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创新”中的造词乱象

2018-05-14

新传奇 2018年12期
关键词:文风基层单位乱象

创新不够,材料来凑;总结没“新词”,工作档次低;地区部门各不同,表述提法很相似……调研发现,一些基层单位的工作总结、领导讲话、红头文件等文字材料中,令人啼笑皆非、不知所云之词充斥其中。

三种形态,一种本质

近年来,在中央反“四风”、纠文风的大背景下,不少地方的新闻报道、政府公文、领导讲话等文字材料中的官话套话少了,“接地气”的群众语言多了,文风有所好转。但需要注意的是,仍有一些基层单位的文字材料中,出现多种类型的话语乱象。

——“改头换面”型。一些地方“工作無创新,文字材料整”,多少年来同样的一项工作,每年年初换一个新提法,将文字材料“改头换面”,就当成“创新事项”了。

以党的群众路线为例,某县就有干部联系群众、干部“户户到”、干部“双联”等多个提法。乍一看以为是不同工作,实则“换汤不换药”。

——“滥用新词”型。不管是“新常态”等中央提出的新术语,还是“打call”等网络新流行语,经常被滥用到基层各种文字材料中。

比如,“新常态”原本是经济领域术语,但近年来不乏“‘人机共存将成人类社会新常态”“真抓实干成干部成长新常态”“基层民主新常态”“文化新常态”“旅游新常态”等各种“新常态”,甚至把一些不良现象都归入新常态。

——“胡乱拉扯”型。山东某地干部引用当地俗语,提出“作风建设要‘头拱地嗷嗷叫”,随后当地媒体发表评论文章称“‘头拱地嗷嗷叫与‘撸起袖子加油干有异曲同工之妙”,引发不少干部群众质疑。

专家认为,“头拱地嗷嗷叫”是当地描绘动物行为进而引申为实干精神的一句俗语,如此使用很容易让读者将这种动物与干部形象联系在一起,十分不妥。

只愿当“坐家”,折射“虚作风”

专家认为,一些干部不了解基层实际情况,不调查不研究,脚力不到、脑力不到,写起材料来就只能在家里当“坐家”,对着显示屏冥思苦想,“不问群众问百度”,搞“创造”。

山东某县委政研室副主任表示:“我一年需要撰写的大大小小材料多达上百份,‘5+2‘白+黑都不够用,哪有时间下乡调研?只能是多多‘借鉴别人写过的材料,‘东拼西凑后修改几遍就差不多可以交差了。”

另外,一些基层单位“以开会落实开会、以文件落实文件”的形式主义根深蒂固,也是造成造词乱象的重要原因。

还有,“上级要求创新,下级疲于应付”也助长了这种风气。

山东一名乡镇干部说,多个上级部门考核乡镇工作时,都有专门的“创新事项”加分。

但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基层许多工作又乏善可陈。为了考核加分,只好编造、美化文字材料来“创新”。

要想改文风,先要转作风

专家指出,各地各部门应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工作,鼓励基层干部随机调研、脱稿讲话,并把干部下基层制度化、常态化。通过经常性地联系基层群众,让干部熟悉基层,在倾听群众呼声、全面了解情况的过程中“耳聪目明”,掌握真情况、发现真问题、发表真意见、提出真对策。

另外,还要进一步减少“文山会海”,切实减轻基层文字材料负担。“上级机关要切实改变动不动就伸手向基层要材料的做法,坚决避免文牍主义,减少文山会海,切实把反‘四风落到实处。”山东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忠武说。

王忠武认为,可以通过建立各部门共享的信息数据库,借助科技手段为基层“减负”。并且,可以把不涉密的政府文件、讲话材料、工作总结等文件材料向社会公开,接受监督。

(《半月谈》2018年第3期)

猜你喜欢

文风基层单位乱象
饭圈乱象:历年竞技类综艺节目的赛制分析与思考
整治“饭圈”乱象
基层单位HSE体系运行的主要问题与改进建议
清除无形的牌子才能保证真正减负
不良文风要害在“假”
关于通过改进文风促进作风转变的探究
基层单位国库集中支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刘奇葆:改文风永远在路上
企业基层单位两学一做中领导的作用
乱象(双语加油站●时事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