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潮涌动:屠格涅夫笔下的纯真与诱惑

2018-05-14林如优

神州·中旬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屠格涅夫春潮现实主义

林如优

摘要:伊万.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是十九世纪俄罗斯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诗意盎然,塑造的人物清晰真实。他歌唱少女的美丽和纯真,又总是把爱情描绘得现实且残酷。在《春潮》這部大型中篇小说中,屠格涅夫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一段颇具戏剧性的爱情故事,情节中由喜入悲的转折使故事前后两部分的基调大相径庭。故事中两位女主人公的迥异性格也是小说中的重要看点。

关键词:屠格涅夫;春潮;现实主义;爱情

引言:

屠格涅夫的作品给俄罗斯文学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在半个世纪左右的创作生涯中,创造出了丰硕的成果。它们构成了十九世纪40-70年代俄国由农奴制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一部独特的艺术编年史。本文通过对屠格涅夫大型中篇《春潮》中两位女主人公杰玛和玛丽娅的性格与人物设置的研究和爱情中的种种诱惑与不确定性的分析,深入揭示屠格涅夫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哲学思想,探究他在《春潮》这部作品中投入的思想的渊源。

屠格涅夫(Иван Сергеевич Тургенев,1818-1883)是享有世界声誉的俄国杰出作家,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三巨头”之一。他的作品大多以俄罗斯山川风物为背景,通过游猎间的见闻,广泛描绘了农奴和地主的生活。屠格涅夫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既擅长抒情,又擅长心理描写,更擅长生动刻画女性形象。语言优美、生动、凝练而富有音乐感,对俄罗斯文学语言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屠格涅夫在斯巴斯科耶度过自己的童年,自幼目睹农奴的悲惨生活,对农奴制充满厌恶,这一点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春潮》这部爱情小说中,也借老仆人潘塔列昂这一角色,侧面表达了他对买卖农奴的痛恨。

《春潮》(《Вешние воды》)是屠格涅夫晚年的一部爱情小说,写于1871年,这部作品与其他作品不同的是从情节来看并没有表现重大的社会政治问题。虽然篇幅与其它长篇相差不多,但是作者却愿意称其为中篇小说。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小说是屠格涅夫最早的进入中国的作品,中国读者从《春潮》开始了解屠格涅夫,了解这位现实主义的大师。这篇小说可以说是一部半自传体的作品,故事的开头是作者本人的真实经历。1840年屠格涅夫在游历了意大利和瑞士后返回柏林途中,来到一个德国的小城市法兰克福,在那里他进入一家糖果店想喝杯柠檬汁,却偶然间救下了突然昏迷的小男孩,并邂逅了他美丽的姐姐。那位意大利女郎清纯的样貌和动人的气质深深打动了他,但由于事发突然,他还没来得及认识她就抱憾匆匆离去。这件小事成了屠格涅夫三十年后创作《春潮》的基础。虽然由于这部小说没有涉及重大政治问题而没有被广泛地关注,但凭借它的艺术性以及动人的情节、鲜活的人物形象都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作品。

一、纯真的茉莉与诱惑的罂粟

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德国城市法兰克福,年轻的俄国贵族萨宁在一次旅途中意外地救下了一个小男孩爱弥儿,并爱上了小男孩的姐姐杰玛—一个美丽的意大利女郎,但是杰玛已经有了未婚夫。后来偶然在一次郊游中,几名军官对杰玛做出了不尊重的举动,而杰玛的未婚夫克留贝尔先生却无所作为,此时萨宁表现得十分英勇,为了杰玛和一名军官展开决斗。决斗之后杰玛对萨宁暗生情愫,决定和自己的未婚夫解除婚约,与萨宁互表爱意。萨宁当即决定变卖自己在俄国的房产庄园后迎娶杰玛。在他为变卖房产的事情发愁的时候遇见了老同学波索洛夫,波索洛夫说他的妻子玛丽娅·尼古拉耶夫娜可能有意愿购买,于是萨宁随即和波索洛夫前去会见他的妻子,商议变卖事宜。可是他没有想到的是玛丽娅是一个蛇妖一般的荡妇,玛丽娅使出浑身解数勾引萨宁,几次会面之后萨宁便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没有回到杰玛身边。并且萨宁最后被玛丽娅所抛弃,而最终杰玛嫁给了一个富有的美国商人,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如果杰玛是一朵洁白的茉莉,那么,玛丽娅就是一株魅惑的罂粟。小说一共四十四节,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部分,虽然前一部分的杰玛和后一部分的玛利娅在情节上并没有直接的接触,但通过男主人公萨宁的心理变化,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

