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变学习方式

2018-05-14陈春金

学校教育研究 2018年14期
关键词:学会小朋友探究

陈春金

新课程改革更加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那么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活动进程呢?本人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有效措施,努力为学生的数学活动提供基本的内容和探索机会,让学生做到“六会”。

一、学会提问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具有初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要求又有所不同。低年级学生年龄比较小,思维水平较低,提出的问题往往深浅层次不同,甚至不着边际,但只要孩子能大胆的提出问题,老师就应该微笑着接纳学生的每一个问题,去呵护、包容这种敢于提问的意识。中高年级则不同,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思维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老师应该在学生能提问题的基础上,慢慢提高要求,让学生提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如学习“24计时法”,让学生总结出普通计时法化为24时计时法要加12时,有学生马上质疑:“上午也要加12吗?”这些问题的提出,都是学生思维向深层次发展的表现,同时随着这些问题的解决又把学生思维引向了更深入的层次。

二、学会操作

动手操作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它能促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听见了,就忘了;看见了,就记住了;做了,就理解了。”这三句话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动手操作、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的重要性。如学习“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时,有老师这样做;(1)第一行摆▼▼,第二行摆圆形,是第一行的3倍,你是怎样摆的?4倍呢?5倍呢?6倍呢?

就这样摸着石头过河,老师还要摆下去,这时候学生不让了,摇着小手说:“老师不用摆了,几倍就是几个几。”正是由于亲自动手操作,孩子才有了切身的感受和体验,所以,很自然的就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转化成了求几个几是多少的应用题”,主动完成了知识的化归。

三、学会表达

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所以,老师应该抓住每一次机会,鼓励每一个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做法说出来,从小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往往心里有,嘴里就是说不出,有时候还说“半截话”,老师要耐心引导,并允许学生用生活化的语言辅助以手势、动作进行表达。

通常情况下,学生会想、会做和把自己的想法、做法说出来,绝对不是一个层次。对于平均分概念的理解,老师重视了让学生去动手操作,获得理解概念的第一手资料,更重视让学生把自己的的想法、做法说出来,动手促进动脑,再通过语言输出,就完成了概念的主动构建。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创造“说”的机会,说做法、说想法、说思路、说结论等等,不做“哑巴”数学,养成表达习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随着思维水平的提高,我们还应该慢慢的训练学生表达完整、规范、确切、条理,并能尝试使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維品质。

四、学会合作

课改经过一段时间的风雨之后,逐渐开始走向理性化,就拿合作来说吧,课堂上动辄讨论,没2分钟就“啪啪啪”拍拍手流于形式的讨论少了,老师们大多能把握好先独立思考再合作讨论,也能注意思维空间较大时组织讨论。尽管老师们做了很大的努力,但在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方面仍觉欠缺,主要表现在:合作小组分工不明确,随意性很强;组内发言代表个体的成分多,缺乏整合与碰撞;合作成分体现不够,缺乏团队竞争意识。

五、学会倾听

倾听是其他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学会倾听”就是学会在与人交谈时,做到认真仔细地听取别人的发言,只有听清楚了别人的意见,才能在此基础上对哪个进行修正、补充、完善,直至得到正确的结论。但是,依据年龄的差异,要求又有所不同。低年级学生重在培养一种倾听意识、倾听习惯,即别人发言时,马上意识到要认真听,懂的尊重别人,一般不随意打断或插嘴,并能复述别人的发言,如一年级刚入学一个多月的孩子,在学习“10以内的加法”时,观察图后,有孩子做了这样的描述:

生1:岸上有3个小朋友,水里有5个小朋友,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生2:岸上有3个小朋友,水里有5个小朋友,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呢?

师:他们两个的说法一样吗?

老师满以为学生会异口同声回答一样,但是有一个小学生非常肯定地举起了手:“老师不一样,第二个同学有个‘呢第一个同学没有个‘呢。多么童稚的语言哪!老师一愣,欣喜地走到这个学生的跟前:“你听得多仔细呀,不过他们的两个的意思是一样的。”

在培养学生倾听意识和倾听习惯的基础上,随着年级的升高,慢慢地交给学生倾听方法,在听的时候,要听出别人的发言要点,再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时,要进行反思,经过思维的摩擦、碰撞,修正补充去伪存真,完善提高,培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反思评价能力。

六、学会探究

要让学生学会探究,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创设有利于探究的、富于挑战的情景;其次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积极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每一个学生都要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使学生经历、体验数学学习的过程。真正做到:“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些困难,让他自己去尝试;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去发挥。

总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必须依赖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即由“教师讲学生练”的过程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探索”的过程,在学生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当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拓展学生各方面发展的空间,包括提问、操作、表达、合作、倾听、探究、交流、评价等等,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能力,真正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发展。

猜你喜欢

学会小朋友探究
设问引导探究
学会分享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找茬儿
海边玩一夏
Let’s DIY Poster
学会分享
学会尊重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