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经济学承前启后的跨学科之作

2018-05-14张慧玉

语言战略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跨学科双语经济学

张慧玉

提 要 该书首先对语言经济学的已有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在重新思考语言经济学定义、对已有文献进行综合分类的基础上绘制了该领域的思想地图,并通过聚焦语言政策的选择、设计与评估,来突出语言政策与社会经济现象及要素之间的紧密关联。书中所选文献围绕这些关联展开,聚焦语言多样性对经济因素的影响,语言政策对社会分配的影响,双语制及其他语言制度对个体及社会福利的影响,个体语言选择对语言动态变化的影响,语言能力与国家或民族身份认同之间的关联,语言技能及使用对劳动力收入的影响,语言对全球化背景下贸易模式与人口流动的影响等议题,展开深入的跨学科探讨。所选文献表明,运用经济学及其他社会科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来研究社会中的语言、语言政策与制度,能够带来不同的见解。随着语言深度融入社会互动之中,同时掌握社会经济现象方面与语言方面的知识、并促进二者之间的交流,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语言现象、语言行为及语言变化。语言政策与规划领域应当更加重视语言经济学中的核心议题,运用跨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来推动本学科的普适性规律探索与基础理论体系构建。

关键詞 语言经济学;语言政策;语言规划;跨学科研究

中图分类号 H0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1014(2018)01-0088-09

An Interdisciplinary Effort Linking the Past and the Future of Language Economics:

Review of The Economics of Language Policy

Zhang Huiyu

Abstract This book first systematically reviews existing literature in language economics, and presents the mental map of the field by rethinking the definition of “language economics” and classifying the extensive literature. Focusing on the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language policies, the map and the review highlight the close relationships between language policies and social sciences like economics. In the selected papers, some aspects of such relationships are analyzed with cross-disciplinary theories and approaches, including the influence of language diversity on economic elements, the effects of language policies on social distribution, the impact of bilingualism and other language institutions on individual and social welfare, the influence of individual linguistics choices on aggregate language dynamics, the linkage between language competence and national or ethic identification, the influence of language skills and language use on income, and the impact of linguistic elements on trade patterns and population mobility in the globalized context. Those papers show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theories and methods from economics and other social sciences into the study of language, language policy and related institutions can bring about stimulating insights. With the increasing embeddedness of linguistic elements into social inter?actions, an adequate knowledge of both linguistic and socioeconomic phenomena and an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two sides are able to enrich our understandings about linguistic phenomena, behaviors and related changes. The field of language planning and language policy is expected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focal topics in language economics in order to interdisciplinarily explore generalized findings and theoretical systems.

Key words language economics; language policy; language plann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语言政策经济学》一书2016年由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出版,隶属于CESifo研讨会图书系列。CESifo由德国慕尼黑大学经济研究中心(CES)与慕尼黑ifo经济研究所联合组织成立,是欧洲著名的经济学研究网络。该图书系列旨在从欧洲视角出发,探讨一系列经济学中热议的政策相关问题,集结了CESifo系列研讨会的优秀论文成果。2013年7月26—27日,在意大利威尼斯国际大学举办的CESifo夏季研讨会组织了“语言政策经济学”工作坊,将社会语言学、政治学、社会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学者汇聚一堂,从不同的方法论视角对语言政策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直接从理论与实证上推动了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而该书汇集了这次工作坊的优秀成果。该书的主编为Michele Gazzola和Bengt-Arne Wickstro?m,他们均是语言经济学领域的知名学者。他们在导言章节中指出,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为语言学、经济学及其他社会科学提供了共同的研究领域与框架,而该书的主要目的在于丰富有关社会语言的跨学科研究,并加强社科学者与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

