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林镇团委:从社区治理的配合者到协调者
2018-05-14陈新魁
陈新魁
上海市浦东新区三林镇团委在社区治理领域主要从深化组织建设、常规与特色项目并举、孵化与整合社会公益力量三方面开展工作,其中有相当部分的经验对于上海市乃至全国的基层团组织推动社区治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可推广价值。
深化组织建设
拓展阵地强团建。紧紧依靠和借助基层党建的力量与资源,推进“家门口”党建服务体系中的青年阵地建设,并因地制宜以本地特色为契机,不断拓展特色青年新阵地。三林镇有一个历史悠久的著名文化景点——三林老街中心,平时会聚集各类青年兴趣社团。针对这一特点,镇团委顺势而为,将其打造为上海市5A级青年中心。该中心已接待来自印度、马来西亚、韩国、山东、天津等国内外的不同团队参观,进行文化交流和青年中心建设探讨;同时,聚焦三林青年的兴趣点和实际需求,持续发展三林老街青年中心一条街特色项目,开设三林公益吉他社、摄影社团、古琴社团、松庐相亲等各类节目,并邀请专家进行现场教学;在三林老街的民俗馆安排青年志愿者双休日志愿讲解服务、开展布艺书签DIY项目;在老街的文化长廊开设图书漂流、志愿者团队活动、插画艺术项目;在皮划艇俱乐部开设皮划艇体验活动;在瓷刻馆和绣庄开设文化体验课程;在艺术中心开设陶艺课程等,让青年体验多样化的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碰撞。此外,三林镇团委还积极打造世博家园青年中心和懿德青年中心等新阵地,为居住于三林、就职于三林的青年提供交友、青年维权、家庭教育、公益服务等相关活动,让更多的青年人走进青年中心,感受更多青年活力和魅力。
深化区域化大团建格局。为提高基层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扩大团工作的有效覆盖面,镇团委结合“镇管社区”的工作模式,以六大社区板块为基本单元,与辖区内的部队和两新企业合作,全面开展区域化团建工作。以社区为主轴,实行区域化联合大团建是基层团建比较可行的一大趋势,在无“镇管社区”的基层,则本着就近原则进行区域化团建。
基层团组织由于自身力量相对较弱,其团建模式的突破可依托既有的党建组织架构进行充分借力,并以当地的特色景点或青年聚集地为载体,不断拓展新阵地。
社区少先队自治。三林镇积极成立社区少先队并推动社区少先队自治。在各大队、中队、小队选举队长,充分发挥“队员家长”的作用,以茶道体验、皮划艇体验和布艺书签体验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促进社区少先队的自治能力;同时,完善红领巾理事会制度,依托镇里的各青年中心,设立专门的社区队室,为社区少先队假期报道、组织少先队活动及召开会议提供实体阵地;在此基础上,构建有效的支持机制。由社区少工委牵头,成立以社区团干部为核心的社工辅导队,对其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形成固定的特色课程,更好地为社区少先队提供专业的辅导。邀请老干部、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参与社区少先队工作,结合丰富的人生阅历对少先队员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给队员们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进一步拓展與社会组织合作的空间,特别是少先队户外拓展项目、露营等活动,邀请专业化社会组织进行策划、组织和培训,将项目专业化、常态化、时尚化。建立社区与学校的联动与激励机制。社区少先队紧紧依托辖区内学校少先队的组织构架及各项制度经验,学校分享给社区少先队专业化的教师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活动场地、体育设施、多功能教室等。社区少工委加强与辖区内各中小学联系,经常听取和汇报少先队工作的各项情况以及碰到的问题。针对各社区的不同情况,建立区别于学校教育评价的个性化评价机制,形成校内+校外的综合评价机制。在社区少先队表现突出,获得奖章居多,并担任队长的队员,向学校推优,推荐其加入中国共青团;在社区表现突出的辅导员,与其所在学习或工作的单位沟通,建议作为日常考核的依据。
三林镇关于社区少先队体系的建设表明:基层团组织对于少先队的工作不能简单推给学校,以社区为基本单元,依托既有的实体阵地,充分借助社区团干部+社工+社区优秀老同志+志愿者的力量开展少先队活动,既可以有效丰富青少年的课余生活,还可以与学校实现良性互动,形成社区+学校“双腿走路”的少先队建设体系。此外,还应注意社区少先队的“自我造血”,依靠选出的优秀少先队员,建立常态化的议事规则,实现社区少先队的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
常规与特色项目并举
