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美术》教学
2018-05-14佘定儒
佘定儒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把“美育”放在教育的首位。《美术》课在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所设课标里是以审美教育为主线,是学生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技能为核心。
传统美术教学以精讲多练为重点。教学中,老师借课本讲上几分钟,然后学生照课本依样画葫芦,画上半天的事比比皆是。如此,哪些只有用眼睛去思考的知识,学生就难以掌握,画出的画呆板,没有灵性;至于发展视觉感受能力、审美情趣的培养更是谈不上。试想,美术课充斥口头语言的讲述、讲解、谈话、讨论,却抽去了形象的观察,抽去了让学生感受造型艺术的美,抽去了直接从视角中获得知识的机会,那还有“美”可谈吗?所以,美术教师的注意力应保持在直接的视觉观察,在观察中感受作品的魅力。学生自己对美术实践的体验,才是美术教学的主要途径,美术作品的鉴赏很难用语言表达,很难抓住其特点,而用语言讲清楚什么东西、表达了什么意思,要容易得多,很多老师都习惯用这种方法教学。其实不然,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有价值的美术作品作为教具,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从作品所蕴含的意义出发,充分体会作品表现的“美”,同时引导学生用简洁、精炼的语言讲评,这种引导学生在观赏对象中“看”到美术知识的教学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传授美术“双基”,提高运用形象表达感受的能力,提高美术素质,具有一举多能的功能。结合我的教学经验,浅谈几点《美术》的教学方法:
一、愉悦课堂、愉快教学
1.导入课题新鲜多变
可以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猜谜语自然导入新课,这样既开发学生智力又加深学生对所画物体的印象,会有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还可以对观摩事物进行欣赏、评价、让学生充分对作品的构图、造型,产生美的向往,激发强烈的作画欲望,在此基础上导入新课,还可以巧设悬念导入新课,学生兴趣被激发后,学生自然而然对自己感兴趣的事认真去做,投入全部精力做自己想做的事。结果可谓出乎意料之外,这样学生会有:“噢,我也会”的心灵感应。
2.方法浅显易懂,简单明了
美术课在教学时指导学生是学习、示范,帮助学生了解要描述对象的特点,讲述要简洁、示范要做到简单明了,浅显易懂。教师可以边讲解、边做技法动作的示范,一边让学生在自备画纸上学着画.这样学生自练就不难了。
3.评价“宽”一点,激励多一点
分数是无声的语言表达、给学生一个较高的分数或写一、二句简单的激励评语,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培養学生对绘画的兴趣,激发绘画欲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爱好打下基础。
二、用“鼓励”贯穿教学过程
1.鼓励审美个性,培养审美意识
教学中不能对某一事物、作品规定统一的评价标准,而是让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来感受“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视觉看艺术作品,加以想象,让学生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想象力自然会得到自由的发挥。学生会思考:画的是什么?怎么画?色彩、用笔有什么特色?哪个地方给我感触最深?然后,鼓励每个同学都说出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对审美多元性、复杂性和深远性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2.鼓励艺术表现,激发艺术创造
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艺术才华的空间,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在教学中,不随意扼杀学生作品里所体现的与众不同的东西,因为美术具有复杂、多变的表现形式和方法,同一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它不同于某道数学题,只能单一结果。发散学生创作思维,创作百花齐放,张扬个性与活力。不管学生的作品立意夸张还是平淡,平淡还是广博,都有其内在的含义,是学生创作的结果。我们在评价时要多讲优点,多肯定学生成绩。以激励学生创造美、表现美的欲望,这样,同学们自然会变得更自信、更热爱、更积极地用自己的绘画语言与外界交流,这样才会给学生的艺术表现提供一个有利的平台,让学生的艺术个性表现出来。
3.鼓励自我体检,激发参与意识
美工课时,不要求学生依样画葫芦,用什么形式、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做?不统一要求,而是让学生自己对材料进行感受、探索,要求学生以不同的方法进行试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理解:让学生体会方法多种多样,只有敢于尝试,就可能成功;意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尝试第一次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总之,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看”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具有很大的作用。教师要以真诚的态度和热情对待学生每一件作品、真诚的关注学生每一次尝试。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美术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