一、内容评介

除导言外,该书由5部分组成,每部分包含若干篇独立的论文,均围绕语言政策经济学中的核心议题展开探讨,全书共包括15篇论文。

第一部分包括两章,题为“语言经济学的地图和指南针”,旨在为语言经济学领域的后续发展提供方向性指导。第一章中,Grin对语言经济学领域的已有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在重新思考语言经济学的定义、对已有文献进行综合分类的基础上绘制领域思想地图,并通过聚焦语言政策的选择、设计与评估,来突出经济学与语言政策研究的紧密关联。该文不仅强调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的跨学科性,而且探讨了经济学与社会语言学实现互补交叉的研究途径,并提出了一系列后续研究应当优先考虑的议题。第二章中,Gazzola、Grin与Wickstr?m整理了500多篇语言经济学文献,根据主题对之进行对比、分类,并在每一类文献列表前简介相关主题。这是对第一章的有力补充,促使我们对语言政策经济学的主要议题及相关文献形成初步了解,是后续章节展开探讨的基础,也为未来研究指明了方向。

第二部分包括4个章节,题为“语言多样性、福利与语言政策”,旨在探讨语言多样性与个人、社会福利之间的关系。第三章中,Ginsburgh和Weber聚焦不同的语言多样性测度方式。他们指出,传统的测度方式往往关注语言使用人群的规模与数量,忽略语言间的距离或差异性,而这正是识别不同语言群体的关键。基于“分化”(fractionalization)和“极化”(polarization)的概念,他们提出了一些测度语言差异性的指标,并通过实例阐释语言分化或极化指标与经济增长、政府服务质量、公共产品供给等社会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作者进一步以欧盟为例,探讨了各国为了避免语言分化而提出的语言标准化政策,指出语言标准化集语言的地位规划、本体规划与习得规划于一体,旨在减少官方语言数量,但会促使部分群体感觉权利受损,因此,必须仔细衡量该政策的成本得失。

第四章中,Desgagné和Vaillancourt分析了加拿大法语语言服务的金融成本和收益分配,以评估制定官方政策、提供公共服务的边际成本。英语在加拿大的主导性地位意味着提供法语语言服务存在相应的成本,而对应的收益是说法语者的成本节约。他们运用关联性分析对联邦课税负担及支出项目进行归因分析,以明确法语语言服务的成本和收益分配。研究发现,相对富裕的法语家庭消费文化服务及其他服务较多,最能从法语服务中受益,而相对贫穷的法语家庭和绝大多数英语家庭虽同样为这一服务提供了资金,但却并未得到相应价值。该研究进一步阐释了语言政策同个人福利、社会资源分配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中,Caminal提出了“互惠双语”(reciprocal bilingualism)的概念,并探讨其经济价值。互惠双语指的是在两个语言群体(如主流和边缘语言群体)中同时推行双语政策。一般来说,在双语国家,边缘语言群体通常同时精通主流语言,既有利于其自身发展,也保证了群体间的沟通交流。那么,推动主流语言群体学习边缘语言是否有价值?Caminal运用基准模型对比分析非对称双语制与互惠双语制,结果表明,在学习成本不是太高的情况下,主流语言群体的边缘语言学习能够减少群体间的经济与社会分割,促进群体间合作,增加集体福利,明显提高总体效益。研究证明了互惠双语政策的合理性,但考虑公平问题,这类政策可能会因福利分配不均而难以同时得到不同群体的支持。

第六章中,Uriarte和Sperlich运用博弈理论模型来探讨双语者对边缘语言的实际运用问题。模型中的行动者必须与匿名对象交流,意味着他们并不知道对方是否具有雙语能力以及所说的语言类别,这是博弈理论中的“保密信息”。基于该模型的博弈分析表明,双语者在实际交流中面临着语言协调问题,在与陌生人、甚至是边缘语言者交流时,通常的博弈策略都是倾向于使用主流语言,而使用边缘语言被视为次优策略。这样频繁、大量的社会互动及其结果自然推动了惯例的形成,进而会影响某一语言的使用频率及活力。

第七章中,Buza?si以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国家为例,探讨了语言技能与民族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该文认为集体身份认同是一种无形资产或文化资产,能够有效增强一个集体的幸福感。基于非洲民主动态调查数据的分析表明,掌握两种或以上的语言会增加个体对民族话语、而不是族际话语的认同,即多语者更忠于自己的国家。同时,该研究采用“沟通潜力指数”(index of communication)来衡量“共同语言可能性”,即个体能通过共同语言与社会中另一随机个体进行交流的可能性。针对原法属非洲殖民地的数据分析显示,民族身份认同正向影响共同语言可能性。

