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文课堂中的点拨教学

2018-05-14李凤媚

学校教育研究 2018年14期
关键词:课文语文教师

李凤媚

一、点拨教学的思想核心

《论语·子罕》中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讲的是有步骤地进行教导。”“诱导”是按照确定的教学目标,有步骤地进行教导;点拨则是指点、拨窍的意思,它是在有步骤的教学过程中随时给予指点和启发。点拨教学,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与心理障碍,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以达到掌握知识并发展能力的目的。

点拨教学的指导思想很明确:遵循辩证法,加强科学性,把传统教学论和现代教学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发扬我国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又着眼于语言教学的“现代化”。所谓语文教学“现代化”,就是适应当代知识飞速发展与当代生活高速运行的客观需要,采用高效率教学手段,去加快学生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进程。我们主张学语文要“积累”,但不是传统式的“积累”而是有效率的“积累”;我们主张“讲”,但不是灌输式的“讲”,我们主张让学生“感悟”;我们更主张“训练”,但这个“训练”不是让学生做做训练题,而是训练习惯,训练品质,训练心理,训练求知方法,训练自我能力,总之,是有效率的“训练”。我们力求语文教学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言科学性,寻求语文教学的最佳通道,追求效率;言艺术性,就是把语文教学搞得更美一点,目的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仍然是为了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因此说,效率,是点拨教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点拨思想的核心。

二、点拨教学的方法

(一)疏通脉络,理顺思想,点拨學生的思路,激发他们的感情

文章思路是作者在理解和表达客观事物时的思想脉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课文的实际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采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遵照一定思路,步步深入地引导学生思维延伸。让学生受到课文的思想政治教育;去独立思考,展开分析,进行比较,把握课文的内容、结构、写作和语言的特点,从阅读和写作上接受启发,吸取营养。

(二)突破点拨,抓住重点,启发学生比较分析,举一反三

点拨学习重点,导入攻关要塞,按叶圣陶先生的意思就是要处理好“纲领”与“纤屑”的关系。在学习课文时,就表现在选定“突破点”上面。所谓“突破点”,一是指教材中的点,一是指教法上的点。前者指的是课文内容的重点、关键点,后者指的是教学过程中的引爆点、窥豹点、释疑点和传技点。教师要善于点拨学生把这两方面的“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他们抓什么,如何抓,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在引导学生学习各种不同类型的课文时,教师也要善于抓住文章中的某些重点进行点拨,帮助学生领会课文内容,学习写作技巧,掌握分析、评价、鉴赏作品的方法,提高读写能力。

(三)层层点拨,构筑台阶,点拨学习疑难,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兴趣是学习知识,探寻疑难的原动力。点拨法就是要激起学生求知欲望与学习兴趣,把他们引入“兴致勃勃的学习”境界,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学习的过程,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认识运动过程,它往往要经历一个无疑──生疑──解疑──领会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中,或以为懂而忽略过去;或按一般解释而产生误解;或不懂而存疑。老师应当在这些地方对学生加以点拨,让学生能自行去深掘其含义,并从中悟得读书之法,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具体的做法有:①借助注释对学生进行点拨;②联系上下文语言环境对学生进行点拨,培养学生养成依据前后语言环境理解词、句、段含义的习惯;③联系文章中心思想对学生进行点拨。

三、点拨教学的时机

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所以能滋生不灭,都是才其“时”的结果,任何事物一旦违了“时”,就不可能生存与发展。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我们主张语文教学要进行“点拨”,从本质上说就是要随“机”而教,因“时”而教,不违教“时”,努力创造出教与学的和谐自由之境。有人认为,点拨就是这里问一问,那里讲一讲,这里点一点,那里拨一拨。其实不然,我们主张的是“随机”而教,而不是随意地教。点拨教学要讲“教学之时机”。

四、点拨教学的作用

(一)明确局部效益与整体效率的关系,形成“正确认识与全面发展语文教学整体功能”的整体教学思想

点拨教学与其他教法相比,在语文教学整体发展方面的认识与实践明显地领先了一步。点拨教学对语文教学上显得更准确、更全面、更深入,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从整体着眼,由局部入手;由局部到整体,再由整体到局部,不断翻进,充分发挥各元素各方面的“合力”。让学生披文而入情,由情而悟理,由理而有所“识”,这种“情”“理”“知”的融通,自然比孤立地研究某一点,效果要好得多。

(二)变“模式教学”为灵活变通的“动态教学”

如果过分强调“模式”的规范性、严密性,让教师循规蹈矩“教”,学生循规蹈矩“学”,则反而使教学远离规律。点拨教学的高明之处,就是没有“模式”。“当点则点,当拨则拨”,鲜明地体现了灵活性、多变性、多样性与艺术性。

(三)形成了“师生合一”的教学关系

老师与学生是平等、融洽的关系。点拨教学不主张静止地划分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而是从转化性与动态性上看重“合一关系”,即“师”可以为“生”,“生”可以为“师”。老师教导学生,是循循善诱;老师接受学生的指点,是承认自己的不足,向学生学习。

语文教学中的点拨,内容极其丰富,方式十分灵活,它随着教学实践的扩展而拓展,不可能进行僵死的沿习,它始终在随着地点、时间、人事、教材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点”与“拨”有时是紧密相联,结为一体的。总的目的就是要抓住要害,排除学生学习中的心理障碍与知识障碍,引导他们积极地、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运用点拨法,在战略上十分注重让学生了解自己,掌握自己,做到“知已知彼”,同时也要了解教师的要求与学习的内容;在战术上则注意由“点”突破,延伸两条线:集中式思维线和辐射式思维线。教师注重启发学生思维的相互交流,追求教学上的“画龙点睛”的艺术境界。

猜你喜欢

课文语文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