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轮学科评估我国独立建制医科大学评估结果比较
2018-05-14张巧月刘洋贾川薛涛刘扬
张巧月 刘洋 贾川 薛涛 刘扬
摘 要:2017年12月28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了第四轮学科评估的结果,引起了各高校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独立建制医科大学在此次评估中所处位置和差异如何?理性看待评估结果,全面看待自身优势和劣势,对独立建制医科大学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医科大学;学科评估;“双一流”建设
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2017年1月24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的通知(暂行)》;“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国高等教育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国内外各种排名也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关注和重视,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US News排名、英國泰晤士报THE排名、英国QS排名、上海软科排名、武书连排名、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排名、艾瑞深排名等迅速席卷了人们的视野,各种排名的理念宗旨和指标权重不尽相同,社会媒体也褒贬不一。与此同时,政府也越来越重视教育质量的评估和监测,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起的学科评估应运而生,这是一个面向中央和地方政府、全国所有学位授予单位、国内社会和国际社会自主开展的一项具有第三方服务性质的教育评估业务。
学位中心的数据显示,从2002年至今,一共进行了四轮学科评估。2002-2004年进行了第一轮学科评估,229个单位的1366个学科点参加;2006-2008年进行了第二轮学科评估,331个单位的2369个学科点参加;2009-2012年进行了第三轮学科评估,391个单位的4235个学科点参加;2016年启动第四轮学科评估,513个单位的7449个学科参评。
第四轮学科评估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首次提出“培养过程质量”、“在校生质量”、“毕业生质量”三维评价模式;把建设成效作为重点,更加强调学科内涵建设的成果、成效;改进师资队伍评价方法,克服单一“以学术头衔评价学术水平”的片面性;优化学术论文评价,致力打造中国标准;提出学科社会贡献评价理念,强化了学科特色、社会贡献[1]。
我国独立建制医学院校设置以医学(药学)学科专业为主,体现行业特点,人才培养立足医药行业的需求,为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2]。截至2016年,我国现有独立建制医药院校155所(独立建制普通本科医药院校106所,专科院校49所),占全国2596所普通高等学校的6.0%,占全国1237所普通本科高等学校的8.6%。此外,还有约90所综合性高校设置医学院或药学院或涉医涉药本科专业。涉及医学和药学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约有240所,约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9.0%,占全国普通本科高等学校的近19.4%[3]。本文选取23所独立建制医科大学为研究对象,对第四轮学科评估的情况进行了比较。
本次评估,淡化了分数的概念,而是以分档的形式发布结果。根据“学科整体水平得分”的位次百分位,将前70%的学科分为9档:第一档为A+,即前2%(或前2名)的学科;第二档为A,即前2%-5%(不含2%,下同)的学科;第三档为A-,即前5%-10%的学科;第四档为B+,学科位列10%-20%;第五档为B,学科位列20%-30%;第六档为B-,学科位列30%-40%;第七档为C+,学科位列40%-50%;第八档为C,学科位列50%-60%;第九档为C-,学科位列60%-70%。23所医科大学评估整体情况见表1,评估具体结果见表2。
所选取的23所医科大学共有130个学科上榜,其中A档4个,分别为南京医科大学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A+),首都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和护理学(A-),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A-)。B档62个学科,C档64个,占据了96.9%。唯一的一所“双一流”名单中的一流学科天津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在本次评估中获B。23所医科大学上榜学科的参评情况见表3,除了传统的医学大类外,人文社科类的心理学(安徽医科大学)、理学的生物学、工学的生物医学工程、管理学的公共管理(哈尔滨医科大学和安徽医科大学)均上榜。
学科评估结果可以帮助各学科进行自我诊脉,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为明确未来学科发展方向提供重要参考,为学校进行动态调整和绩效评价提供依据。医学院校独立设置,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优势:有利于保证医学及其相关学科专业的整体优化,有利于保护医学教育的特殊性[4],但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从“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和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便可看出。如何保持医科大学的优势,借鉴综合大学的经验,适应教育新时代的趋势,成为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凝炼学科发展方向,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促进学科特色建设,成为我们努力的方向。唯有更高质量的医学教育,才能更好的服务国家、地方医疗需求,为健康中国做出贡献,为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医科大学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王立生,林梦泉,任超,等.我国学科评估的发展历程和改革探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6(21): 38-41.
[2]吕莹.关于单科性院校迈向多科性大学之浅见[J].中国经贸,2009(18):254-255.
[3]孔祥金,刘薇薇,孙宏亮.独立建制普通本科医药院校专业设置“泛化”问题与优化策略研究[J].医学与哲学(A),2017,38(11): 71-75.
[4]林雷,叶紫,许慧清,等.独立建制医学院校本科专业设置的回顾与前瞻——基于全国41所高校的实证分析[J].中国大学教育,2017(7): 86-92.
作者简介:张巧月(1990-),女,汉族,河北迁安人,硕士,初级职称,研究方向:科技、学科管理;刘洋(1988-),女,汉族,天津汉沽人,硕士,初级职称,研究方向:医学教育、人力资源管理;贾川(1983-),男,汉族,陕西西安人,硕士,初级职称,研究方向:科研管理;薛涛(1982-),男,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硕士,中级职称,研究方向:法学;刘扬(1984-),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硕士,中级职称,研究方向:医学教育、科研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