第二部分以不同的方法、从不同视角展现了语言和语言政策与福利的复杂关系。从微观层面来说,个体的语言选择、语言实践及语言信仰影响其个人福利与发展,而个体语言管理的集合也将对社会语言状况、特定语言的使用及动力产生影响。从宏观层面来说,语言多样性及其相关政策对多种社会经济变量具有重要作用,如影响社会分裂程度、公共产品供给、社会福利分配、社会公平、经济增长等。这些不容忽视的影响启示我们必须重视语言政策视域下的语言多样性管理,通过个体及社会整体层面的物质性与象征性“成本—收益”考量对相关政策作出全面、恰当的评估。

第三部分包括两章,题为“作为人力资本的语言”,旨在讨论语言技能与劳动收入差异之间的关系,这是语言经济学中的经典论题。人力资本假设是该领域经典假设之一,相关研究成果十分丰硕,因此,本部分仅收录了两篇创新之作。第八章中,Grenier和Nadeau以官方语言为法语的蒙特利尔劳动力市场为研究情境,探讨了工作中使用法语、英语及其他语言技能的决定因素与经济价值。基于2006年加拿大人口普查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对于母语为法语者而言,工作中使用英语的频率越高,收入越高,这证明了英语语言能力的经济效应。不仅如此,分析结果还显示,在工作中使用法语的频率越低,收入则越高,这表明在蒙特利尔劳动力市场,英语才是必不可少的语言技能,而法语则只能看作是一种附加技能。该研究与以往关注第二语言习得情况的研究不同,强调并测度语言的实际使用情况,进一步明晰了语言能力与收入之间的关系。

第九章中,Aldashev和Danzer以哈萨克斯坦劳动力市场为研究情境,探讨了俄语使用与个人经济收入的关系。哈萨克斯坦在苏联解体前曾以俄语为主要官方语言,独立之后,哈萨克语的地位上升,但俄语仍然享有较高地位,在城市地区和经济活动中尤其如此。该研究呈现出人意料的实证结果:同时掌握哈萨克语和俄语的双语者比单语者收入更低,表明双语能力对经济收入有消极影响,至少在哈萨克斯坦的部分地区如此。这一结果可能与双语者对自身俄语能力的评估有关,他们将自身的俄语能力与只会说哈萨克语的人、而不是俄语母语者相比,因而很可能高估了自身的俄语水平,基于俄语在哈萨克斯坦商业活动中的主导性地位,这种对自身语言能力的过高估计很可能会负面影响双语者的收入。这一研究启示我们不能单纯依赖模型或数字来阐释语言经济学中的问题,而是应当通过跨学科的思路来阐释语言与社会经济现象及变量的关系。

第四部分包括两章,题为“贸易与流动性”,聚焦人口和商品的流动,这是语言经济学中具有时事热度的新议题。人口和商品的流动性随着全球化、尤其是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断增加,频繁的跨地区交流凸显出语言的重要性。第十章中,Aparicio-Fenoll和Kuehn以欧洲为研究情境,探讨了语言能力与人口流动的关系。基于欧洲各国义务教育阶段外语学习数据的研究表明,学习一门外语能够帮助学习者尤其是年轻人降低移民成本。在个体移民决策中,会说某国官方语言的人移民到该国的几率是移民到其他国家的5倍。就宏观经济效应而言,基于外语学习及能力的人口流动能够有效减少欧盟的失业率。由于语言习得与使用频率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从欧盟语言习得规划及相关语言政策中的受益程度也有所不同。

