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理论研究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运用
2018-05-14史雪峰
史雪峰
1 项目管理理论研究
项目管理理论是指“在项目活动中运用专门的知识、技能、工具和方法,使项目能够实现或超过项目干系人的需要和期望”的理论。项目管理包括整体、范围、时间、成本、质量、人力资源、沟通等方面的管理。
项目管理理论是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于上个世纪后三十年的一种先进的管理理论。它以具体项目的管理为研究对象,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将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手段引入日常的项目管理中,极大地提高了项目管理的效率。项目管理理论作为一门学科,具有成熟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体系,已经在许多实际的项目管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 项目管理理论研究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运用
2.1 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就业去向
就业能力的概念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在1909年提出,是指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即“可雇用性”。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
2.2 项目管理理论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运行模式
2.2.1 项目管理的内涵
项目管理是由一个临时性的专门组织,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技能、工具和方法,对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管理。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的项目特征,为其引入项目管理提供可能,运用项目管理的核心理论,可以切实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基于项目的学习或面向问题的学习方式是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学习项目管理,有助于提升创新能力。
2.2.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从宏观层面上分析是在学生所学知识的基础之上不断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树立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从本质上讲仍然是一种素质教育,其核心目标是培养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在于让学生体会到创造的价值,发掘自身创造潜能,其落脚点是全面育人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2.3 高校项目管理理论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
项目计划环节主要体现是工作分解、任务分工、进度安排等,而项目执行环节即按照既定的计划而完成任务,这期间可以体现规划与组织技能、团队合作技能、问题解决技能、原创与进取技能、自我管理技能等。中期答辩是项目的阶段性总结工作,采用结合PPT答辩汇报形式,是主办方了解项目进展的手段,对项目团队来说是一种鞭策与阶段性展示,有利于最终按时完成既定目标,也是团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的学习借鉴机会,对演讲与沟通技能、规划与组织技能等都有多提升。项目结项需提交《结项申请书》,对照《立项申请书》总结梳理一年来取得的成果,也是对整个项目管理成效的检验。
3 项目管理理论研究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运用的意义
不同角色参与者的就业能力提升不同 。创新创业项目团队一般由3~5名成员组成,其中1名担任项目负责人,其在项目管理中对应“项目经理”。项目负责人对整个创新创业项目起着决策作用,通常也是由其与导师先期联系,达成一致。项目负责人在团队中担任领导角色,需控制整个项目的进展,经常与导师、实验师、学长学姐、项目组织方、项目成员等多方位沟通,以及后期研究结论的撰写,在整个创新创业项目的运作中付出更多,锻炼更多。调查发现,98.3%的项目负责人能坚持完成整个项目的立项到结项,不会中途退出,仅有80.6%的项目成员能坚持到底。项目负责人选择保研、考研、出国、考公务员等就业去向的比例为78.7%,高于普通成员。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坚持到底”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学生的毅力、责任心、抗压能力等多种就业能力与品质,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得到强化与提升。
创新创业教育从迎新开始便通过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进入新生视野,从大一时“新兵连”到大二时的“作战部队”,再到大三大四时的“特种兵”,在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中,对参与者心态的把握尤其重要。
大一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生,专业领域知识的涉猎成为其着重想提升的就业能力。大二时,很多积极备战的学生早已蓄势待发,培养耐心细心、提高专业技能、增强沟通水平、提升综合素质。与此同时,对专业不感兴趣或有其他发展愿景的學生顿时显现,参与到其中的部分同学会选择中途退出,另寻发展方向。创新创业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学生专业认同或职业兴趣的炼金石。大三大四时学生参加项目管理创新创业教育,更多的原因是参加高级别大赛、成为学生导师、转变就业意向等。
4 项目管理理论研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作用
项目管理理论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改变为“任务驱动”法,使得学生主观规划、能动参与到团队化的项目管理实践中。在自我修养和个人品行上,点滴积累;在创新意识和专业理论方面,精益求精;在思维逻辑和自主学习方面,突出方法;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及时准确;在团队协作和人际沟通方面,注重实效;在职业生涯和就业策略方面,及早规划,多方着眼综合打造,有效地提高了自己和未来工作的匹配性,在就业能力的提升和就业去向的确定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汉中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