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行人员聘用制后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的思考

2018-05-14郝书轻

神州·中旬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人事档案管理事业单位

郝书轻

摘要:在中国,事业单位是一个社会服务性组织,自开设以来,广受众多求职者的青睐。到了2009年,随着对事业单位全面推行聘用制度政策的展开,导致更大范围的求职热潮,同时也加速了事业单位人员的流动性,这就对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造成诸多挑战。本文旨在剖析事业单位实行人员聘用制度之后,其人事档案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并力求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人事档案管理

众所周知,事业单位指的是一个社会服务性组织,介于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涉及教育科研、文化卫生、新闻传媒等诸多行业,可以说是中国人才的主要集中地之一,所设职位将近130多万个,职工近3000万人。而在2009年,开始全面推行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所谓的事业单位聘用制具体是指通过签订聘用合同,确定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的聘用关系,同时明确双方责任、权利和义务,变行政任用关系为平等协商的聘用关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于应聘者的地域、专业以及教育程度等的限制,并且给予受聘者更多的自由。这对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造成了诸多挑战[1]。

一、传统人事档案的工作模式

实际上,人事档案是中国人事管理制度的一大特色,需要收集、核实、记录个人的身份、学历、资历等方面,来评判个人工资待遇的高低、社会劳动保障的范围,具有法律效用。

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大多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工作模式:首先,都采用封闭式管理,当事人无法接触自己的档案,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自我篡改的可能性,保证了档案的最大可信度。其次,工作所需周期较长。主要是因为,所涉部门较多,尤其是需要与劳动部门相互协作。这就直接导致无法给当事人及相关单位提供及时且较为详细的参考。此外,在信息采集方面,较普遍的省略具体的实地核实程序,储存检索模式大多无法实现及时升级更新。在建档、转档中,无论对当事人还是对工作人员而言,都具有极大的挑战性[2]。

二、事业单位实行人员聘用制给人事档案管理带来的挑战

第一,人员所设地域范围扩大,需要核实背景信息冗杂,拉低可信度。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度之后,对聘用人员的一些条件采取放宽政策,使得可参聘人员范围扩大,放松了地域限制。这就导致了事业单位人员应聘跨地域性的极大提升。这就加大了人事档案管理在信息核实工作上的难度,使得实地考察更加无法实现,只能通过一些程序化却并不一定真实的方式去进行核实工作,这也就不可避免的拉低了可信度。

第二,人员教育背景不同,文化程度悬殊大,交流管理上存在代沟。为了广招人才,在实行聘用制的同时,整体上放宽了对于专业和教育背景的要求,这就为很多具有工作实践经验的、但没有较完善的教育背景的人提供了入职可能。这个群体,在实际工作能力上,应该是佼佼者,但由于缺少规范的文化教育,在档案资料填写过程中会存在书写格式不规范、个人对档案及时归档意识薄弱等问题,这就会造成不必要的工作重复、档案积压和滞留。

第三,人员流动加速,加重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采用聘用制,打破了以往的“上级与下级”的工作关系,建立平级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给予聘用人员更多的自由,使得这种工作关系不再是固化的、稳定的。一旦被雇佣人员觉得工作环境不好,或者单位不认可被雇佣者的工作能力,这种工作关系就会發生变化。这就最终导致了,人员流动的加速化。不可避免的增加了档案管理工作,难以保证档案管理的质量。

三、实行人员聘用制后,对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第一,适当转变人事档案工作意识,强化事业单位对人事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很多人都认为,人事档案工作,就是录档、存档,然后妥善保存就可以了。实际上,这是种极其偏狭的人事档案工作意识。“录档、存档”,实际上只是最基础的工作程序,更重要的是之后的复核工作,主要包括定期核实在不在档、信息是否真实、是否需要转档,只有这后面的工作做到位了,才能解决,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后,人员流动周期缩短、流动频率加大给人事建档管理工作带来的挑战。同时,事业单位,也有必要加强对人事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虽然,人事档案管理属于后勤性质的工作,但他绝对是检测应聘人员的第一关和最后一关,既能在第一时间排除不合格的应聘者,降低招聘的无效工作量;同时,也能提供最终录用者较全面的能力素养,备案双方的共识,避免不必要的人事纠纷。

第二,加强对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工作能力的考核,为了提升他们的能力和素养,我们具体要做到这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结合定期与不定期的模式,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工作能力和人事素养两方面的考核,对不合格的出示警告,对优秀的给予增资、晋级的奖励;其次,定期进行培养教育。主要是结合最新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共同探讨最适合实际情况的人事档案管理方式,并及时进行模拟测评,得出结论。最后,增进人情关怀。可以通过读书会、团建等模式,丰富更新员工的知识,增进彼此之间的凝聚力[3]。

第三,扩大资金投入,全面实行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的同时,及时更新管理系统。传统的档案管理实行的是手写模式纸质本,有且只有一份,且实行保密制度,调阅极其不便。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提升,“电子档案”越来越受各级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追捧。这在加速信息查询的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信息的更新,同时也能很好的解决人员跨区域调档周期过长的问题。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的全面推行,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出现了诸如信息冗杂可信度低、无效工作量加大、信息更新不及时等挑战。这既源于传统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的桎梏,也有事业单位聘用制度转变造成的影响。结合已往经验和现代管理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从人事档案工作意识和模式的转变、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能力和素质的提升以及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的及时更新这三个方面,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参考文献:

[1]马英杰.实行人员聘用制后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的几点思考[J].才智,2016(21):260-260.

[2]冯艳.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现状与对策[J].档案管理,2015(2):87-88.

[3]张勇.基于聘用制下的人事档案管理分析[J].决策与信息:中旬刊,2016(8):257.

猜你喜欢

人事档案管理事业单位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几点思考
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谈人事档案管理工作
关于加强事业单位人事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思考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