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德育教育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共进机制研究

2018-05-14都芳张梦婷汪峰黄侃马少勇

科技风 2018年1期
关键词:德育高校研究

都芳 张梦婷 汪峰 黄侃 马少勇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生活占据了高校学生学习生活的一大部分,其高效、便捷、独有的生活交流方式因多种因素的影响深受广大学生的青睐,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与此同时诸多冗杂的信息也给他们的心灵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因此高校在进行专业课程的传授时必须充分认识到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将高校德育与网络健康教育协同起来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分析高校德育及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介绍高校德育及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内涵,阐述高校德育及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共进的现实意义,构建高校德育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共进机制,明确高校老师、学生在德育教育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共进构建中的核心能力要求及其培养。

关键词:高校;德育;网络心理健康;协同共进;研究

一、高校德育及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环境作为一个虚拟的环境,既“依存”于现实环境,又是现实环境的“延伸”,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新型的互动空间和模式,与网络环境有关的心理问题也日益增多。自上个世纪90年代“网络心理咨询”概念提出以来,一种全新的心理咨询模式获得广泛关注。其中,通过互联网进行的网络心理干预是网络心理咨询的重要途径,已得到快速发展并产生广泛影响。在美国,1995年只有十几个网站提供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到了2000年,这类网站已增长到250个,网络治疗师已有700多人,并且这一势头还在快速发展。近年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另外高校德育是大学生个体道德意识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形成的道德观念对他们的一生都有着很大的影响。注重道德传承,加强道德实践是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同时也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重要条件。目前国内高校都非常重视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是为了他们自身更好的发展更是为了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网络交往的本质依然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网络生活是虚拟的现实生活,同时也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在网络世界里我们同样需要遵守道德规范。而在网络社会里,由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伦理关系主要是间接的、多元化的和符号化的,超越了传统社会的限制,这就使网络道德与现实社会传统道德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包括网上道德相对主义盛行、网络冲击着传统道德规范、网络无政府主义泛滥、网络漂移症盛行及亲疏相悖等。大学生作为一个承载社会与家庭高期望值的群体,是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环境里更要通过高效道德教育来防治网络心理问题的发生。

二、高校德育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共进的内涵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经济时代,高校德育教育有了新的内涵,即以大学生为主要对象的科技、创新、环境道德教育此外还包括经济伦理、协作教育等。高校通过一系列的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自我修养,对于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他人、正确认识自己,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网络平台提供一系列的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咨询、心理测试及心理诊断等服务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是一种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高校德育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共进是指从空间的角度将大学生德育渗透到网络中,从内容的角度将网络心理困惑引入德育课堂,最终通过德育课堂教育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实现大学生网络环境的自律与他律,帮助大学生解决网络心理问题,实现高校德育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共进,以提升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展德育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共进的研究是适应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客观需要,是解决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现实需要,也是教育创新的必然要求。

三、高校德育及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共进的现实意义

(1)开展高校德育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共进机制研究是适应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客观需要。在大学的校园里无一处不见网络的踪影,网络生活渗透入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使他们的生存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仅仅依靠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来解决他们出现心理健康问题,那么这种教育必将落伍于社会需求,时代发展。高校德育教育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共进机制研究正是适应时代发展客观需要,有利用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更好结合,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高校德育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共进机制研究是解决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现实需要。由于网络环境中还存在着诸多未净化、管理不够规范之处,加上大学生自我防范、监督、控制能力比较差,许多复杂的心理问题随之而来,包括认知失衡、自我角色混淆、网络道德失范、网络成瘾和网络综合症等。高校德育教育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共进机制研究能够预防和矫正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

(3)高校德育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共进机制研究是教育创新的必然要求。传统的教育方式已不能解决网络时代所出现的一系列的问题,网络时代的教育理念体现了以人为本、自主学习的特点,提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发掘学生的潜能,以适应信息时代教育创新与发展的需求,而传统的“教”与“被教”关系己不再明显。开展本课题研究,进行整体性的教育理念转换,是教育创新、提升教育效果的必然要求。

四、德育视域下大学生网络心理干预的路径研究

(1)坚持高校德育观为价值引导,找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正确方向。毛泽东主席曾说过:“载道德之车,寓知识之舍” ,就已经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而作为高校,进行道德教育时要以德育观为价值指导,对学生进行不断强化式的教育,使他们能够正确的认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并协助他们找准方向,推进高校德育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共进发展。