第十一章中,Egger和Lassmann就语言和国际贸易模式的关系构建了一个形式化理论模型,将国家间的语言共性视作贸易模式的决定因素之一。语言共性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拥有相同的官方语言、母语或是口头交流语。基于世界银行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语言共性对国家间贸易往来的产品总量和种类有显著的正面影响。更进一步将内生性考虑进来,对推动贸易而言,拥有相同的口头交流语言比拥有相同的母语更重要,前者代表了具有实用价值的语言工具相似性,而后者则代表了具有象征价值的文化相似性。该研究的发现对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语言习得规划及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五部分包括四章,题为“全球化、不平等现象和政治”,聚焦于语言多样性与全球化、社会平等、民主政治、可持续发展等社会经济现象之间的关联。第十二章中,May通过批判性地评估“全球的”和“本地的”这两个相对概念来探讨全球化和语言动态之间的关系。“全球的”概念往往与国际流动、动态以及机会相联;“本地的”概念则通常与静止、闭塞、约束的环境相联。基于此,英语常常被看作是全球化、世界主义、跨国身份和社会流动中的核心因素,国际上使用较少的语言则被视为是绊脚石,甚至有人建议推行“全球双语制”,将英语视为全球交流的通行语言,而将其他语言局限于本地使用。该文对这一提议提出质疑,指出必须充分考虑语言多样性相关的社会经济因素,而不能将“是否说英语”简单概念化,指出“是谁、用什么口音、在哪里说英语”等相关的社会语言学问题至关重要,强调语言动态的历史属性及其相关的权利与不平等问题。同时,该文还对已有语言经济学研究中强调的语言与流动性之间的关联、本地特征与全球特征之间的对立等观点进行了批判。

第十三章中,Romaine探讨了语言多样性、环境可持续性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尽管高生物多样性与高语言文化多样性在地理区域上存在较多的重合,且一般集中于经济相对薄弱的地区,但这并不足以证明语言多样性是造成贫困的原因。该文指出,对这些地區而言,保护生物多样性与语言多样性可以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如可以运用当地语言传播来保护当地传统的经济文化活动,进而带动经济发展、提高生活水平。若这些地区被迫放弃其语言文化的多样性以融入主流,可能导致文化疏离与社会凝聚力受损,进而引发传统经济文化活动消退、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经济增长难以持续等严重问题。

第十四章中,Zentz以印度尼西亚为研究情境,探讨了资源不足情况下实施语言政策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印尼政府推行的语言政策一方面以印尼语作为学校授课语言以确保民族身份认同,另一方面通过教授英语以顺应全球化发展的需求,这样的政策原本考虑周全合理。然而,由于实施过程中缺乏足够的资源支持,英语教育未能得到较好的普及,只有相对富裕的群体可以通过私人教育享受到较好的英语学习资源,这便使得英语成为社会地位的象征,或被看作获得更高社会地位的工具,社会分化由此加剧,与该政策推动全球化的初衷背道而驰。这一案例表明,充裕的资源支持、恰当的政策实施方式与过程,是保证语言政策效果、习得规划社会效益的重要保证。

第十五章中,Sonntag尝试从语言视角阐释印度民主政治与市场之间的张力演化。部分已有的语言经济学研究认为全球化必然严重削减语言的多样性,甚至简单认为地区性语言将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被全球性语言完全取代。印度1991年实行经济自由化以来的情况构成了这些观点的反例。尽管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英语在印度经济活动中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且因为精英阶层相对较高的英语水平而成为社会地位、等级甚至种姓划分的语言维度。但是,在政治领域,主要地区性语言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在经济领域,基于人们对地区性产品的稳健需求,地区性语言的使用频率也相对稳健,促使经济参与者不得不考虑商品和服务的语言特征。该研究启发我们重新思考国际主流语言与地区性语言在全球化经济、社会、政治中的角色定位及互动。

值得一提的是,这4篇论文的作者都不是经济学学者,他们尝试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对传统语言经济学的观点提出挑战与质疑,或挖掘语言多样性的价值,或批判全球化背景下流行的语言制度观点,或提出传统语言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统一性,或强调地区语言多样性的不可替代性,通过跨学科的视角与思路为语言政策经济学研究实现新突破提供可行的方向,也通过批判性思维切中现行语言政策中的要害问题,为实际的语言政策与规划带来更全面的启示。