二、两位女主人公性格对比分析

小说塑造了两个非常典型的并且截然相反的女性人物形象。杰玛是一个纯真、开朗、不经世事的少女的形象。通过屠格涅夫细腻的笔触我们可以体会到杰玛的那种真诚和善良。比如文章的第七章节详细描写了杰玛表演了一些短小的喜剧时丰富的神态和动作。原文中写道:“当需要扮演糊涂的老太婆或愚蠢的市长的时候,她既不顾惜自己甜蜜的嗓音,也不珍爱自己美丽的容颜,扮出最可笑的鬼脸,挤眼睛,皱鼻子,装大舌头,尖声怪叫……”她用她丰富、夸张的表演技巧,活灵活现地展现了每一个人物的性格和特点。一个有着孩童般的活泼与纯粹的姑娘形象跃然纸上。文章第二十四章节描写的是杰玛和萨宁在杰玛家的后院里谈话的情景。这一章节同样对杰玛的神态和动作做了非常细致的描写。当杰玛看见萨宁走进,以及刚开口和萨宁说话的时候,她的表现是害羞的:“她从弯下来的帽檐下边瞥了萨宁一眼,又把头低到篮子上”,“杰玛的头低得更低了,右手捏着两颗樱桃停在篮子和盘子之间的空中”。当萨宁谈起克留贝尔先生的时候,她变得紧张又激动。“杰玛的手指在她的膝盖上颤抖着……她摆弄衣服褶皱不过是为了掩饰这种颤抖。”当杰玛发觉萨宁是希望自己和克留贝尔先生解除婚约的时候,她又忽然变得高兴、兴奋。她的情绪像过山车一样忽上忽下,并且都情不自禁地表现出来。

如果我们细心观察,不难发现屠格涅夫对玛利娅的描写篇幅远远多于对杰玛的描写,这主要是因为在与玛利娅的相处中,我们的男主人公萨宁的心理和思想都发生了一些变化,而且对于萨宁对玛利娅态度转变的描写也反面衬托出玛利娅这个女人的狡诈和危险。玛利娅是个比杰玛复杂的多的人物。第三十四章中,玛丽娅的第一次出场就暴露了她的心机。她身穿白绸镶黑花边的连衣裙,手和脖子上全是钻石,打扮显得富贵和高调,但为了显示自己美丽的秀发,她故意将头发散落下来。玛丽娅在饭桌上交谈的时候,显得极其善于言谈、泼辣、毫无忌讳,在进行商业交谈的时候是那么的能干和精明。但是,她与萨宁相处时又是亲昵的、顺从的。在他们一起观赏戏剧的过程中,玛丽娅频频用耳语和萨宁交谈;第三十六章节中他们在街上散步时,表面上是她在依附、顺从萨宁,任由萨宁轻而易举地摆布,但实际上,一切的发展都是玛丽娅策划好的,都是玛丽娅的一场情感游戏。“玛丽娅的胳膊慢慢地轻柔地放到他的胳膊上,在他的胳膊上滑了一下,便好像粘上去了”,她用轻浮的举动勾引着意志脆弱的萨宁,但同时又坚决地否认了自己的调情行为。从这些反差中,我们可以窥见她的虚假与复杂。

