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校建设对课程改革的推动作用
2018-05-14韩楚真
韩楚真
摘 要:自全国中职院校推行示范校建设以来,一批批院校通过示范校建设大幅提高了办学的规范化、信息化、现代化水平。本文以广西机电技师学院示范校建设为例探讨了课程改革方面取得的成绩,为职业院校课程改革提供有效借鉴。
关键词:示范校建设;模具制造;课程改革
1 就业形势所迫,改革势在必行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企业对生产管理一线的技术工人提出了更精准的要求,在原有的教育体系下中职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模、效益还远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要。中职类院校原有的课程体系系统性、理论性很强,知识结构深,属于半精英教育,学生通过参加统一考试考入学校,综合素质较高,基本可以适应原有课程体系。而随着全国教育改革的推进,现阶段学生进入中职类院校学习无需参加考试,这种无门槛的招生制度将半精英化教育转变成了大众化教育,学生的整体素质有所下降,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已经不适应原有课程体系的难度和深度,教、学、用三方断层日益加剧。在这样的需求下,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2 国家政策支持为课程改革保驾护航
教育的载体是课程体系,因此,中职类院校必须依据现有生源的特点将学生培养为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来适应企业经济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需要。课程体系要进行改革必须有相应措施。国家为了带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提高质量、办出特色,以进一步增强中职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支持教育改革,支持建设了一批示范学校。希望创建的这些示范校,能成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示范、提高质量的示范、办出特色的示范,能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
3 分阶段逐步完成课程体系框架的搭建
课程体系的建设是形成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的核心工作。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要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以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按照国家职业资格与职业鉴定标准,编制合理实效的培训课程方案,构建符合企业用工需要的培训课程体系。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我专业组织部分专业骨干教师,集中走访了周边多家模具制造典型代表性企业,开展模具制造高技能人才培训需求调研。通过走访调研,大大提升学校服务周边经济发展的能力,精准把握周边行业企业对模具制造人才培训的需求,最大程度配合学校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
3.1 企业调研
通过企业调研,了解和掌握行业企业对模具制造高技能型人才的能力要求、需求层次、招聘途径、人才培养途径以及与学校合作培训意向等问题。
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培训模式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依据就是企业调研分析结果,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方向需要根据企业及社会需求调整,准确定位高技能人才培训的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继而制定出目标精准、定位恰当、高起点的技能人才培訓方案,更好地为企业培训更多适应企业现代生产要求的合格人才,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3.2 专家访谈
通过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提取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进而转化为一体化课程,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
3.3 课程框架确立
讨论和初步审定了《典型工作任务列表》,对《岗位职业能力列表》、《典型工作任务描述表》进行了讨论和填写,对一体化课程框架和《一体化课程转化表》进行了初步讨论。
3.4 高技能培训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制定
3.4.1 典型工作任务描述与工作内容分析
在高技能培训课程标准中,典型工作任务描述和工作内容分析(工作对象、工具、材料、设备及资料、工作要求)等方面与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基本一致。
3.4.2 课程目标与学习目标
在课程目标的确定上,根据学员学习特征和学习阶段进行了分析,学员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在目标的描述上完整体现。
3.4.3 “教学实施建议”和“教学考核”
“教学实施建议”和“教学考核”是对教学实施过程中所涉及的教学环境、教学组织方式、教学特点及教学考核等的建议。
3.5 参考性学习任务设计
高技能培训课程来自于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在组织实施时,往往需要结合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特征,本校或合作企业的设施设备特点以及师生的条件,才能有针对性地落到实处。因此,在高技能培训课程转化确定后,我专业组织了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根据高技能培训课程及其描述的内容,设计开发了相应的参考性学习任务,完成了对参考性学习任务的描述。为下一步的学习任务设计方案和工作页编写等学材建设提供指导。
4 对课程改革的推动
4.1 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HT]
在深入调研区内外3家行业企业的基础上,行业、企业、学校三方共同参与,以技能训练和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作为主线,学校、企业紧密结合,搭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框架,将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专业教学过程与岗位真实情境、学业评价与职业技能鉴定有机融合,构建了“工学结合,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
4.2 修订课程标准,开发特色教材
经过企业专家参与和职教专家指导,我专业修订了2个专业课程标准,建设了2门优质核心课程;由学校、企业、行业三方合作,构建的教材体系将“课程标准、角色身份、工作内容”三重融合,把工作项目作为载体,把工作岗位作为依据;编写了“凸现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特色教材及学习工作页,实现专业教材和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将原有的学科式学习情境重置,转换为岗位式学习情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其中,教材作为全国技工院校“十二五”系列规划教材、全国高级技工学校数控专业高级工指定教材和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规划教材。
4.3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探索了“学、导、训、岗”教学模式[HT]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探索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标准,以学生为中心,按不同发展阶段,实施相应专业教学主题的“学、导、训、岗”教学模式,引导教学方法改革。推行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试点,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环节执行教学,广泛实施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融合,抓好实践、实训、实习三个环节,采取顶岗实习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现与岗位的对接,教学质量明显提高。相关职业能力结构确定以后,应根据每一种专项能力的培养要求来设计教学模块。在教学模块中既有理论知识传授,也有技能训练。然后将这些模块按教学规律排列,在此基础上研究课程设置问题,根据教学模块来组成有关课程,真正体现“能力本位”思想和理论知识以“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
4.4 建设网络教学平台,实现了教学信息化
建成以精品课程为核心的网络教学平台及其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实现了教学设施网络化,拥有数字化教学资源,制作了大量课件和微课,建设了2间教学实训室,实训工位达到40个;师生能进入专业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获取与专业相关的教学资源;利用精品网络课程随时随地自学相关专业知识,并可利用平台的学习评价系统,检验学习效果。
4.5 探索考核新手段,构建 “三化、四方、四维”评价体系
以学校“三主体、三维度”教学评价体系为框架,依据职业岗位的规范与标准,构建 “三化、四方、四维”评价体系以能力为重点,强调职业素养考核评价,制定評价办法和评价方案,通过学生学业综合评价,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作用,使学生逐步达到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实现毕业即能就业的培养目标。
4.6 建设企业化的实践环境,实现了教学环境“高、大、全”
为满足本专业人才培养需求,以任务为载体,创设真实生产性场景,构建了教、学、做一体的教学环境,完善和新建了课程体系配套的多功能实训教室,实践教学环境实现了“层次高、规模大、功能全”。
参考文献:
[1]董刚.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陈强,朱志海.“后示范”时期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策略研究[A].职教论坛,201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