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对待小学生告状

2018-05-14兰亚黎

学校教育研究 2018年11期
关键词:社会性动机解决问题

兰亚黎

小学阶段,儿童身心不成熟,分辨能力低,认识能力低。同学之间在相处的时候,总会因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如:玩耍时别人不小心碰到他就会说:“老师,某某打到我了。”或者在课间有的同学违反纪律,会第一个跑来:“老师,某某同学吃东西”“老师,某某同学带玩具”这种事在低年级是很常见的。对此,有的老师苦口婆心,不厌其烦,问清缘由,教他们辨明是非,解其心中不快,有的老师也耐心地解决一次或几次,但“告状”的同学多了会在办公室坐立不安,心烦意乱,便以“好,我一会解决!”搪塞过去,有的甚至会甚至立即板着脸说:“讨厌,你(们)只会告状,怎么不把功夫用在学习上”?这是学生只能委曲地藏起一腔不快,悻悻而去。

作为小学教师,尤其是小學一、二年级的班主任,当学生向你“告状”时,既不能对那些喋喋不休的“告状”置之不理,也不能采取压制措施,限制他们反映问题。我们要正确的对待学生“告状”。

首先从心理学角度这方面来探讨告状学生告状的动机。因为告状也是一种活动。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某种活动动机引起的。一般来说,动机可分为物质性的、认识性的和社会性的三种。由此我们便可以把低年级学生告状大致分为这样几种:

(1)对所告的行为正确与否分辨不清,想找老师求得答案;

(2)试探老师对某一人或事的态度如何,怎样处理;

(3)单纯地只为了反映情况,得以自我满足。

(4)要求老师支持自己的观点,帮助自己批评指责对方。

显然,(1)、(2)是属于认识性的动机(3)是属于社会性的交往动机,(4)是属于社会性与物质性兼而有之的动机。

出于认识性动机的告状问题,是与学生的精神需要相联系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对老师基本信任的同学来告状就大都出于此种动机。它是这些同学在观察、接触事物时喜欢思考的一种表现,这就同他在学习语文或数学时遇到难题便举手向老师发问一样,老师却不可掉以轻心。因为来告状的同学有的是真的根本不知道谁对谁错,要你告诉他,帮助他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遇到这样爱告状的孩子,老师可以反问他“你觉得怎样解决好呢?”或者说“这对你来说是个问题吗?我相信你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为他们创造思考问题的机会,让他意识到自己没有充足的理由说着说那。

对那种只为了反映情况,得以自我满足,出于社会性交往动机的告状问题,我们也不应置之不理,甚至笑笑了事,认为那些告了状就转身走,不关心结果如何的学生傻乎乎的。因为人都有同别人交往的需要,只不过他也许是由于生理或心理的发展尚未达到一定程度,而对所反映问题的目的与动机在其大脑中显得模糊,不太清晰而已。他们是想通过告状这一举动来压制别的同学,以此来解决问题。每当这时,我们可以当一个好的听众,耐心的听他们把话说完。然后什么也不用说,用微笑来表示信任就行。

对那种要求老师支持自己,帮助自己批评指责对方,甚至要求对方做出一定赔偿,出于社会性与物质性兼而有之的告状,老师更要头脑清醒,对具体的问题作出具体的分析,当然还得从学生反映这个问题的目的、需要出发,判明其动机,寻求并选择出解决该问题的最佳方法。帮助他们明辨是非,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还可以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观点,再给予指点。

在日常生活中,低年级孩子之间发生了争执和纠纷,老师不能只顾保护弱者,顾及个别学生,进行包办处理,不管孩子们的“告状”处于什么目的,都应该谨慎的对待。抓住时机教会他们学会思考,鼓励他们独立的去解决问题,并对学生合理的处理方式及时的加以肯定和表扬。让我们都善待孩子的“告状”。

猜你喜欢

社会性动机解决问题
浅谈列方程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实录与反思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动机比能力重要
社会性死亡
the Walking Dead
锻炼动机对高校大学生体育课程参与积极性的影响
孤独会造成实质性伤害
两只想打架的熊
消费者购买动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