理古城之中,形成了既有白族特色又与时俱进的陡坡特色风格。

了解白族民居的人都知道,在白族民居中有一个独特的建筑形式——照壁。杨国荣介绍,陡坡社区照壁形式多以“三滴水”为主,照壁分成三段,左右两边稍矮,大小对称,中间段较高,形似牌坊。照壁造型精美,大多建有飞檐,一般照壁的周围绘有各种彩色图案,中间区域绘制各种山水图画,或题写诗词歌赋,也有的人家题写家族姓氏。

除了照壁之外,陡坡的白族牌坊不仅建筑结构自成一格、别具风采,而且集雕刻、绘画、匾联文辞和书法等多种艺术于一身,熔古人的社会生活理念、传统道德观念、古代的民风民俗于一炉,具有瑰丽的艺术魅力、很高的审美价值和丰富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

记者走访发现,在陡坡社区的入口处和出口处各有一座白族风格牌坊。入口处的牌坊为两层式石牌坊,能够清晰看到石头的本色和纹理,且安装了彩灯,白天看上去古朴典雅,夜晚看又五光十色,别有一番味道。出口处的牌坊为两层式混凝土牌坊,其上添加了白族特色彩绘,映衬着陡坡社区的自然风光,一片和谐美丽。

绕着社区走了一圈,记者发现社区内有三段宽度约五尺的陡立险峻古驿道。据了解,过去,陡坡是四川、元谋、禄劝等地区到昆明的必经之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条与四川相连的古驿道。

“听社区的老人们讲,那时候有成群结队的马帮、商队都要通过这条古道运送布匹、盐巴、茶叶等物品,社区还有供人歇脚的马店。”看着这些大大小小、深深浅浅、清晰可见的马蹄印,耳边似乎还能听到叮叮当当的马铃声,眼前仿佛浮现出当年南方丝绸之路曾经的繁华与喧嚣。

I 陡坡社区照壁形式多以“三滴水”为主,形似牌坊

I 心灵手巧的陡坡社区白族妇女在展示她们的作品

I 陡坡社区妇女自己制作的白族服装

I 手工绣花鞋

浓郁的白族风情

“照壁三月好风光哎,小山泉边好梳妆,蝴蝶飞来采花蜜哟,阿妹梳头为哪桩……”在陡坡社区,居民自发成立的迎龙文艺队,结合陡坡实际“改编”了一些歌舞节目。每天晚餐过后,文艺队就在社区的小广场演出节目,许多居民都会参与到舞蹈中,现场热闹极了。

随着一阵欢呼,最受居民喜欢的节目——“霸王鞭”登场了!

“舞蹈所用的‘霸王鞭’,是一种摇击乐器。用约一米长的空心竹或扁形木条,凿十公分左右长的四至五个孔,每孔内装二组铜钱,每组用二至三枚,精心制作而成。演出时持杆,以两端随舞碰击身、膝或肘发声,伴歌舞。”说话间,陡坡社区居委会文化专干杨秀萍就跳了起来。

“文艺队表演的节目,不仅能够将‘霸王鞭’舞蹈渗透到各家各户,还能帮助参与的居民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更成为了居民沟通的纽带,帮助居民加强沟通、减轻隔阂、消除矛盾。”陡坡社区居委会主任李谷清介绍,陡坡迎龙文艺队经常代表社区参加各类文艺比赛,她们凭借民族特色舞蹈“霸王鞭”等节目获得过不少荣誉。

白族是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其歌曲也深受陡坡社区居民喜爱。“陡坡的白族歌曲在不断演变之后主要分为3类:敬酒歌、山歌、流行歌。”杨秀萍解释,敬酒歌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是喝酒的时候唱的歌,起到调节气氛,欢迎远客的作用。流行歌则是发展的产物,智慧的白族人民将旋律容易上口,传唱率高的流行歌用白族语言唱出来,别具一番特色。

白语是白族文化发展和传承的重要载体。历史上,陡坡社区的白族与汉族等其他民族融合较早,因此白族语中一些动词、名词,多数的人名、地名、植物名、中药名等等皆为汉语白音。

“生活中,社区其他民族的居民跟白族居民相遇,都会用白族语言打招呼、聊天。在家庭中,如果有白族,都会教小孩白族语言,因此我们社区的居民都会说白族语言。”“挪锹(白语,你好的意思)。”李谷清边走边跟正在刺绣的老人杨玉兰打招呼。

