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黄石地区进士数量、分布及其原因分析
2018-05-14杨瑞军
杨瑞军
摘要:有宋一代,位于长江中游的黄石地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兴盛。在宋政府右文政策及科举制度的影响下,作为一个很小的州军,考取进士的人数蔚为可观,从而反映出当时该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及文化教育水平。
关键词:宋代;黄石地区;进士
前 言
两宋时期,科举考试大兴,大量人才集中涌现,这与当时的书院、学校教育互为因果,相互促进。北宋中期,各地州县社学逐渐兴办与推广。此时的黄石地区,以兴国军军学和大冶县学为主,开始兴办官学教育,而且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地方官员、乡贤士人也很重视当地教育。文教郁郁,社会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本文拟就以《兴国州志》、《大冶县志》、《阳新县志》为主要资料,通过整理分析,梳理出宋代黄石地区进士数量、分布、及其原因,为专家学者提供参考。
一、宋代黄石地区进士数量
宋代黄石地区(今大冶市和阳新县)隶属兴国军。太平兴国二年(977),以永兴县置永兴军,太平兴国三年(978),改永兴军名兴国军,隶江南西道,领永兴县、通山县(今咸宁)、大冶县3县。崇宁元年(1103),属江西路。
据《兴国州志》卷十四《选举志·进士》云:“所谓进士也,州人士之于斯选者,隋唐无闻焉,至宋则有七十二人,抑何盛也!”可知兴国州宋代进士登科者72人,这在两宋时期,对于一个地方州军而言,进士及第人数可谓惊人。粗略统计宋代黄石地区进士人数,如下[1]:
北宋:雍熙二年(985)吴鹗、天圣二年(1024)吴几复,吴嗣复、宝元元年(1038)吴中复、庆历二年(1042)阚洙,阚洞,张轲、庆历六年(1046)郭衮、皇祐元年(1049)吴审礼、嘉祐二年(1057)周傅,郭良肱,吴子上、治平二年(1065)吴立礼、治平四年(1067)郭良翰,吴秉礼,陈损之、元丰五年(1082)曹滋、元丰八年(1085)李翔、绍圣元年(1094)李朴、元符三年(1100)吴公衮,吴埙、崇宁二年(1103)盛子充、大观三年(1109)曹展、政和二年(1112)刘轸、政和四年(1114)吴哲、天圣二年(1027)李 平、政和五年(1115)李沔、宣和三年(1121)张邦。
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刘仪、绍兴十八年(1148)吴彦夔、绍兴二十七年(1157)周朋来,赵汝弼、绍兴三十年(1160)王质,周震来、乾道五年(1169)沈繼祖、乾道八年(1172)沈荣祖、淳熙二年(1175)赵崇古、淳熙五年(1178)周泰来、淳熙十四年(1187)周之纲,李汉仁、绍熙元年(1190)桂如篪,焦抑、庆元二年(1196)桂如渊,刘余庆、嘉定元年(1208)萧惟玉、嘉定七年(1214)赵必择、嘉定十年(1217)周文虎,桂如琥,桂如震、嘉定十三年(1220)赵淳夫,万必正、宝庆二年(1226)桂琳、开庆元年(1259)冯 泌、宝祐四年(1256)张士毅、嘉熙二年(1238)冯倜,桂谟、淳祐元年(1241)万祯、淳祐四年(1244)冯亿,王宗旦,冯偲,冯仪,吴由己、淳祐七年(1247)姜育,赵良干、宝祐元年(1253)洪庆龙,赵良杰、宝祐四年(1256)桂谠,赵汝定、开庆元年(1259)赵时渥,赵良才、景定三年(1262)萧成之、咸淳元年(1265)赵时领,赵时临,赵若锭、咸淳十年(1274)成镗、端平二年(1235)冯伟,冯沅,桂评。
据上述可知,两宋时期黄石地区进士,时间跨度从北宋雍熙二年(985)到南宋咸淳十年(1274)。在这二百多年里,进士及第人数共计78人。其中进士人数,呈现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的状况。如:淳祐四年(1244)5人,庆历二年(1042)、治平四年(1067)、嘉定十年(1217)、端平二年(1235)各3人,甚至有的年份没有的现象。
二、宋代黄石地区进士分布
进士分布,表明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的人材存在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状况。
两宋时期黄石地区进士,从时间分布来看。据前述具体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分布表。
从表1可知,北宋黄石地区的进士及第者28人。宋初,经济恢复,百废待兴。一切文化教育事业都在初创时期。太祖、太宗、真宗朝,黄石地区中进士的人数几乎没有,只有太宗朝1人。到仁宗朝,社会上各项事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尤其是各地官学、书院的建立,为各地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北宋黄石地区的进士及第者达到最高人数,12人中举,以后进士人数逐年递减。在宋徽宗时期有一个小高峰,中进士人数为6人。钦宗朝时,国家内忧外患,黄石地区的进士及第者无一人。
从表2可知,南宋黄石地区的进士及第者50人。南宋初年6人,宋理宗时期,政治清明,文教发展,及第者22人,达到南宋黄石地区进士人数最高峰。之后,逐年减少,甚至没有。南宋后期政治腐败,江河日下,面临蒙古的入侵,连年的战争,社会上各项事业趋于崩溃。南宋最后三帝,黄石地区的进士及第者人数为零,就不足为奇了。
