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与“诗史互证”

2018-05-14陈玉涛

参花(下) 2018年10期
关键词:知人论世

摘要:“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影响深远的命题。“诗史互证”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学阐释方法之一,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将从解释三者各自的含义以及举例说明其间的联系两大方面进行探究。在对诗的真意的挖掘过程中,“诗史互证”可以看作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在阐发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诗史互证

一、以意逆志

“以意逆志”出自《孟子》:“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对“志”的解释向来无大的分歧,大多认为是诗人之志。而“意”的解释则有不同的观点。东汉赵歧《孟子注疏》注曰:“志,诗人志所欲之事。意,学者之心意也……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是为得其实矣。”宋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曰:“言说诗之法,不可以一字而害一句之义,不可以一句而害设辞之志,当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他们认为,“以意逆志”的“意”应是“读者之意”。清代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论缘起》中云:“诗有内有外。显于外者曰文曰辞,蕴于内者曰志曰意……夫我非古人,而以己意说之,其贤于蒙之见也几何矣。”他认为的“意”是“作者之意”。再如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意者,文字之义也。”这里的“意”则是“作品本身之意”。合而观之,结合《孟子》原文理解成“读者之意”更接近“意”的本意。《孟子》中以《云汉》为例,指出读诗要“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要“以意逆志”,去推求作者的本意。

二、知人论世

《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由交友问题阐发出要真正读懂诗、了解作者,就须颂其诗,读其书,知其人,论其世。朱熹注云:“论其世,论其当世行事之迹也。言既观其言,则不可以不知其为人之实,是以又考其行也。”“知人论世”由最初的尚友之道逐渐发展成文学阐释的一种方法,要求我们要充分考量作者所处时代之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而不仅仅以文辞来解读诗文。后来人说诗逐渐将二者结合,即“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

三、诗史互证

所谓诗史互证,即通过以诗证史,以史证诗及诗史互证来阐发诗意。对作者的创作背景进行考证和发掘,最大程度还原作者的创作意图,更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文本意义。“诗史互证”可以看作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在阐发诗意中的具体应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中所蕴含的以史证诗的思想,历经千年发展,至钱谦益《钱注杜诗》问世,这种注释方法正式被人重视,后在学术大师陈寅恪的推动下得到进一步发展。除继承了以史证诗的方法外,更发展了以诗证史,以补史之缺、正史之误,最终完善成“诗史互证”。

下面以顾宸在《辟疆园杜诗注解》中对杜甫《收京三首》的笺释为例,探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渗透于“诗史互证”中,并具体应用于“诗史互证”中来阐释文本。

“杂虏横戈数,功臣甲第高。万方频送喜,无乃圣躬劳。”顾注曰:“横戈数,言回纥、西域诸众,因借兵而逞骄也。”又引《长安志》:“天宝中,京师堂寝,已极宏丽,而第宅未甚逾制。安史二逆之后,大臣宿将,竞崇栋宇,无界限,人谓之木妖。”后又引杨盈川碑文:“单于未灭,甲地何高?”讽刺之意鲜明。顾氏又云:“公意盖谓宫阙已收矣,贼濠已铲矣,赏者应赏,荐者应荐。但虑借兵回紇西域诸众,不无横戈骄逞,邀恩数赏之意。又虑诸将恃功,不无淫奢无度,横行京师之意。故不敢直言而婉辞以慰之。曰今日者,万方已知京师已收,无不为天子道喜者。特恐圣躬应接不暇,因至劳顿耳。即诗大夫速退无使君劳意也。圣躬何以劳?外寇数数邀赏则劳,功臣求恩无已则劳。此虽至喜之日,实劳躬之日也。蔼然忠爱,非公不能为此语。诸解云:‘此圣主之勋劳,人臣不宜贪天功以为己力。谬甚。”顾宸引用史料来说明作者的创作深意,通过对背景的考证最大程度挖掘作者的写作意图,揭示诗歌的深层内涵。

以上举例可以看出,顾氏借助史料古籍,以诗史互证之法注释诗歌,深层意蕴便不难解读出来了。从读者本身出发,以读者的理解去把握作者的志趣情怀,可谓“以意逆志”。再引用历史记载,“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思想、所处的时代背景,尽可能把握作者的主旨意图。历史背景与诗意的结合,显然更容易揭示出安史之乱中杜甫对种种恶习的讥讽,诗歌蕴含的讽刺之意便不言而喻了。正可谓是通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发展,完善出以史证诗的阐释方法,并应用于诗歌阐释中。

史书重客观真实,诗歌重言情。是故将二者合而观之,使诗歌在传情达意的同时兼顾史实,这样就不会给人造成谬论之感。无论是借助史书古籍的记载了解历史背景以深入阐释诗意,还是凭借诗歌的记录来补史之缺、正史之误,从传统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逐渐完善而成的“诗史互证”不失为一个极巧妙的方法。

(作者简介:陈玉涛,女,硕士研究生,河北大学,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责任编辑 张云逸)

猜你喜欢

知人论世
对三处援引的理解与处理
对三处援引的理解与处理
知人论世——知杜甫其人,赏杜甫诗歌
语尽意不尽,意尽情不尽
知人吟咏悟人生
如何让诗歌教学策略更有效
散文教学要做到“知人论世”
阅读教学中“知人论世”的三维思考
破译隐藏散文主题的“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