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2018-05-14罗婉平
罗婉平
“语感”这一名词于20世纪20年代由夏丏尊先生首次提出,叶圣陶继起,吕叔湘、张志公等人开始提倡语感教学。20世纪90年代,语感及其教学成为研究的热点和焦点,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观念逐渐为学界所理解和认同,新的课程标准中,语感培养作为语文能力培养的核心,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本文分别从“朗读”、“阅读”、“写作”三方面入手,分别阐述其对语感培养的意义并指出具体的指导方法。旨在推进语感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语感研究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一、从“朗读”培养语感
1.朗读对于培养语感的意义
朗读是培养语感中最重要的一环。心理学研究表明:读能发展儿童思维,培养儿童语感。许多词语具有模糊性,往往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只能凭语感去感知和理解。读的过程就是感知和理解的过程。从语文学习心理的角度说,诵读是对言语材料强化记忆的过程。吟诵就是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可见诵读真正做到了出于口、入于耳、了然于心,它使学生逐渐积累了言语材料,形成输入型语感,逐渐提高对言语的感知与悟性。
2.朗读的具体指导方法
首先,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围绕课文内容,创设有感染力的情境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欲望。例如教师可以用巧妙的导入语或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图片、录像等来创设具体的情景,调动学生的情感,诱发学生的朗读欲望。
第二,教师示范美读。以情感人,读出情趣。教师在范读的时候,要“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 ,引导学生进入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境界。
第三,理解,想象,体会。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语言对象的内容,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如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时,就要想想自己见过的桃花、梨花,听过的鸟叫声和闻过的泥土味,或者亲自到大自然的春天中去感受,然后再与课文进行比较,把单调的文字加工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在大脑中如电影般上放映出来,这样对言语的感受才真切生动,才容易形成语感。
二、 加强“阅读”
1.阅读对于培养语感的意义
阅览是手、眼、脑等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直觉体悟语言的方式。吕淑湘先生认为“语感内容包括:语义感、语法感、语音感,语义感就是对词语的意义和色彩的敏感。”在阅读教学中,“语义感不仅是对词语意义、色彩的感受,还包括对作品中文句的话语意义的敏感。通过阅读,对作品进行整体的把握,完整的深刻的领悟作者的感情,有助于培养语感的整体性,而个人对于作品的感受和体会,亦培养了个人的独特语感。
2.阅读的具体指导方法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的阅读过程中,不应该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应该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是创造意义。真正的语文阅读和欣赏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往往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阅读教学方面,主要采用“丢、比、补、调、改”等方法训练学生的语感。丢,即指教师有意识地将文中的重点词句丢掉,来训练语言,培养语感。例如,《少年闰土》中“闰土来了,我便飞跑去看”。在字面上,“便”即“马上”之意,教学中老师故意丢掉它,那么“我”日日盼望新年,盼望闰土早日到来的焦急心情便难以体现了。有了“便”字,那喜出望外、欣喜若狂的神态便跃然纸上了。比,即通过比较发现问题,领会语境。
三、重视“写作”
1.写作对于培养语感的意义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写的能力是衡量语文教学效率、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指标。写作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形成“在无意识中选取适当的词语”的能力,即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写作中的语感能力,尤其是语感的直觉性。
2.写作的具体指导方法
要實现语感向写作的迁移需要一定的条件。根据学习迁移原则,共同因素越多,迁移就越容易。语感的迁移,首先应是意象的“同化”,如菊花梅花是作家常用来表达坚贞不屈的事物,学生在欣赏作品时这个意象留在头脑中,当学生作文时想要表达这个意思时,这个意象就会被提取出来。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语感的正迁移,先让学生模仿大家们的写法,再在不断的实践中提升,最终形成自己的笔调。
其次,教师要讲究作文自改的形式。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所以,教师组织学生合作修改的方式要灵活多变。
语感在语文教学中像一股流水,教师应当在掌握一定语感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学生的朗读教学、阅读训练、写作迁移来增大它的流量;要正确引导它流向既定目标,而不使它随处漫流,这是我们进行语感研究和语感教学力求把握的核心任务,以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之目的。但对于语感的研究仍存在着难点,如语感的心理机制探究,到目前为止仍未有确切的解释,各家众说纷纭。再如语感该如何评价考核,该如何制定可操作的语感评价标准等问题,都有待我们再接再厉作深入的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