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角”教学设计与评析
2018-05-14郑国青
郑国青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P67—P68。
教学目标:
1、 结合实际生活,直观认识平面图形中的角。
2、 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认识角的符号,比较角的大小。
3、 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角和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准备:三角板、平面图形纸片、活动角材料、剪刀一把等。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初步感知
1、教师引言:昨天,智慧老爷爷听说我们二(1)班的小朋友今天要学习一些与一年级认识的平面图形有关知识,很高兴。他还专门准备好了很多小礼物,要老师在今天上数学课时拿来送给我们班同学,希望能给大家这节课的学习有帮助。大家喜欢吗?下面请前面四位同学帮老师把智慧老爷爷送来的礼物分发到各组,让大家一起共同分享吧!(每组一个大信封,里面装着的礼物有许多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椭圆形纸片、两条硬纸片和图钉)。
2、师依次在黑板上出示长方形、圆、三角形、椭圆、正方形。
3、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把图形分类。
4、小组汇报交流。(把图形分成两组,一组有角,一组没有角。)
师:哪一组同学分好了,怎样分?可以分成几组,为什么?生汇报后,师圈起来。(圆和椭圆圈在一起;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圈在一起,共分成两组。第二组用红粉笔圈起来。)
点评:通过数学活动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小朋友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下面认识角做了很好的铺垫。
5、揭示新课,板书课题。
二、学习探究,加深理解
1、创设情境,认识角。
(1)感知角
师:大家观察一下,谁能从老爷爷送来的这些礼物中,找出一件来说一说角是怎样的?(生:尖尖的、边直直的、或平平的)
(2)找生活中的角
师:除了这些礼物外,在我们生活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请小朋友们在我们教室里找一找、摸一摸,想一想,又有什么感觉?
学生活动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摸到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 ②它有什么感觉?
生纷纷争着回答。
我摸到桌子、黑板的表面有角,感觉是尖尖的,角的两边平平的。
我还摸到课本的表面有角,感觉也是尖尖的,角的两边是平的、直直的
......
2、创造角。
①师:小朋友们,你们真棒!能找到这么多的角。现在请你们再帮智慧老爷爷找一找他送来的圆形纸片,认真观察,看在它的上面有几个角?有没有呢?(生:没有)那么,你能想办法用这张纸片帮老爷爷创造出一些角来吗?
②学生思考,动手创造角。(有的折、有点画,都在认真思考,动手操作......)
③展示自己创造出来的角。(生::这是我折出来的;生:我画出了两个角;生:老师,我能剪出一个角。......)
④师:及时表扬,肯定后,在黑板上示范画出一个角。(即也创造一个角)
3、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和标记。(在上面老师板画的一个角标出各部分名称,引导学生边看边记、读和画)
4、练习。
三、实践操作,巩固知识
1、动手做活动角。
(1)师:小朋友们刚才表现真不错!那么你们会制作角吗?请你们用发下的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图钉试做一个活动角,看谁做得最好。
生:动手做活动角。(分组合作)
师:做好的请展示一下。
(2)变化活动角的大小
思考:想一想,你能不能使做好的这个角变大变小呢?如果要张开一个比较小的角,应该怎样做?要张开一个比较大的角呢?(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师:这个活动角真神奇,能张开大小不同的角。两边张开得小,这个角就小;两边张开得大,这个角就大。
2、练习:做P68“比一比”第(2)小题。
比较两个三角板的三个角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小组合作讨论完成)
练习后让几名学生回答,师生共同小结: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长短无关。
综合小结(板书):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越大;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长短无关。
点评:教师巧妙的引导学生动手制作活动角,通过比较,发现问题。学生人人参与学习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意识,调动学生积极性。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四、全课小结
(一)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角是一个抽象的图形,与学生头脑想象中的角不尽相同。二年级学生已有一年级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基于这点,这里设计了让小朋友带着智慧老爷爷送来礼物参与数学活动,初步感知角的知识,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符合新课改理念,又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关注学习过程,把学习主动权交給学生
“课堂是一个学生主动参与及亲自从事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的场所,是学生探究数学知识和构建自己有效教学理解的场所。”这节课在设计意图上能做到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让他们能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进一步感知角、认识角的相关知识,有利于初步培养和发展低年级小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主要在“找生活中的角”“创造角”“动手做活动角”和“比较角的大小”几个环节突出了这个观点。通过让学生参与“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做一做”等具体活动,更进一步地体现出来。这样更好地关注学习过程,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更好地实施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