(2)汲取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有益成分,增强德育实效性。高校要不断汲取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成分,根据学生的心理发育特点实施正确的引导方式,从而使学生的辨别能力得到提升,增强对不良的信息的免疫力,主动避开网络垃圾[1]。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促使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增强高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3)立体、多面、交互式的网络道德教育,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水平。根据网络道德的状况、特点和性质以及道德教育的一般过程和规律,充分发挥网络教育与课堂教育、家庭教育及其他社会教育内容的广泛结合,培养大学生网络德育的自律道德人格和“慎独”境界。

(4)净化网络环境,培养良好风气,培养大学生牢固网络规则意识。加强网络管理力度,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使大学生认清现实生活和网络世界的区别,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使大学生养成牢固网络规则意识。

(5)注重学生网络共性和个性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培养大学生网际德性。

网络问题的关键不在网络本身,而在使用网络的新生代大学生。学校在对大学生进行计算机技术教育的同时,也应承担相应的网络德育职责。

(6)正确认识和利用网络,培养大学生网络理性精神。提高大学生网络认知能力,正确认识网络的工具性、娱乐性及释放性,养成良好的网络利用习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网络观、理性的网络人格和网络行为理性价值追求。

(7)深入了解网络语言特点及心理归因,规束大学生网络行为。网络语言产自并运用于网络,它具有创新性和流行性,这一特征更符合于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了解大学生网络语言特点及心理归因,能够进一步规范、依法管理、道德约束与教育引导,进而进一步规束大学生网络行为。

五、学生在德育教育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共进构建中的核心能力要求及培养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证分析,深入探索大学生网络心理素质基本状况;通过理论分析,全面总结大学生应具备的网络心理素质能力,为课题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1)网络信息批判能力。这是所有其他能力的基础,主要包括网络信息分析能力、自我反省能力和网络道德意识等;

(2)网络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加强学生的对自己网络密码安全知识、查阅信息、网络交友、预防攻击、病毒防范等知识的了解与掌控是安全上网的基本要求;

(3)网络媒体使用及创造能力。深入了解大学生运用网络媒体、操作媒体的能力,全面把握大学生对网络媒体内容进行技术处理、增改及革新的能力;

(4)對信息超载而导致焦虑的调试能力。由于网络信息越来越多,当大学生吸收的信息量超过能消化的量时,就会感到无能为力,心理上产生压力,进而形成焦虑;

(5)网络信息辨识、防御和抵御能力。面对信息与网络,正确区分与使用信息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精神心理成长的重要内容;

(6)驾驭现实与虚拟的关系的能力。虚拟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但大学生生活不是建立在虚拟基础上的,虚拟不能代替现实生活。

六、高校教师在德育教育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共进构建中的核心能力要求及培养

(一)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及技能

高校德育及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对专业知识技能要求较高的工作,所以作为高校教师必须具有专业的知识以及专业的授课技能,而在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指导的时候,对教师的网络操作能力以及熟练度的要求更高。因此高校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更要培养自己的网络运用操作能力以便于更好领导学生走进课堂,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二)具备大学生道德教育及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作为教师要想提高德育的教学效果,就应该具备师生平等的观念,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宽容学生,坚持从课堂出发深入学生内部,聆听他们的心声,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主动跟他们建立朋友关系使他们对我们产生信任。另外适量的课外实践活动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仅能够使他们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更有利于在社会生活中锻炼自己学以致用,增长才干。

(三)具备德育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教育能力

德育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共进是将大学德育渗透到网络,将网络心理健康问题引入课堂,高校教师要充分了解两者协同的作用,运用自己所具备的专业知识

在课堂和网络之间灵活的进行切换来比较系统全面地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德育及心理健康教育。

(四)具备德育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评价及教育方案改进能力

高校教师要不断地进行教学评价并将教学评价结果与预定教学目标进行对照,找出两者之间的差距,并不断地调整目标,改进教学方案来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冯益斌.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6,(36):85-86.

基金项目:2016年度皖南医学院校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名称:高校学生困难资助工作双向维度模式构建研究(项目编号:WKS201608)

作者简介:都芳 (1988-),女,安徽桐城人,皖南医学院检验学院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德育高校研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