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渗透
2018-05-14王艳华
王艳华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优秀文化的统领,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化学作为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与人类的衣、食、住、行以及能源、信息、材料、国防、环境保护、医药卫生、资源利用等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化学教学中将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与化学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既增强课堂教学的文化底蕴,也会让学生感受到与众不同的化学课堂,使枯燥的化学课变得生动活泼。
一、爱国主义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渗透
爱国主义是对祖国最神圣的感情,我国的许多化学家都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著名的制碱专家候德榜先生。在讲解纯碱的制取方法时向学生介绍侯德榜先生的事迹,增强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1921年,正在美国留学的侯德榜先生应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先生之邀,怀着工业救国的远大抱负,毅然放弃美国的优越生活,为了实现中国人自己制碱的梦想,打破洋人的封锁,他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研究和改进制碱工艺上,经过5年的艰苦摸索,终于在1926年生产出合格的纯碱。他发明的将制碱于制氨结合起来的联合制碱法(又称候氏制碱法),大大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至今仍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制碱法,在国际上被使用,为祖国争了光。侯德榜先生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责任感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学习的。
将爱国主义精神引入到化学教学中,为枯燥乏味的化学方程式增添了浪漫色彩,耐人回味。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心灵受到了震撼和启迪,有助于他们树立为民族复兴学习的志向。
二、文化自信在化学教学中的渗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初中化学课程的一些内容可以让学生感受并体会到文化自信。近代实验化学起源于我国战国时期的炼丹术,炼丹家们孜孜不倦地从事采药、制药活动,尽管他们追求长生不老之术的目的不可能达到,但他们在炼丹实践中积累了不少化学知识。如汉代已有用丹砂炼汞的记载,炼丹家葛洪说,"丹砂(即硫化汞)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这种人造的红色硫化汞,可能是人类最早通过化学方法制成的产品之一。其中涉及到的器皿和设备有丹炉,石榴罐,甘蜗子、抽汞器(蒸馏器)、研磨器,水海(用来降温)以及研磨、灼烧、升华、密封等实验操作为近代化学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讲氢氧化钠用于造纸的用途时,向学生介绍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东汉元兴元年蔡伦在前人造纸术的基础上,改革和推广了造纸技术,这项技术由我国逐渐传递到朝鲜、越南、日本、印度等地,到19世纪传遍了五洲各国。造纸术的发明和推广,对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产生深刻的影响,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
三、诗词文化在化学教学中的渗透
诗词文化的传播教育对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稳固民族精神,树立我国形象具有重要意义。从化学角度来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将化学知识与古诗词巧妙地结合起来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又能陶冶学生情操,使教学过程中实现人文教育与科学知识学习相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讲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的时,向学生展示明代于谦的诗《石灰吟》“千凿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此诗中的首句“千凿万凿出深山”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在开采的过程中并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是物理变化;“烈火焚烧若等闲”象征志士仁人无论面对怎样的严峻考验都从容不迫,从化学角度来看是指石灰石在高温的条件下煅烧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的反应,由于有新物质生成此变化是化学变化;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寓意是不怕牺牲的精神,从化学角度看形象地写出了石灰石打磨成石灰粉的过程,此过程仅仅是石灰石形态上的变化并没有新物質生成所以属于物理变化;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作者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实际是指氢氧化钙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钙,这是一个化学变化。
将古诗词中的丰富化学知识应用于化学教学,实现化学与文化的完美结合,使学生不仅可以领会诗中所寄寓的化学美学价值,又能借助诗中的深厚思想感情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熏陶。
中华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努力在每一个学生心中培植中华文化之根,涵养中华文化之气,为振兴中华,人类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