二、特点总结

(一)梳理了语言经济学的研究脉络与发展方向

该书可以看作是语言经济学的承前启后之作,这首先体现于第一、二章对领域内已有文献的系统梳理与述评,以及对后续研究方向的指导性展望。

从定义上来看,语言经济学指的是运用经济学概念与工具研究语言变量与经济变量之间关系的主流理论经济学范式(Grin 2016)。Grin(2016)回顾过去50年中的语言经济学研究,认为已有文献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调查性与元级分析(survey and meta-level analyses)文献;二是语言本体经济学文献,聚焦语言本体的结构与演化;三是语言地位经济学文献。其中,第三类文献占据主导地位,可以进一步分为两类方向相反的研究:探讨语言现象或过程如何影响经济变量的研究(L→E),探讨经济现象或过程如何影响语言变量的研究(E→L),前者聚焦解释经济变量,后者聚焦解释语言变量。以此分类为基础,Grin将整个领域的研究以90个研究结点的形式展现在树结构“思想地图”上,已有的语言经济学文献均能从该地图上找到所属的分支及对应的结点。第二章整理提供了与该地图相匹配的文献清单,并给予简评。这是对50年间语言经济学发展脉络的系统梳理与总结。Grin绘制思想地图的过程及最终呈现的地图也为后续的语言经济学研究指明了思路和方向。他明确指出了后续研究应当优先探讨的议题,包括:(1)语言与市场价值创造,致力于挖掘语言政策、尤其是语言教育政策的外部效果,回答“应当向谁教授哪些语言到何种水平以实现哪些市场价值”等问题;(2)非市场价值的估测,运用环境经济学中条件价值评估等工具评估语言政策的象征价值,如对公民权利、社会公平的影响等;(3)语言政策成本与收益的合计或整合,对这一难题而言,一系列相互兼容的分部式建模很可能比某个单一的全包式建模更实际可行;(4)语言政策的复杂性及相应的解决方案研究,全球化进程中语言政策与日俱增的复杂性可能要求根据情境整合双语制、多语制、国际通用语等多种策略。以第一部分为基础,后续章节中的论文不仅对应了树状地图中的重要分支与结点,而且尝试对所提出来的优先议题进行挖掘与探索,进一步凸显出该书承前启后的定位。

(二)注重与已有语言经济学著述的互补性

Gazzola和Wickstro?m在导言中指出,该书与近年出版的语言经济学著作在多个方面存在不同。首先,不同于聚焦语言经济学领域内特定研究问题的著作(如:Grin et al. 2010;Ginsburgh & Weber 2011;Gazzola 2014),该书涉及领域内广泛的主题,不仅五个部分的议题存在显著的差异性,而且每个部分中的章节论文也聚焦不同的研究问题。以第一章的“指南”为基础(Grin 2016),每一章节基于各自在“思想地图”上的位置,共同构成语言政策经济学的领域概况图。因此,该书可以视为语言经济学的导论式著作。第二,该书有意地避开或较少涉及领域内其他著述已经详尽探讨过的议题。例如,该书关注语言多样性问题,基于先前著述已经对语言多样性的原因、测度、演化或经济效应(Ginsburgh & Weber 2016)有了较为充分的探讨,相关章节进一步聚焦语言多样性与福利(Desgagne? & Vaillancourt 2016)、可持续发展(Romaine 2016)、民主政治(Sonntag 2016)等因素的关系。基于先前研究对人力资本假设、语言与收入关系的充裕探讨(如:Chiswick 1991;Chiswick & Miller 1995;Chiswick & Miller 2007;Callahan & Gándara 2014),第三部分只遴选了两篇在研究情境、研究设计与研究发现上颇具创新性的论文(Aldashev & Danzer 2016;Grenier & Nadeau 2016),以呈现新进展与新趋势。避免重复研究或观点赘述的做法凸显出该书致力于推动语言政策经济学研究寻求创新、实现突破的初衷。

