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

2018-05-14

新传奇 2018年14期
关键词:中华中华民族民族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我们的文化自信,不仅来自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更来自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来自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自信的基础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经沧桑洗礼传承至今。如今,中国传统文化更与时俱进地凝聚于“中国梦”之中,成为国人自信面对外来多元文化的底气,更成为中国自信面对世界的基石。那么,中华优秀传统何以让我们自信?

与时俱进的政治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中国古代社会非常重视政治建设,并根据时代的变化调整甚至改革。如在边疆统治上,《礼记》有云“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历代统治者基本沿袭了这一统治思路,但除了因俗而治之外,根本的政治理念还是在“修”和“齐”上,即与时俱进的统治理念。古人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以与时俱进的变革精神,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政治文化遗产。

“义以为上”的经济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义利之辨”。孔子主张“富而可求也”,即人都有追求自己利益的权利,但又主张“君子义以为上”,要讲求“义”的伦理,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基础上,考虑他人利益,实现共赢。正是因为“义以为上”的价值取向,形成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取向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价值标杆,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精神标识。

开放包容的文化发展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动力。“和而不同”一直是中国古人追求的理念。《礼记·中庸》中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主张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来看待不同的文化。在对待周围少数民族的问题上,古代中国就是以“兼容并包”的原则,使得各个民族逐渐融合为统一的中华民族。开放包容文化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器,是保持长治久安的密码。

“以人为本”的社会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古人有“天、地、人三才”的说法,即人是宇宙间的重要要素之一。儒家提倡“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每个环节都是以人的实践为第一要义。人本主义就是以人为中心,家庭里讲求夫和妇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对外则讲求君仁臣忠、朋敬友信。这套体系运转起来,就使得整个社会都处于一个良性的运转状态。

“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好特质。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中国古代主张“天人合一”,即人要与自然相协调,强调人可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但这种与自然的互动是以自然的承受力为基础的,人类不能无限度地改造自然,甚至破坏自然。在顺从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人与自然是可以达到和谐互动的。这对今天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为什么中华民族最有理由自信

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传递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为什么我们在“三个自信”之外还需要“文化自信”?为何习近平如此重视文化的作用?

因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因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更因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还明确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为什么这么说?正如2013年12月26日,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的: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苦难中爬起来,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中国道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了一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传承并繼续弘扬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这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伟大成就,也是我党自信、中国自信、民族文化自信的根本所在。

而我们的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于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更来自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来自于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

启发民族性的全社会的文化自觉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个论断具有真理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养分,是中华文明的全部内涵。当代社会如何树立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觉?

首先不能数典忘祖。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对年轻人进行的传统文化教育有所不够,与此同时,西方的思想、文化、艺术大量涌入中国,影响了众多年轻人,若不加以校正,他们很可能再也无法准确回答“我是谁”“从哪里来”等问题。面对这一状况,重拾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就需要大声疾呼,告诉国人“我们是谁”“从哪里来”,然后才能清楚“向哪里去”。

其次,要启发民族性的、全社会的文化自觉。我们不能沉迷于“外国的月亮比较圆”的误解,更不能自轻自贱,忽视自己的优秀传统和文化优势。当下能够葆有文化自觉的人尚占少数,这就亟需提振大众信心,启发民族性的、集体性的、全社会的文化自觉。

再次,在敞开胸怀、兼收并蓄地学习外来先进文化的同时,也要抵制西方中心主义,不能让西方中心主义在中国文化发展上占据统治地位。我们需要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针对性地增加文化自信,抵制、批判西方中心主义。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3.27、《中国青年报》2016.7.3等)

猜你喜欢

中华中华民族民族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MINORITY REPORT
做人美德
季札挂剑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