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工学结合模式下的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2018-05-14张锐
张锐
摘 要:在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下,各大院校都采取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想确保该模式可以充分发挥作用,就必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专业课程体系。基于这种情况,本文首先分析了工学结合模式下改革电气自动化专业体系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详细探讨了该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工学结合;电气自动化;体系改革
对于专业课程体系来说,涉及到了很多内容,比如课程种类、课程安排、学时分配等,这些也是影响各大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从现阶段的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上来看,文化课、专业课以及实践课等在课程安排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工学结合模式的应用,所以技工院校及高等院校应该通过工学结合的模式对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一、工学结合模式下改革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工学结合模式对学生的重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可以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进行有效结合,增加他们对所学专业的理解,调动他们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第二,学生在参加工作之后,提升了他们的环境适应能力和自我判断能力,增强了他们的责任心和团结合作的意识;第三,学生在企业工作过程中,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增强对社会的认识。学生在企业中会受到一定的职业指导和职业训练,丰富了他们的专业知识,提升了他们知识的应用能力,增强了他们的就业竞争优势;第四,学生可以通过企业实习增加自己的经济来源。所以为了促进工学结合模式的应用,有必要对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工学结合课程在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及环境之后,将学校教育和工作经验进行有效结合,将课程作为载体,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进行构建。以广州市机电高级技工学校为例,工学结合课程主要采取与企业合作的形式,学校提供教学的环境与师资,企业提出培养的目标及教学设备,课堂教学围绕企业现实案例进行开展,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紧密融合。工学结合课程注重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专业技能、工作经验等进行有效结合,通过情景模拟的学习方式有结构、有层次的对职业技能进行检验和调整,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水平及环境适应能力,达到快速适应企业工作岗位,增强工作经验的目的。由此可见,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对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是十分必要的[1]。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的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一)课程介绍
通过对电气自动化企业的走访调查,再根据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特点,笔者将其课程分为了三个模块,分别是文化课、专业课以及实践课。对于文化课而言,主要包括数学、物理、计算机软件等。对于专业课而言,主要包括电工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气控制与传感器、电机调速技术、电工基础与安全作业实习、维修电工中级考证实习、维修电工高级考证实习等。对于实践课程而言,主要是让学生到相关实习单位或者是实习基地进行实践,目的在于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二)课程安排
在工学结合模式下,笔者认为可以增加专业课课时和实践课课时,对文化课的课时进行精简。其课程安排原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明确文化课在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文化课的重要作用是提供给学生所必须具备的文化知识,对后续的多数专业课都没有太大的影响,所以笔者认为可以不将文化课集中安排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中,可以拉长它的教学跨度,让它贯穿于整个一到三学年当中,这样就可以在第一学年安排一些专业基础课程,让学生在入学初期就对专业知识进行学习、对单项技能进行训练;第二,在实践课程实施之前,应该让学生完成电子技能、维修电工中(高)级技能、电工技能等的训练课程,进而为工学结合学习做好准备。第三,应该确保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尤其是电工电子技术、PLC编程与应用技术以及电机与电气控制等核心课程,在工学结合期间,不能对这些核心课程进行开展;第四,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理论、实验、实训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合理分配理论授课和实践教学在课堂中所占用的时间,笔者认为最佳时间比例应为6:4,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也可以为5:5。比如在“电机调速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包括变频器的工作原理以及结构等,然后进行实验教学,对变频器的参数设置和注意事项进行讲解,最后进行综合实训,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对变频器参数进行设置,完成变频器接线,并对调速系统进行运行。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变频器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提升了他们对电机调速系统的操作能力[2]。
(三)教学方法改革
随着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以确保该课程体系改革的实效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采用理论、实验、实训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也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案例教学、任务教学、演示教学、微课慕课等,比如在学习“电子设备安装”、“单片机控制系统安装”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对安装过程进行演示,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学习“基尔霍夫定律”、“逻辑门电路”时,可以运用翻转课堂的形式,利用微课慕课及导学卷等,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多样的教学方法也可以为无聊的课堂注入新的活力,降低学生学习的压力及难度。
三、结论
总而言之,工学结合模式是现代教育的一大特色,是技工院校与高等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所以对于各大高校来说,要增强对这种模式的重视,在该模式下对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合理构建,做好文化课、专业课和实践课等的协调工作,明确课程安排原则,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对于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师来说,也要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以確保该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刘鲁,常晓玲.工学结合模式下的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2,6(01):86-89.
[2]范次猛.“工学结合”模式下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01):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