此外,该书尽管立足于跨学科研究,但对经济学视角、问题与思路的特别重视也使之与聚焦社会语言学(Harbert 2008)、政治语言学(Sonntag & Cardinal 2015)、语言政策与规划(Ricento 2015a)的著述形成互补。该书的经济学定位与CESifo研讨会及其图书系列的学科性质密切相关,也根源于大多数作者是经济学学者的事实。尽管这种定位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使语言经济学研究在语言学界进一步边缘化,但如果考虑学科互补性,对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侧重应當有利于推动长远的跨学科研究发展。

(三)强调广泛主题下不同学科、不同理论、不同思路之间的全方位对话

语言经济学在本质上是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基于此,该书不仅整体上十分注重跨学科对话,而且每篇论文无论研究问题、情境或侧重点,均建构在跨学科思路之上。尽管该书对经济学研究范式有所侧重,但始终围绕语言政策与社会经济变量之间的互动展开,致力于剖析经济学与社会语言学之间的理论与实证关联。例如,Caminal(2016)采用经济学范畴下的基准模型分析聚焦“互惠双语”政策的经济价值,但旨在挖掘不同双语政策及相关语言习得的后端效应机制,并评价互惠双语政策的合理性与可行性,以直接为语言政策与规划带来启示。Uriarte和Sperlich(2016)运用博弈理论与模型来探讨双语情境下边缘语言的实际运用问题,从理论视角、方法与思路设计上遵循典型的经济学研究范式,但目的在于呈现个体交流互动时的语言选择以及随之而逐渐形成的语言协调模式、语言活力等社会语言行为规律。书中的系列研究不仅揭示了语言政策与社会经济变量的紧密联系,其中诸多因素通过前端影响机制或后端效应机制交织成复杂的协同互动、演进网络,而且充分证明了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在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中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这表明经济学与语言学不仅可以而且也必须开展全方位的学术对话与合作。

从整本书的结构上来说,第二、三、四部分的研究主要由经济学学者完成,而第五部分特意邀请非经济学学者从各自的学科视角出发探讨语言政策相关的经济、政治、社会甚至环境问题,这一特殊的结构安排对于增进跨学科对话有重要意义。立足经济学领域的学者们采用典型的经济学理论范式与方法手段来剖析语言政策相关的经济学问题,其中诸多观点带有明显的传统经济学烙印,而非经济学领域的学者们对这些观点提出质疑并从本学科视角对语言政策提出跨学科阐释,这种特殊的学术互动旨在鼓励语言政策经济学研究者从不同学科的立足点与研究专长出发,积极开展跨学科对话。此外,该书不仅研究问题丰富多样,而且涉及不同的地理区域、语种、国家、民族,既拓展了研究情境与边界,而且为全方位的跨学科对话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三、启示探讨

(一)语言规划应当更加重视语言经济学中的核心问题

Gazzola和Wickstro?m(2016)指出,语言与收入的关系这一议题在语言经济学文献中占据了最主要的地位,但在语言政策与规划文献中却鲜被提及,这可能是因为相关论文的作者及读者均主要为经济学学者,关注与讨论的重点多放在计量经济学方法问题上,而非社会语言学阐释或政策解读。事实上,这不仅仅是语言与收入关系研究的现状,也代表了语言经济学领域大多数研究当前的学科定位。语言经济学的基本定义在过去20年中几乎不变,“理论经济学范式”依然是其中代表学科属性的关键词(Grin & Vaillancourt 2012;Grin 2016),该书跻身于经济学系列文集的学科定位更是佐证了该领域当前依然主要隶属于经济学科,在社会语言学中仅处于十分边缘的地位。

基于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领域的需求与定位,我们必须思考:语言经济学中现有及潜在的核心问题对本领域是否具有值得深入挖掘的价值与意义?回答显然是肯定的。尽管目前语言经济学文献对经济学的倚重十分明显,但这些研究不仅直接探讨语言相关问题,并且发现了诸多有关语言社会经济价值的重要规律,对于设计与评估相关语言政策,分析特定语言及语言政策的价值,摸索语言规划尤其是习得规划方向,呈现社会语言动态具有举足轻重的启示意义,必将引起语言政策与规划领域的高度重视。

