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支点,读出文章之美
2018-05-14关润浓
关润浓
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地球。同样,我们老师在指导朗读时,只要找准朗读的支点,就能撑起整篇文章。因此,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不应该只充当一个范读的角色,在备课时就应该对朗读环节作好预设;通过对文章内容的整编,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朗读中感悟文章的主旨,读出文章所蕴含的美感。
一、诗化文章内容,读出诗意之美
传统的朗读都是原文照读,学生们面对这种平平无奇的方式很容易会出现审美疲劳,以这样的状态进行朗读,又怎么能更好地读出文章所蕴藏的美呢?提及美,人们大抵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如诗如画”这个词,在文章的朗读中我们不妨把这种“诗情画意”引进来。遇到一些文字优美的散文,我们可以尝试把重点章节的内容编排成一首诗歌,让学生们司空见惯的内容焕发出勃勃生机,从而激活学生对美的追求的冲动。
如在教学《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时,我把文章的第三自然段拆分成一首诗歌:
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
走过任何一条街,
抬头向上看,
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
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每一家都是这样,
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我让学生以读诗的情怀去美美地朗读这一文段,并且一边读一边感受德国街道诗一般的风景美,继而领悟德国人画一般的心灵美。
二、重复重点句子,读出反复之美
从文字上看,同一句式的重复,往往更能唤起人们的注意,并能使章法严谨,浑然一体;从朗读上看,同一句式此起彼伏,遥相呼应,往往更能加深朗读者的印象,并能让朗读者感受到铿锵有力的节奏感。在写人的文章中总会有一些重点的句子特别能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我们可以以此为支点进行突破,用排比的方式对文段进行处理,让这句话不断地重复,通过层次逐渐递增的朗读加深学生对人物的认识。
如在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玛丽居里对科学事业的执著追求,我把“化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终于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作了这样的处理:“就这样,玛丽不停地工作着,第一年,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第二年,玛丽还是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第三年,玛丽依旧是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终于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就这样,学生从不断的重复朗读中深深地体会到了玛丽居里的坚持不懈、甘于寂寞和不畏艰辛,一个永恒的美的形象便在学生的朗读声中油然而生。
三、通过强烈对比,读出比较之美
在写作中,为了突出两种事物中的其中之一,我们往往爱把这两种事物进行对照比较,使其中之一的形象更鲜明,让读者感受更强烈。同样,在设计朗读环节时,我们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我把该文的难点定为:指导学生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在备课时,我找到了突破难点的朗读支点:有是富足,没有了便是损失。根据这个支点,我把文章第三、四自然段的内容作了这样的整编:“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有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有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并指导学生以自豪、沉醉的语气进行朗读,当学生以悲愤的情感读完第五自然段“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后,我便让学生接着读“从此以后,没有了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没有了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没有了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没有了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也没有了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学生每读完一句话,那句话便在大屏幕上消失。从有到无,从完满到缺失,从自豪到伤悲,学生們在朗读情感的落差中读出了圆明园毁灭的悲凄之美,也读出了民族的耻辱。于是,一种想法情不自禁地产生了:假若我们国家强大,圆明园还会被毁灭吗?与此同时,一团团为中华之强大而读书的火苗也悄无声息地燃起了。
四、融入角色朗读,读出角色之美
分角色朗读是把握人物心理,理解人物性格特点的重要途径。但我这里所说的分角色并非普通的对话朗读。在教学过程中,总有一些文章可能会涉及到几种人或物。我们同样可以让学生融入这些角色中去朗读,通过品读,领悟人或物的特点。
如教学《桥》时,我把学生分成五个角色,分别是:“老汉”“小伙子”“雨和洪水”“人们”“桥”,而老师就读旁白。在分角色朗读前,我让各个角色的成员先酝酿好朗读的情感,以便在朗读的过程中能得心应手。当学生全情融入角色进行朗读时,洪水的湍急无情仿佛就在脚下;在洪水猛烈的冲击下古桥变得摇摇欲断;人们的慌乱与老汉的临危不惧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小伙子临死前的觉悟以及老汉的不徇私情在故事的结局中也都尘埃落定。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们仿佛与主人公一同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灾难,在灾难中大家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以及老汉浓浓的大爱之美。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倘若我们在学生“读书百遍”之前为其找准朗读的支点,给予更深入的引导,相信完成“其义自见”肯定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