记者了解到,白族刺绣在陡坡社区妇女中算是比较普及的一项手艺。过去人们一直把会不会刺绣、刺绣水平高低,作为衡量妇女聪慧程度的标准之一。“社区的女孩们,一般到十一、十二岁就跟着奶奶、妈妈学刺绣了。”

陡坡白族刺绣的图案各式各样,多达200种。多是把事先画好的图案贴在绣品上再刺绣,也有的完全凭想象构思绣出图案。白族的刺绣广泛运用于其他纺织物品,如被面、枕头、手帕、围腰带、鞋面、袖口等等。“陡坡社区居民做的白族刺绣,目前运用最多的是鞋面,社区妇女所穿的绣花鞋,大多数都是自己手工绣制的。”杨玉兰说。

I 居民自发成立的迎龙文艺队

喜人的发展局面

“站在这个山头,可以俯瞰社区全貌。我们这里的居民,基本家家都建了三层小楼,很多房间闲置,妇女们大多在家照看孩子,也没什么其他事。最近这些年,考虑到房间闲置、劳动力闲置,我们就因地制宜,引导居民发展民族特色经济,壮大社区产业经济。”

杨国荣介绍,陡坡社区自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创建工作以来,社区党总支依托环境资源优势,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引进水厂、樱花谷等一批适合社区特色的绿色发展项目,为陡坡社区居民回乡创业和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我们社区离昆明市区只有9公里,一条隧道过来,宛若世外桃源。”杨国荣说,借助便捷的交通和优美的环境,陡坡社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推出陡坡小长假短线游活动,培育出“绘福园”等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农家乐。除此之外,陡坡社区还以西游洞、小石林、黑松林、樱花谷等自然景区为基础,科学规划、整体开发、统一管理,充分整合辖区内的旅游资源,积极申报国家3A级景区。

“社区整体位于南北向狭长山谷之中,大部分民居依附于社区西侧山体依山而建。附近拥有西游洞溶洞群、黑森林、迎龙河、樱花谷、小石林等自然生态景观和迎龙寺、本主庙、陡坡白族风情小镇等众多人文旅游资源。”李谷清告诉记者。

记者来到居民谷花开办的绘福园农家乐,刚好赶上她为游客准备“三道茶”。据其介绍,“三道茶”分为三道:第一道是用沱茶冲泡的苦茶,第二道是加红糖和牛奶的甜茶,第三道是放入核桃、蜂蜜、米花的回味茶。

“听了老板的解释,我感觉这‘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不仅是白族同胞待客的佳茗,还寓含了很多丰富的人生哲理呢。”游客王媛媛端起茶杯细细品尝起白族的待客上品。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陡坡社区也不忘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开展厨艺、育婴、种养殖等实用就业技能培训。据了解,社区每年培训2期以上,培养了一批科技能人,有效拓宽了居民增收致富的路子。目前,仅水厂、西游洞、绘福园等企业就已吸纳近200人就近就业,实现了农户向产业工人的转变。

陡坡社区提供的数据显示,该社区仅2016年经济总收入就有1694.52万元。其中,农业收入518.6万元,建筑业收入356.4万元,运输业收入410.45万元,商业收入199.8万元,社区人均纯收入10980元。“过去小乡村,外地姑娘都不愿嫁来;如今新社区,小伙哪还愁娶媳妇的事?”

跨越发展的背后,源于陡坡社区“1226”的创建工作思路,即:“1”——依托党总支坚强有力的一个班子;“2”——围绕“美丽乡村”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创建”两条工作主线;“2”——落实制度建设和党组织、党员作用发挥两个抓手;“6”——在民主管理、民生保障、产业发展、生态优化、文化彰显、社会和谐六个方面实现突破。

通过各方努力,陡坡社区先后荣获“云南省少数民族科普示范村”“省级卫生村”“省级民主法制示范村”“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先进集体”“云南省新农村建设省级重点建设村”“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等荣誉称号。

猜你喜欢

照壁陡坡白族
纯电动汽车陡坡缓降控制系统功能研究
探访崇因寺残存一字琉璃照壁
村 路
崖州照壁墙
花样云南(二)
红照壁
长输管道定向钻穿越高原地区冲沟、陡坡技术
民国时期袁林史迹考
白族
初访湖北鹤峰白族聚居区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