那么,下一个问题便是: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领域是否有能力承接语言经济学中现有及潜在的核心问题,从语言学学科出发做出应有的贡献?回答依然是肯定的。尽管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运用可能存在一定的学科壁垒,但我们不仅可以通过跨学科学习与合作去除壁垒,而且可以推动经济学、语言学在理论与方法上的融合,这必然能够有效推动语言经济学进一步的发展。事实上,部分较新的著述(Ricento 2015a, 2015b)已经逐渐认识到语言经济学核心议题的重要性,并有意识地将其纳入到语言政策与规划的主流中来。我们并不是要否定该领域现有研究对经济学视角的充分挖掘,更不是要取代经济学研究者所做的工作,而是提倡应以此为基础,将语言学尤其是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专长与特点融入其中,从语言学视角加强对这些核心议题的深入探讨,这不仅关乎该跨学科领域在学科定位上的平衡,也能更好地挖掘、拓展这些研究议题对于语言政策与规划领域的特殊价值。

(二)語言规划应当通过跨学科研究推动普适性规律探索与基础理论构建

跨学科无疑是该书反复强调的关键词之一。每篇论文都可视为跨学科研究的范例,说明运用跨学科理论和方法研究语言及语言政策,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进一步推进该领域的必由之路。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语言深度融入社会经济互动之中,社会经济方面的知识及其与语言相关知识的互动能够帮助更好地认识、理解语言行为和语言变化。该书采用经济建模、形式化模型、计量经济分析等探讨语言多样性、语言政策、语言习得规划、语言使用、个体语言选择等语言变量的社会经济价值与效应,不仅阐释了语言变量与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更在深度和广度上拓展了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的思路。与此同时,社会语言学、尤其是语言政策与规划领域的学者还可以与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开展进一步的跨学科交流与合作,通过卓有成效的跨学科对话推动领域的长足发展。

语言政策与规划领域也有望通过跨学科研究实现新的突破。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由来已久,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但也呈现出一些瓶颈,其中之一便是对描述性案例分析的倚重。描述性研究和案例研究对于新领域、新问题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推动新想法、新发现的产生(Eisenhardt 1989,1991),但其主观性很容易受到质疑,研究发现也往往缺少普适性。语言政策与规划领域对案例的长期依赖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现实现象与问题的复杂性,一项语言政策的起源、制定、实施与作用均受到多个层面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政策的社会经济效应往往需要历时很久方能显现出来,而这些复杂的因素与过程均难以量化统计,这构成了探索普适性规律的重要障碍。事实上,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学科的诸多研究对象与问题具有相似甚至更高程度的复杂性,但这并没有阻止这些学科进行相关的规律探索与理论构建。这启示我们可通过跨学科思路来实现语言政策与规划领域的新突破。这不仅要求增加跨学科借鉴的广度,更要重视跨学科探索的深度。通过借鉴跨学科方法与工具实现从单一质性案例研究到量化研究、质量结合(Eisenhardt & Graebner 2007)的转化,以提高研究发现的普适性,这可能是最容易走出去的第一步。语料库、内容分析等语言学方法使得质性数据量化成为可能,而问卷调查、数学建模、计算机仿真、实验设计等方法为量化数据收集与处理获取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并且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已有广泛且成功的运用,该书中的部分研究便是如此。以此承前启后的跨学科之作为起点,语言政策与规划领域应当在已有大量案例积累的基础上,通过质性与量化研究的结合,开启本领域的普适性规律探索与基础理论构建之路。

參考文献

Aldashev, Alisher and Alexander M. Danzer. 2016. Bilingualism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In Gazzola, Michele and Bengt-Arne Wickstr?m (eds.), The Economics of Language Policy. Cambridge and London: The MIT Press.

Caminal, Ramon. 2016. Economic value of reciprocal bilingualism. In Gazzola, Michele and Bengt-Arne Wickstr?m (eds.), The Economics of Language Policy. Cambridge and London: The MIT Press.

Callahan, Rebecca M. and Patricia C. Gándara (eds.), 2014. The Bilingual Advantage: Language, Literacy and the US Labor Market. Bristol: Multilingual Matters.