相比之下,南宋黄石地区进士人数所占比例远远高于北宋黄石地区进士人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南方经济发展,尤其是江南地区成为中国经济的中心,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黄石地区,经济在此时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两宋时期黄石地区的进士,从地域分布来看,以永兴县最为突出76人,大冶县2人、通山县无一人。然而,再中进士人数中,以“吴”姓为代表。吴中复家族是兴国第一望族,其兄弟吴几复、吴嗣复也进士登第;子辈中,吴中复之子吴则礼和吴秉礼、吴嗣复之子吴审礼,也先后进士登第。据南宋《舆地记胜》记载,“吴中复登景祐进士第,其兄第几复、嗣复皆联名登科,故号其乡,曰崇儒里,曰双迁”。[2]
除了吴中复所代表的地方望族外,兴国县进士登第还存在父子相承的现象。吴彦虁于绍兴十八年(1148)登第;其子吴由己于淳祐四年(1244)登第,其子吴必大为理学名士。宋代兴国军进士“赵”姓中,赵必择于嘉定七年(1214)进士登第,其子赵良干、赵良杰、赵良才三人先后进士登第;赵时渥于开庆元年(1256)进士登第,其弟赵时临于咸淳元年(1265)登第。其他类似的情况也存在于“桂、冯、周”三姓中。
三、宋代黄石地区进士原因
宋代黄石地区面积虽小,但进士及第的人数不可小觑。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也与当地经济发展和教育规模密切联系。
1、国家制度影响。北宋吸取五代武人专政教训,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科举考试中,进士科最受重视。宋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解试,省试。开宝六年(973)宋太祖为了选拔才干之人,实行殿试。自此,北宋科举制度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北宋进士分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据统计,北宋自太祖至徽宗八朝166年间,共开科69次,取进士、诸科34163人,每举平均取士达495人,每年约为205人。
太平兴国二年(977),宋太宗首开进士及第授官之先河,为读书人开了更加广阔的政治仕途。使得官位与俸禄相随。如诗僧王梵志诗云“任人作官职,人中第一好。行即食天厨,坐时请月料。得禄四季领,家口寻常饱。”宋真宗更以“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这样的劝学诗,鼓励士人读书做官。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能不使士人趋之若鹜,再加上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大批的学子奔赴科场。
2、当地经济发展。宋立,国家统一,社会稳定,荆湖路处于交通枢纽。当时,湖北大部分地区实行政府的招抚流民、奖励垦荒的农业政策。南宋初年,兴国知军王绹、永兴知县陈升因率先奉诏招诱农民垦田,得到可转一官的褒奖[3]。北宋时期,黄州、兴国军等地由于盛行精耕细作,集约经营,加之土壤肥沃,灌溉便利,人力耕具充足,宜于水旱作物,宋时,湖北也有不少地区实行了早晚稻两作制。南宋王十朋有一年来到兴国军,在永兴县佛图市作诗云:“夜宿佛图市,晓穿山嶂中。……晚稻短长熟,野花深浅红。江西又湖北,马首几时东。”[4]成为湖北重要的粮食产区。
湖北地区是宋代茶叶重要产区之一,其品类有片茶和散茶。片茶如进宝、双胜、宝山、两府,出产于兴国军。据记载,兴国军买茶场收购当地茶叶额为5297360斤[5],为荆南府、鄂州、归州、陕州、荆门军各州之最,可见黄石地区产茶数量之巨,制茶叶的发展。铁和铜的开采集中在湖北东南部,兴国军大冶县磁湖冶务,北宋前期产量为88888斤,元丰元年收59215斤。北宋后期,兴国军大冶县铜场每年收黄铜1400斤,大冶县铁产量降至12232斤。据大冶、鄂城一带的民间传说,宋代岳飞曾在这些地区开矿冶炼铜铁,矿铸造兵器抗金。宋代王十朋来到大冶县铁山,以《宋武帝庙》为题作诗云:“规模仍旧晋乾坤,遗恨于今失所尊。庙食铁山精爽在,铸兵思欲定中原。”[6]。另外,兴国军的纺织业也比较发达。官府每年从兴国军所征调“淮衣”的数量,绢以端计四千一百,计达2万多丈。
3、学校教育规模。有宋一代,文化呈现繁荣景象。政府的教育可分为私塾、官学、书院等。其中以官学和私学为主。官学中所占比例最大是州县学。北宋地方官学有州和县学两级。庆历四年(1044)开始诏诸州、府立学;学者二百人以上,允许设置县学。崇宁元年(1102)要求所有州、县一律置学。各学教官称教授,州学二人,县学一人。教学内容主要是经义和诗赋。
当时,湖北州县学中发展较快的有蒲沂、松滋、兴国。史载,有宋一代,黄石地区有兴国军学与兴国路学。庆历四年(1044),诏州县立学,兴国军学自此始。在今州治西北隅,面放生池。学宫后为宏览堂。大冶县学,在县治西一里,自宋建无所更易,元至正中,知县周镗重修[7]。大冶儒学之建,始于至和三年(1056),县令潘子韶营建县学。元末,县尹周镗重建。并在儒学旁建冶邑先贤万桢祠堂。[8]宋代最发达的就是私学。而书院就是其中代表。书院一般多为民办,也有少量公立、私立公助、公立私助的形式,但在北宋的书院中,私立者还是占多数。北宋时期,书院都是有私人所建,免费供乡人子弟就读。如谢枋得建叠山书院。还有龙图书院、龙川书院、万止斋书堂等。
参考文献:
[1]光绪.兴国州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2]王象之.舆地记胜[M].北京:中华书局,2003.
[3]徐松辑.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1957.
[4][6]王十朋.梅溪集[M].四库全书本.
[5]王明瑞、雷家宏.湖北通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7]嘉靖.湖广图经志书[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
[8]刘远芳.黄石历代文选[M].武汉:武汉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