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丑为美”

2018-05-14李佳潞

神州·中旬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审美观造型艺术

李佳潞

摘要:在造型艺术中,我们不乏能见到许多直观而言“丑”的形象。但我们却能不受它直观形象上“丑”的影响,从中得到美的审美体验。它是对传统审美观的一个挑战,透视出现代艺术中一种独特的审美观。本文通过分析艺术作品造型艺术中“审丑”的现象,试探寻该现象中存在的审美价值意义。

关键词:审美观;造型艺术;丑;以丑为美

“审丑”艺术为人所接受和认知,并开始广为传播,大约是从著名的“颓廢诗人”波德莱尔于1857年出版的著名诗篇《恶之花》开始的。该诗作中,充斥了大量黑暗的、令人闻之欲呕的、极尽丑恶之能事之物。波德莱尔却以盛赞的口吻一一写出,他对恶既痛恨又赞美,既恐惧又向往。他的笔下开出病态之花,邪恶之花。他活着的时候被人称为疯子,死了之后却被人称赞为天才。人们学会了去欣赏他作品中的丑恶,并从中发现了真正美丽的东西。之后,“审丑”开始逐渐被大众接受和认可,人们承认在丑恶的外表下,我们也可以获得非同凡响的审美体验。本文着重分析在艺术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造型艺术家们作品中的“审丑”现象。

一、“以丑为美”和“以真为美”

在艺术史的发展过程中,大多数以造型为主的艺术家大都有一个同样的情结——即完美情结。艺术家们在创作时往往加入更多的主观处理,是的作品更加的理想化与完美化。古希腊时期的雕塑统一的保持着温婉神秘的微笑;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达到史上最高的成就,艺术家手下的人像雕塑作品从结构到造型无不透露着绝对的理想化。米开朗琪罗的大卫像更是代表了雕塑艺术的巅峰。在绘画作品中,拉斐尔笔下的圣母子圣洁而高雅,达芬奇画中的蒙娜丽莎神秘而高贵,无不直观的给人们带来极致的审美体验。

但却有另外一批艺术家们,他们的作品所追求的并不是这种完美主义。从画家的角度而言,我们可以看到绘画的形象从高大英俊优美典雅的完美形象向有特点、有性格、有缺陷的角色转变。他们开始思考“丑恶的真实”并将它一一表现到作品中。画家卡拉瓦乔受命为罗马一座教堂的祭坛画一幅圣马太的画像时,他放弃了之前人们所坚持的完美主义思想,苦苦思索研究在圣经故事中,圣马太该有的“真实”的样貌。于是他笔下的圣马太便成了一个秃顶、赤脚、略显局促与笨拙的形象。虽然这幅作品在当时被指责为对圣徒怀有不敬之心而未被采用,但我们仍能看出这幅画中蕴藏的真挚的情感与深深打动我们的真实之美。现实主义绘画大师伦勃朗更是从来不惧去表现人的丑恶与残缺。他的画诚实的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现状,他画出肥胖油腻的商贩、浑身肮脏破败的乞儿,画所有隐藏在光鲜外表之下的黑暗的社会现实。从他的画中我们几乎可以完整的提取出一个鹿特丹贫民聚居地的形象。在他的这些形象丑陋的作品中,我们却能深深的感受到画家对他笔下形象所寄予的深刻的人道主义情怀。伦勃朗从不回避社会的黑暗,人们在他的作品中,透过那些“丑陋”的形象看到了更为关键更为熠熠生辉的东西。

所谓“以丑为美”,很多时候其实也是“以真为美”。真实的、现实的东西往往并不完美。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社会黑暗民生艰难的事情时有发生。人们渴望看到未经粉饰的、并非艺术家理想化后的完美模样;渴望看到真实、哪怕是丑陋的真相。艺术家们忠实于自己的内心,忠实于现实的模样去描绘真实时,他们的心声会传到到欣赏者们的眼中,观众们会在观赏艺术品的同时感知到、体会到。他们所欣赏的并不是作品直观上的“丑陋”,而是经由这丑陋折射出的真实。唯有如此,才会引起我们的审美共鸣。

二、“化丑为美”极致的丑恶之美

随着思想的日益解放,社会接受度的逐渐提高,造型艺术家们在选择创作的题材时,也会有一些极端的选项,创作出“化丑为美”的作品。其中最典型的作品,有伟大的雕塑家罗丹的雕塑作品《老妓》。老妓有着枯木一般干瘪腐朽的身躯,她微微俯首,仿佛在审视自己松弛干枯的肌肤。那里也曾经肤若凝脂,她也曾经青春年少。作为一名娼妓,她的一生也许万紫千红踏遍,而在年华逝去的如今,却也只能如一截朽木独坐守望断壁残垣。每一个见到老妓的人,都会为她那凄怆哀伤的气质所震动,老妓的形象自然是丑陋的,却并不影响人们被她所打动,为她而倾倒。

《老妓》为我们展示了哪怕描绘的是极致的丑,也可以“化丑为美”,带给人们极致的美的体验与享受。人们认为的美并不是这个形象本身给人的观感,而是这个形象所能带给人们心灵上的荡涤与洗礼。在艺术作品中,有灵魂的作品才是美的,有生命的“丑恶”比矫揉粉饰后的“完美”要有感染力得多。艺术中的丑会具有特殊的审美快感,具有痛感的快乐正是“化丑为美”的一种艺术感受。

三、“审丑”美学观念的形成

历史发展的过程,是人们不断解放和发展思想的过程。在艺术发展史上,“审丑”现象逐渐被人所接受,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学观,具有深刻的审美价值意义。亚里士多德最先提出艺术可以化自然丑为艺术美的思想,布洛瓦也提出任何丑恶的事物经过艺术模拟出来都能使人去欣赏,鲍姆加空认为丑的事物在艺术中可以用美的方式去认知和反映。美与丑毕竟不同于善与恶,它们相对而不对立。自然中越丑的东西,在艺术中也许会显得越美。不管是美丑对照也好,以丑为美也好,它们的本质其实都是对人间美好事物的向往,共同发端于艺术家们对真善美的理想诉求。艺术家为作品赋予灵魂,我们在欣赏的过程中,便能天然地获得审美价值与审美体验。但我们也不能一味的提倡“审丑”,虚妄地夸大丑、为丑而丑,便是对艺术中丑的侮辱。尤其那些为追求达到刺激观众眼球目的的,极端无意义的表现式作品,其艺术价值便会流于低俗。美与丑是一对相对的概念,我们需辩证的看待。

结语

当今社会中,“以丑为美”的审美观已经成为美学范畴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是艺术发展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的阶段。通过分析造型艺术中的各种审丑现象,我们会发现它的出现形成丰富了人们的审美体验,扩展了人们的审美视野。在审美艺术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具有特殊的美学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研究。

参考文献:

[1]曹意强.艺术与历史[M].浙江: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

[2]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

[3]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审美观造型艺术
论唐代琴论中的主“静”审美观——以《昭文不鼓琴赋》《无弦琴赋》《琴诀》为例
“莲花壶”的造型艺术和文化蕴含
论紫砂壶“寻觅”的造型艺术和意境之美
论紫砂壶“寿桃半提”的造型艺术
额日德木特古斯以《春》为题诗的审美观
谌宏微的造型艺术
浅论美术基础课程在广告学专业构成中的必要性
水利工程要重视造型艺术和包装设计
大同地区石狮子造型艺术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