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课堂视域下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策略研究

2018-05-14陈燕

知识文库 2018年15期
关键词:认同感法治道德

陈燕

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们可以发掘和利用的宝贵教育资源、文化资源和思想资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1 有深度,重感悟

课堂是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渠道,用好用精书本资源,巧妙抓住课堂教育契机,有利于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深度。

1.1 立足文本,巧用书本资源

对于有的通俗易懂的文化经典我们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比如:在《中学序曲》中谈到自我超越时提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谈《认识自己》时提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谈到学习方法时提出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对仗优美的诗句可以让学生认真反复诵读,读着读着学生对诗句的意思就理解大半了,对其中蕴含人生哲理的好句子可以在学完后专门整理成小册子,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诵读。

对于比较难理解的传统文化经典,学生在阅读和理解上可能有一定困难:如七上《努力就有改变》中的“志之所趋,无所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我们可以适度解释几个关键词,不需要逐字逐句解释,只要让学生明白树立远大理想对于实现人生目标的重要性,并将个人理想与时代发展相结合。

1.2 关注生活,善抓教育契机

思想品德是人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的,初中阶段是学习社会公共参与和增强国家认同感的重要阶段,所以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寻找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契机。

首先,我们可以尝试抓住节日契机,开展传统节日教育。比如:清明节快到了,今年我校的清明国旗下讲话又由我们班主持,我抓住这一机会,积极尝试,在班会课和道德与法治课上设计了“史话清明”、“礼话清明”、“书话清明”、“思话清明”系列活动,既让学生体会到了“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的芳草气息;又让学生了解了我国历代清明风俗的演进;还让学生欣赏和积累了优美的诗词,体味缅怀先烈,感恩生活的美好情感。这个系列活动激发了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的感悟,起到了情感升华的作用。

2 有广度,重融合

初中道德与法体现治新课标要求:初中德育课程要体现综合性。所以,与其他学科联合开展教育活动,要与其他学科展开融合。

在教学“诚信”这一课时内容时,我们政、史、地教研组相互配合,通力合作,带领学生走進常州季子公园,融合讲解学科知识。活动中地理老师和同学们一起了解了春秋时期常州的地理环境物产情况;历史老师介绍了季札为避王位"弃其室而耕"于常州天宁焦溪的舜过山下并为延陵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史实,探讨为了道义辞让王位留给我们的历史借鉴,增进同学们对家乡历史文化的了解与热爱。我们道德与法治则一起参观了季子的浮雕,了解季子挂剑的诚信故事和季子谦恭守节的高尚美德。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让我们的学生采解季札、理解季札,进而喜欢季札、尊敬季札,并且由此以季札为榜样,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增强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这种融合不同学科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增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认同感,还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探究兴趣和获得感。

3 有跨度,重创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我们应转变方式,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利用传统文化的最优方式。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情境模拟再现经典和古为今用,以史鉴今的方式。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传统文化经典散布于各册教材的各个章节,犹如夜空的繁星异常明亮。许多经典名句的背后蕴含着浓浓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挖掘这些典故别后蕴含的德育资源。例如,在教学《青春有格》一课行己有耻这个内容时,我选用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统故事,设置虚拟情境,让学生以情景剧的方式表演陶渊明当时的处境和选择,在矛盾冲突中让学生与陶渊明换位思考,使学生在矛盾中增强道德体验,从而摒弃错误的思想观念,树立底线意识,知廉耻,懂荣辱。知道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

注意跨越时空的限制让传统文化、地方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用新的方式组合,一起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一起为社会健康发展做出贡献。在教学七上《感受生命的意义》时,我们一起重温了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祸福避趋之”然后时空转换我们一起了解了程开甲和邓稼先等先进人物的故事,他们在面对艰难考验时,想到的永远是为国家、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他们热爱生命,热爱工作,用行动创造出来有意义的人生,实现了自己生命的精彩。最后回归生活,寻找我们身边平凡的伟大起到“见贤而思齐”的作用,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信心和力量,从而大大增强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文化自信。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课堂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弘扬,通过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通过处理好传统文化的跨度、广度、和深度的理解与解读,使学生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增强了文化自信,让学生在优秀文化的浸润中增强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作者单位:常州市东青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认同感法治道德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跟踪导练(五)(2)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道德
监狱管理专业警务技能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改革的思考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浅析国有企业员工企业文化认同问题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