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往古人雅聚(外一篇)
2018-05-14孙志明
孙志明
只要有点相同愛好的人,总能聚到一块儿。摄影的、画画的、作文章的、徒步的、登山的、打麻将的、下棋的、喝酒的,等等。建个群,你拉我进群,我推荐你到其他群,分门别类,呼朋唤友。见面不见面,想说啥,想给谁打招呼,问个好,致个敬,动动手指即可,方便极了。偶尔能聚到一起活动,认识的不认识的,半生不熟的,滚瓜烂熟的,相互一介绍,熟了。投缘的,深交;对脾气的,长交;影响不太深的,浅交。不管男女,不问年龄,不论官职,总之,多了一个朋友,增加了一点人脉。
现代社会科技、通讯高度发达,人们足不出户就能知晓天下大事。凡低头族、手机控,很少只有一个群。这个群那个群,关注最多的还是自己爱好的那类群。自己的爱好有同友,本来就是件很愉快的事,既关注到别人的成绩,也更加珍惜自己的心血;学习了他人的长处,也发现了自己的缺点。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跟与自己有共同爱好的人随时交流沟通、学习共勉,与古人相比,实在是方便又幸运。
简便是当下人的一种享受,但比起古时候文人相聚,却没有那份儒雅、那份挚爱、那份胸襟和那份抱朴守拙与从容自信,更没有那份对文字的虔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知相交和谦谦之心,当然更缺少古人的那种学养。
参加过数次以文学命名的聚会,总觉得缺点什么。要么流于形式,要么官方味十足,或者就是所谓成功者的变味儿说教,抑或是半文人半官方的一次集中献媚,轮流歌功。各种活动也跟群里一样,貌似全民写作,但多的是浮躁和狂热,少了些沉静和修性。
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携手谢安、孙绰等四十余文朋诗友,在会稽兰亭举行禊礼,饮酒赋诗,酒杯顺水而流,停到谁前面谁便即兴赋诗,成就一段曲水流觞之千古美谈。事后将大家的作品结成集,由王羲之写下《兰亭序》,总述其事。遥想当年,文人们聚会的兰亭雅地,水里飘着酒香,风里吹着墨韵,空气中回荡着文人们的吟诗声和朗笑声,是何等地兴致!
那次文人雅聚和那篇《兰亭序》,以文质兼美和高超的书法艺术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或许,人们对《兰亭序》的无比推崇,恐也不完全是因为书法之美,也许更深的原因是,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着对那种优雅生活的向往,都渴望着那种建立在学养、修养之上的从容与自信吧。
时常向往古人的雅风聚会,我常想,这是一种奢望。人本来就是从慢到快的,只是现在的生活节奏太快,快得使人茫然,使人无措。世界每天在变,旧的东西不断被新的东西围在中间,或是扔到门外。陶公的世外桃源被城市挤到不知哪个角落,再浓的亲情也被商业气息逼退到一个看不见的地方,让你与金钱和名利赤膊相见。日子每天在流淌,却留不下自己的脚印,甚至,稍不小心,还会把日子踢倒。
生活已经如此,向往古人雅聚,明知是奢望,但,无法割断。
我的窗下
坐北朝南的阳台窗外,是小青砖铺出来的安置区大院。偌大的一个院子,竟然没有一棵树,也难找到一棵草。
阳春四月的一天,我推窗通风时,无意间看见窗下的一株幼苗,不觉心中一动。赶忙下楼来到窗下,蹲下身细看,竟是一株嫩黄微绿的小榆树苗。我仔细看着它,惊叹于它的顽强。
它是从青砖缝里顶破沙石尘土钻出来的。我提来一小桶水,慢慢地浇在它的周围。每天下班回家,我总要到它跟前,注视它一会儿。
几天过去,它还在,又绿了些,还多出几片细小的嫩叶。我又在它周围浇了一些清水。
又过去几天,它仍旧在,没有被玩耍的小孩拔去或折断,已有小板凳那么高了。
端午过后,下了一场透雨。太阳一照,小榆树高了一些,叶子也越多了,还分出了两枝杈芽。
眼看它活下来了,我欣喜无比,掀起它周围的小青砖,铲起沙土,圈起一个浅浅的圆坑,再用青砖围起来,留个缺口,好让雨水能流进坑里。
浇透水后,我坐在小板凳上小憩,瞅着它长粗的茎干和又多了些的细叶,心想,它从此不必向别人寻求雨露。虽然这片土因缺少雨水而燥热,但关注它的人却越来越多,我从窗口看见过好几次,大院里还有其他的人也给它浇水。
不知不觉间,小榆树长到一米多高了,枝叶更加繁茂了,中间的主枝扬着头,在阳光下奋力地向上生长着,两条枝杈斜着往外延伸,似在拼命地追赶中间的主枝。
从此,我常伫立在窗前看着小榆树。它那细长的叶片宛如小女孩忽闪的眼睛,仰望着天空,打量着这个世界,蕴藏着无限的喜悦和渴望。风一吹,叶片欢快地唱着歌,跳着舞。夜色中,它的枝条间,挂着一轮暖月,也能透出一丝朦胧的意境。
三年后,它已高过我家窗户;五年后,它已有七八米高了。
它得到的关爱太多,承受的雨露更多,除了下雨天的自然雨露,平时总有人给它浇水。它快速地成长,已长成大院里唯一的一棵树了。它已轩昂、挺拔,也能遮挡阳光,投下一地荫凉了。
夏天,老头儿老太太们在榆树下聊天、纳凉;冬天,麻雀在它的枝条上叽叽喳喳,飞起飞落;春天,它那一串一串的鹅黄榆圈儿,压得枝条弯了腰,能引来蝴蝶和蜜蜂;秋天,它的周围散落下一圈虽枯却青绿的叶片,在风中呜呜作响。它已成为大院里的一道景。
树大招风。它还没怎么太大,风就来了。它因离南窗较近,三楼的居民嫌它太过繁茂,浓郁的叶子遮挡了阳光,要给它瘦身,砍掉了它两边的枝杈,还把它主枝上的枝条砍得只剩树梢的十来根,让它在空旷的大院里犹如一根旗杆。但它仍活着,只是变得难看了。
一楼主人不住,房子出租给别人。有一位租户是个精瘦的老女人,不知榆树怎么惹她了,她看它不顺眼,常咬牙切齿地诅咒它,说她屋里常有红色小蚂蚁,小蚂蚁的来源就是这棵榆树。她常对树下纳凉的老头儿老太太们说迟早要弄死它。
它被冤枉了,但它丝毫不知,每天仍在欢快地绽放着生命之光。
不知是哪一天,人们发现它根部往上约一米多的树皮没有了,在阳光下泛着白中带黄的光,躯干的梢部,只剩下稀疏的叶子在风中颤抖。
又一年的春天,它梢部为数不多的枝条没有变绿,枝头也没有叶蕾,还是冬天时那种枯黄的颜色。它的躯干也慢慢地变黄、变枯,皮肤裂开了缝,变得粗糙起来,仿佛农家人用的柴火棍。
它没有主人,它是自己从青砖缝里钻出来的。尽管有人关注它,爱护它,给它围坑,给它浇水,但面对它的死亡,却无人争论,也无人阻止。
它肯定疼痛过,肯定流过泪,肯定挣扎过,也肯定哀求过,但它最终还是被抽尽了血液,风干了。
它不曾惹过谁,也没得罪过任何人。它只是想愉快地成长,长久地活下去。
(责任编辑 高升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