三林镇团委充分挖掘与社会组织的合作空间,实现“阳光课堂”“爱心暑托班”等常规项目与“七彩小屋”等特色项目并举,走出一条项目化实施、社会化运作、品牌化打造和专业化发展的服务社区治理新路子。
“阳光课堂”通过为上海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及社区青少年提供课外教育,培养、教导其道德规范,丰富其课余生活,使之更好地融入上海这座大都市。该项目自2009年运行至今已有8个年头,共开展15次周末班和7次暑期班,服务时间近2500小时,累计服务近550位社区青少年。另一常规项目“爱心暑托班”不仅仅停留在满足家长对暑托班“托管”这一基本需求上,还特别开设了龙狮文化课、空手道、创意手工、拥抱自然等多种不同种类、不同形式的课程。这两类常规项目均为镇团委牵头,社会公益力量参与运作,最后交由社会团体独立经营。
针对三林镇外来务工人口和子女较多的现状,三林镇团委着力打造“七彩小屋”这一特色品牌。该项目始于2013年,是以儿童快乐成长和健康发展为目标的公益创新项目,通过引进各国志愿者以及社会资源为三林镇的孩子们提供优质公益服务,着力服务三林地区来沪务工青年和子女。累计开展英语兴趣班、合唱团、快乐夏令营兴趣班、义捐义卖、挪威国庆日演出等课程共计118次,直接受益对象为辖区附近3223人,间接受益对象为5个村、居委会的1万流动人口子女及三林镇整个社区流动人口子女。
三林镇的这些常规项目与特色项目主要是由镇团委牵头搭建平台,委托给具有足够社会资源的公益组织,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受委托的公益组织会对服务对象收取一定的费用以维持其持续运营,但费用低于市场价,也在工薪阶层的可承受范围之内。在这一过程中,镇团委和社区团干部会不定期到现场调研活动参与度和开展情况,形成相应的反馈与督导。
从三林镇团委开展社区治理的项目模式中可以看出,基层团组织要有自己的品牌活动,这关系到团组织的生存空间的渐变性和大小。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属于自己团组织的品牌活动,对于一个基层团组织的组织建设是至关重要的。品牌活动必须要有前瞻性、远见性、引导性和服务性,对青少年有积极的引领作用。活动品牌如果创立成功,就要将经验总结,继续推广,发挥优势和优良作风,这对一个组织的组织活力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着力打造体现本地特色的品牌项目不可贪大求全,不同街镇的实际情况有所差异,更不可照搬照抄,聚焦当地青少年的主流实际需求如就业、婚恋交友、社会角色转型调适等,同时兼顾可获取的社会资源,选取一至两个特色项目将其做大、做强、做精、做久。在项目化实施和社会化运作的过程中,由于社会组织公益性和非盈利性等特点,也带来了因经费不足导致运转困难的挑战,这就需要街镇团委根据青年自组织的性质特点和行业差别,分门别类地引导其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立项后给予适当活动经费,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委托其开展相关特色活动,从而引导青年自组织有序参与社区治理创新和青少年公共服务。
孵化整合社会公益力量
围绕三林镇重點河道整治工作,镇团委成立了两支青年突击队:护河青年突击队和治水青年突击队。另外,镇团委还专门成立了由青年志愿者骨干组成的采访小组,定期联系青年突击队成员,深入一线,实地了解突击队的工作状态和感想感悟,从一定程度上宣传他们的功绩,关心他们的成长。这是三林镇团委积极参与社区治理的一个例子,给我们的一大启示是:针对基层团组织人力和财力相对有限的现实制约,可充分“借力”,积极牵头搭平台,深入挖掘各类社会团体、公益组织的力量,实现与它们的深度融合;同时,不断探索引入社会力量的激励机制,如给予一定的免费广告宣传、基层团组织为各类社会组织的需求与资源进行牵线搭桥等。
镇团委着力打造以青年领袖为主的青年公益社团,社团领袖都来自体制外的普通青年,并以青年兴趣爱好来分组,实现因兴趣凝聚在一起,用特长做公益。如三林公益吉他社从成立到现在已有近300多名社员,经常举办大小型音乐分享会,营造温馨的氛围,集结了一批热爱志愿公益、热爱音乐的青年。在此基础上,还形成了相应的配套机制:镇团委班子成员定期联系社团领袖制度和社团领袖直接联系广大青年制度,以此来督促社团的良性运转。通过孵化培育青年社会组织,不断强化团组织的基层服务能力,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但对公益社团的孵化培育要有一定的方向,如以青年的共同兴趣爱好为出发点,辅之以配套的支持机制包括团委班子成员直接联系、经费扶持等。同时,逐步从“输血”转化到“自我供血”,团组织更多的是扮演牵头和前期“喂奶”的角色,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后期当甩手掌柜,要进行动态跟踪与监督。
(作者系上海市浦东新区康桥镇政府副主任科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