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巧创设教学情境,彰显教师教学艺术
2018-05-14易晓霖
易晓霖
德国伟大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正是激励、唤醒、鼓励的一种教学艺术。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也强调教师在课堂上,要为学生创设和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条件和空间。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体验生活,分析生活现象,自主的解决问题。许多教师也充分认识到:良好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创造潜能和引发学生主动进行数学思考的动力源,是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起点。一堂课要有好的开头,如同一出好戏要演好序幕,一部好乐章要奏好序曲一样重要。数学课开头开得好,就能先声夺人,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形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状态,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就如平静的湖面上投石,激起一片思维涟漪,产生急欲一听的动力。
一、激发探索欲望,情境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也将服务于生活。生活正是数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小学数学教学的呈现形式必须从直接呈现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走出来。要紧扣生活,使数学生活化,教师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和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在數学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景中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教师还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利用生活原型启发学生摄取数学知识。
要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创设的情境还要生动有趣。兴趣是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学生对数学是否有兴趣,直接影响到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创设情境激趣,不仅在当前可以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轻松愉快,而且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将产生持续的影响。
二、激发主动质疑,情景问题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的确,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调动学生思维的有效参与,激发其内驱力,达到发展思维和培养能力的目的。小学数学课因创设情境问题而有意义,问题因情境巧妙而有生气。同时,课堂教学情境创设须服务于教学目标。教师应针对三维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及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等认知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使创设的情境既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不断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尤为强烈。面对一个未知领域,孩子充满了强烈的好奇,非常希望去尝试一番。而对自己亲自实践得到的知识,会理解的更加深刻。教师要顺应学生的这种需求,让学生品尝参与的乐趣,强化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学习的效果和质量取决于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高,学习质量也高;主动参与面广,教学效果就好。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学生的强烈需求
三、创设启迪性情景,培养善于思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数学学科自身的系统性、抽象性决定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学好数学的先决条件。因此,在数学课上,应积创设富于启迪性情境,诱发学生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逐渐形成正确的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发挥数学的形象性、趣味性、艺术性,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渲染气氛,诱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习。
教学《公顷与平方千米的认识》时,可以创设一个这样的情景:在播放优美的田园风光音乐的同时,配上美丽的乡村广阔田野和树林的图片,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旋律中,感知自己仿佛置身于田野之中,在欣赏美丽的风景时,不知不觉就会产生疑问,在这广阔的田野之中,又会有什么数学知识呢?适当的教学情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不是要掀起一个又一个“热闹”的场面,而是为了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因此,情境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问题情境,突出数学本质特征,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以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和教学效益的。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设科学合理、生动有趣、富于启迪和思考的课堂情境,让课堂情境生活化,生活情境数学化,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索欲望,激发学生主动置疑,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好的学习方法。能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从整体上进行抽象、概括,并将它转化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使学生在应用知识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使之成为能力。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认识比较缺乏,造成学生对某些实际问题中所包含的数量关系不理解,教师在教学时通过创设合理的课堂情境等手段,使他们获得有关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才能抽象为数学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会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创设合理的课堂情境,让他们多接触生活,提供丰富多彩的了解社会的机会,丰富学生的经验,拓展学生的数学眼界,切身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让所有的学生喜欢数学,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