Chiswick, Barry. 1991. Speaking, reading and earnings among low-skilled immigrants.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9 (2), 149-170.

Chiswick, Barry and Paul Miller. 1995. The endogeneity between language and earnings: international analyses.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13 (2), 246-288.

Chiswick, Barry and Paul Miller. 2007. The Economics of Language: International Analyses. London: Routledge.

Desgagné, M. Leblanc and Fran?ois Vaillancourt. 2016. Distribution of the benefits and costs of Canadas federal official languages policy: results for 2001. In Gazzola, Michele and Bengt-Arne Wickstr?m (eds.), The Economics of Language Policy. Cambridge and London: The MIT Press.

Eisenhardt, Kathleen M. 1989. 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4 (4), 532-550.

Eisenhardt, Kathleen M. 1991. Better stories and better constructs: the ease for rigor and comparative logic.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6 (3), 620-627.

Eisenhardt, Kathleen M. and Melissa E. Graebner. 2007. Theory building from cas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50 (1), 25-32.

Gazzola, Michele. 2014. The Evaluation of Language Regimes. Theory and Application to Multilingual Patent Organisations. Amsterdam: Benjamins.

Gazzola, Michele and Bengt-Arne Wickstr?m. 2016. Introduction. In Gazzola, Michele and Bengt-Arne Wickstr?m (eds.), The Economics of Language Policy. Cambridge and London: The MIT Press.

Ginsburgh, Victor and Shlomo Weber. 2011. How Many Languages Do We Need? The Economics of Linguistic Diversit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Ginsburgh, Victor and Shlomo Weber. 2016. The Palgrave Handbook of Economics and Language.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Grenier, Gilles and Serge Nadeau. 2016. English as the lingua franca and the economic value of other languages: the case of the language of work in the Montreal labor market. In Gazzola, Michele and Bengt-Arne Wickstr?m (eds.), The Economics of Language Policy. Cambridge and London: The MIT Press.

Grin, Fran?ois. 2016. Fifty years of economics in language policy: critical assessment and priorities. In Gazzola, Michele and Bengt-Arne Wickstr?m (eds.), The Economics of Language Policy. Cambridge and London: The MIT Press.

Grin, Fran?ois and Fran?ois Vaillancourt. 2012. Multilingualism in economic activity. In Carol A. Chapelle (ed.), Encyclopedia of Applied Linguistics. Hoboken: Wiley-Blackwell.

Grin, Fran?ois, Claudio Sfreddo, and Fran?ois Vaillancourt. 2010. The Economics of the Multilingual Workplace. London: Routledge.

Harbert, Wayne (ed.). 2008. Language and Poverty.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Ricento, Thomas. 2015a. Language Policy and Planning. New York: Taylor & Francis Limited.

Ricento, Thomas. 2015b. Language Policy and Political Economy: English in a Global Context.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maine, Suzanne. 2016. Languag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tegrating the economics of language policy with poverty reduction and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 Gazzola, Michele and Bengt-Arne Wickstr?m (eds.), The Economics of Language Policy. Cambridge and London: The MIT Press.

Sonntag, Selma K. 2016. Linguistic diversity in Indias polity and economy. In Gazzola, Michele and Bengt-Arne Wickstr?m (eds.), The Economics of Language Policy. Cambridge and London: The MIT Press.

Sonntag, Selma K. and Linda Cardinal. 2015. State traditions and language regimes: conceptualizing language policy choices. In Linda Cardinal and Selma K. Sonntag (eds.), State Traditions and Language Regimes. Montreal: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

Uriarte, José Ramón and Stefan Sperlich. 2016. Economic theory and minority language. In Gazzola, Michele and Bengt-Arne Wickstr?m (eds.), The Economics of Language Policy. Cambridge and London: The MIT Press.

猜你喜欢

跨学科双语经济学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西方经济学教学研究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多措并举,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学习,促学生创新发展
经济增长总体平稳 经济运行预期稳定
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组织模式创新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雷人的经济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