在《春潮》中,杰玛的这种美好的形象完全可以进入“屠格涅夫家里的姑娘”之列。杰玛期待和寻求真挚的爱情;她有责任心又很勇敢,当发现自己感情上的误区时能斩钉截铁地做出新的选择;她宽容又大度,当萨宁背叛并离开了她,她还是在之后给萨宁的信中说她感激萨宁,说萨宁给她带来了幸福,因为至少阻止了她嫁给自私的克留贝尔。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评论说:“如果我们同情杰玛的话,那就应当为‘这令人愤慨的一幕——萨宁对她的背叛而感到高兴。自然,倘若萨宁最后和杰玛结合了,那对萨宁来说,当然是一种莫大的幸福;而对杰玛而言,就未必是一件好事,因为她和这位先生在一起是难得过上好日子的。”而贵妇人玛丽娅的人物设定意义很多:第一,她是当时俄国贵族阶级的代表,小说通过对玛丽娅的生活环境的描写,可以窥探到当时贵族整体的生活和精神状态。第二,这个形象或多或少地也传达出屠格涅夫个人生活中的某些情感经历。但其实,玛丽娅这个形象更多的传达出的主旨是说爱情是不可抗拒的,人在它面前无能为力,就像一种自然的力量。在这种角度上看,玛丽娅的形象,就像屠格涅夫另一部爱情小说《初恋》中的齐娜伊达,她是美和爱的化身。但是她们之间还是有区别的:齐娜伊达是一位少女,她的魅力是一种真实的自然的魅力,至少齐娜伊达还是清纯可人的。而玛丽娅的魅力则是一种肉体和欲望的魅力,甚至有一种邪恶的力量在其中。屠格涅夫对玛丽娅描写到,“每一个遇见她的人都会踟蹰不前,不是因为面对着一个‘美神,倒是因为面对着那强劲的,像是俄罗斯的又非俄罗斯的,是茨冈的又非茨冈型的风华正茂的女性肉体的魅力。

三、屠格涅夫的哲学思想、爱情观和现实主义精神

屠格涅夫的文学作品中充满了哲理性的思考,他總能把哲学与文学巧妙地结合,创造出的与众不同的文学作品。在《春潮》中,可以看出,杰玛与玛利娅是两个对立的辩证存在的角色,通过这两个角色的设置屠格涅夫表达了自己的唯物主义辩证主张。我们不难发现,类似于《春潮》中的唯物主义思想在他的其他文学作品中也有体现。但事实上,他曾经并不信仰唯物主义,早期的屠格涅夫是一个忠实的唯心主义者。当时,德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和唯心主义哲学疯狂地席卷了俄国社会,屠格涅夫也带着痴迷前往德国,研读各种唯心主义著作。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唯心主义哲学填充了他的生活。但是,当他返回俄国,发现自己的毕生所学竟然对改变俄国社会混乱的现状起不到任何实质上的作用,渐渐地开始怀疑唯心主义的正确性,后来在好友别林斯基的帮助下,转变成为一个唯物主义者。

屠格涅夫所有的爱情小说最后都是以悲剧收尾,他赋予笔下人物的爱情都是凄美的,没有结果的。屠格涅夫曾经说过:“我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最感兴趣的是人面貌的真实,准确而有力地表现生活的真实才是作者的最高幸福,即使与他的真实喜好不符。”《春潮》这部作品就在爱情观上集中体现了他的现实主义精神。屠格涅夫不相信爱情,或者说他觉得爱情无比短暂。从萨宁在短短几天中爱上杰玛又抛弃杰玛的这种巨大落差中,屠格涅夫想展现给我们的的是爱情的不稳定性。小说的第一部分中,萨宁与杰玛的爱情是纯真的、美好的,但它也是脆弱的、不堪一击的。后来在玛丽娅的步步进攻下,萨宁没有抵挡住玛利娅猛烈的诱惑攻势,终结了他和杰玛昙花一现般的爱情。在他看来,童话里的爱情不存在,现实是残酷的需要我们坦然去接受,去面对。屠格涅夫通过创造他们之间悲剧性的爱情故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俄国人爱情的最本真面貌,体现了他追求真实的现实主义精神。

纵观屠格涅夫的生活和创作经历,他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深刻转变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现实主义精神奠定了基础。《春潮》通过三个人之间的情感纠葛,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幅屠格涅夫眼中最真实的爱情写照。

参考文献:

[1]屠格涅夫.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说选[M].桂林:漓江出版社出版社,2012.

[2]曹靖华.俄苏文学史(第一卷)[M].郑 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

[3]朱宪生.爱如潮水—论屠格涅夫的“大型中篇”《春潮》[J].外国文学研究,2012,(2):80-84

[4]姜磊.屠格涅夫笔下的负面女性形象性格类型研究[J].外语教学,2016,36(1):82-85

[5]王晨.屠格涅夫文学创作中哲学思想探源[J].学术交流,2014,(1):161-165

猜你喜欢

屠格涅夫春潮现实主义
春潮奔涌东方阔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春潮带雨 寒食月明
沉默与孤独——《春潮》电影解读
新法律现实主义
说空话
草原春潮
诚实的屠格涅夫
新现实主义巨匠
什么是现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