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
2018-05-14刘丽军
刘丽军
当前,在我国数学教学的主战场--课堂教学中,已经出现了一个由“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转向普遍公认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但是,对围绕“以学生为主体”的一些重大问题,不但在理论上还缺乏深刻的认识,而且在实践的表现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以学生为主体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的学习,是主体教育思想在教学领域的反映,以弘扬学生主体性为宗旨,以构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结构为核心,主体性是自主学习的灵魂、理论依据。
根据《标准》的基本理念提出了:“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却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仅在基本理念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指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设计生动有趣,适合学生水平的现实情景,引导学生从数量和空间关系去观察、比较、分析、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实验、推理和判断等数学活动,不仅使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原来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是认识和解决我们生活和工作问题的有力武器,同时也获得进行数学探究的切身体验和能力。每个学生都具有发现的潜能,由他们自己某种程度上通过组织和整理,进而重复人类数学发现的活动是可能的。数学课程应当推动这种潜能的开发,使学生通过提供足够的资源、空间和时间,有重复人类数学发现活动过程的机会。
一、学生自主学习是素质教育必然要求
素质教育以提高人的素质为宗旨,着力于弘扬人的主体性,关注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与主体作用的确立和发挥。
众多研究已逐渐明晰,其核心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对此,人们从教学模式角度做过一些探讨,但这些研究如何在学科教学,尤其是在数学教学中加以落实和体现,还有必要进行深入探讨。
二、学生自主学习的特征
在教学中“主导”必须充分认识“主体”,即首先要了解主体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关于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也是正在研究的课题,从学习的心理机制角度,可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
1.动机问题
自主的实质在于内在的或自我驱动的自主选择学习,自主参与学习,通常表现为“我要学”、“我愿学”、“我乐学”,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迫切的学习愿望,强烈的学习动机,高昂的学习热情、主动、积极、认真的学习态度。
2.学习主体问题
学习的主体当然是学生,但这里既指个体学生,也包括由若干个体组成的学习共同体。自主的实质在于主体要有一定的主体意识和能动性,具有不依赖外在力量,自由地支配自身的一切学习活动的意志和能力;意识到自己是独立自主的学习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有权对自己的一切学习行为,效果负责;并能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确立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標。
3.内容问题
这里的内容不只是书本知识,还包括各种经验、思想、行为、榜样等(统称为信息)。自主的实质在于意识到各种信息的存在,并在某种范围和程度自主选择接受或排除什么样的信息。
4.方法与过程问题
自主的实质在于学习有计划和有良好习惯;自主选择并控制学习方法、学习策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思维模式分析,理解,整合各种信息内容;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
三、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些表现及影响因素
当前,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存在严重问题。“数学只是一个重要的考试科目”,“数学只不过是一些计算”,“是一些逻辑证明,是一堆枯燥无味的符号”等片面的狭隘的认识左右着学生内在的认知上的和情感上的需要。教师应当帮助学生认识数学的社会价值、科学价值(为其他学科提供基础、方法,做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等)、生活价值,特别是领悟数学的教育价值及其对人的发展价值。只有体验到数学的这种价值和作用,才能形成和发展其科学、正确的数学观和数学的价值观。唯有通过自身的学习与实践,亲自感受与体验,学生才能产生内在的兴趣和需要及对数学的情感。
四、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作用
学生自主学习的数学教学目标的确立,要以尊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为前提。学生的个性发展在类型、范围、水平、速度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教学就是要促进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只能规定学生在知识发展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给学生留有足够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现状和潜能,自定发展目标,自定发展速度。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教学大纲、教材、教师规定了学生学习的全部内容,学生丝毫没有选择的余地。其原因在于人们对课程的一种片面理解。事实上,课程应是两个方面的统一。这两个方面是:做为一种“做”的课程——操作性课程或具体课程,即“内容”;做为一种“在”的课程——目标性课程或抽象课程,即“经验”。在现行的教育中,一般只强调前者,学生就只是学习教学大纲和教材中规定的内容,忽视后者,忽视学生个体在各种活动中的硬性知识,忽视个人的经历对学生自身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实际上,后者才能真正体现自主学习中学生在内容上的选择性和自主性。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上所接受的信息还包括大量课堂交往中的行为信息和课堂气氛中的情感信息,学生观察学习、模仿学习这些信息,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来源于自主判断和自主选择。
总之在数学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这并不否定教师的主导地位。但教师的角色要发生转换——不再是学科教学中那样的单纯的知识传递者,也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包办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参谋、顾问、咨询者、协助者。教师应以信息诱导而不是以指令约束来指导学生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