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英语教学中课程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2018-05-14司昌超

知识文库 2018年16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英语文化

司昌超

英语的课程教育是英语教学的重要手段,是英语学习的重要场所。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相应的教学手段,英语教学中添加了文化元素,使英语课程更有文化气息。本文着重提出高校英语教学和文化的关系以及提高教学的方法。

1 引言

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全球化发展,英语已经变成了当今中国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门语言。而且,英语也成为中国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在各级教育中都是重点学科,也成为升学、找工作的重要评价标准。但英语教育中仍存在着很多问题,严重影像了全球化发展及中国社会的发展。在传统教育中,英语只是工具,教学中更加注重单词和语法的学习,注重应试教育,却忽略了素质教育、应用能力,这种学习方法造成了一个结果:高分低能。现在,社会和教师意识到语言是文化承载体,通过英语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们更好地了解英美及欧洲文化,重新构建新的思维方式、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更加具有主观能动性,更加具体地认识英语这门语言及整个世界。

2 中西文化差异

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会现象与群族内在精神的既有,传承,创造,发展的总和。它涵括智慧群族从过去到未来的历史,是群族基于自然的基础上所有活动内容。是群族所有物质表象与精神内在的整体。中西文化的差异在很多方面都有表现,每种文化都有相应的起源、背景和表现形式。具体内容包括群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等。

2.1 思维方式的不同

中国人一般是感性思维,而西方人更偏性理性和逻辑思维。中国人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强调仁、义、礼、智、信和中庸之道,所以中国人更谦逊;但西方更多强调的是如何去获得相应的利益,思维更直接。所以中西方在思维方面存在着本质上的差距。

2.2 信仰的不同

中国重人伦,西方重契约;中国重集体主义;西方重个人主义。中国人更相信集体的力量能够改变国家,改变世界;但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的力量,如华盛顿、林肯、罗斯福,他们相信美国是因为这些领导者的出现才是他们拥有今天的繁荣社会和经济腾飞。

2.3 法制的不同

中国人更注重人情,用礼和道德来相互制约,长期以来丧失了独立的人格和法律的效力;但西方人主张法律的约束,制定三权分立,上下议院的权利机关,强调通过法律来制约人和社会的行为。

3 英语课程和文化的关系

现如今,高校英语课程不应只有简单的学习语法、单词,应该更多的在课堂中渗透欧洲国家的风俗习惯、节日庆祝、历史起源等内容,旨在增强学生们对语言的理解、思考和运用能力,丰富文化知识,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扩展视野,改变思维方式,及提高综合能力。在英语课程中,高校教师们应该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对比中西方文化的差别,寻找更好地办法让学生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及语言运用方式,能够更快的接受英语的表达方式,远离半英半中的尴尬情形。

课程传递知识和文化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们学习的重要场合,所以在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必须教会学生们理解和包容文化的差异性。比如,红色在中国是代表喜庆、祝福的颜色,我们的国旗是红色的,新人们穿的喜服是红色的,但在西方,红色被看做是残暴、血腥的意思,所以视为不吉利。比如,家庭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养育他们,当父母老的时候兒女要赡养父母,这是中国几千年的孝顺之道;但在西方,孩子在满18岁的时候,父母就会让孩子自力更生,不会再给他们提供任何经济支持,在父母年老的时候,儿女也不会赡养他们的父母。基于以上这些例子,学生们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必须用平和的心态,包容的态度来看待中西方的差异。并且在运用英语或实际生活中,尊重各国文化的特点,不要存在任何偏见。

在英语课程中,学生们最先学习的是“How are you?Iam fine ,thank you.”但学生们不知道,在英语表达中,“你好”有很多表达,如How are you doing?How is it going? How is it everything going?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需要结合自身所学知识,把相关内容传递给学生,并告诉学生什么样的场合下能够用哪种表达。

在中国,当别人夸我们时,我们都会说“哪里,哪里”;但在英语中,会直接回答“thanks”,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提醒学生在文化差异的情况下如何如回答,以免闹出笑话。

4 英语课程与文化的融合

一门语言的学习,不能只限于课堂,应该运用实际的方式来扩展语言的运用,不论是本土语言还是二语习得。在语言中渗透文化是传递知识更简单、快捷的方式。学校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各个方面的全力配合。但是如何让学生们在日渐浮躁的学习态度中来配合课堂教学?如何在学生们觉得英语不重要的情况下更好地传递知识?

4.1 课程建设

高校英语课程的建设是学校建设的一部分,课程建设的大纲中会提出课程的主要目的、教学过程、达到的目标、培养方案等内容。在培养方案中,学校应该提出要将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在哪些方面进行培养,最终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英语课程要通过语言、文字、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改变,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以英语为媒介,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使中西方文化更好的融合,达到文化同化。英语课程的建设使教师更加明确教学目标、达成的效果,使学生们通过学习更好地理解文化冲击,接受外来文化,实现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现在有些高校正在进行转型,由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成分级教学和网络教学。分级教学是将不同水平的学生们分到相应的A、B班中,可以根据学生对于英语不同的接受能力来设置课程设计,让他们能够在不同的教学模式下更好地学习英语知识,用不同的方式和速度来传递西方文化,参与其中;学生们也可以在学习中了解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及平等的看待这些差异,弘扬中华文化。

4.2 高校教师的文化素养

教师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教师的文化素养是教师职业素质的组成部分,教师自身不仅要有文化知识,也应具有传授知识的能力和水平。英语教师应该不止会教学生单词和语法,还应精通欧洲文化、习俗,将教学同文化相结合。在英语课程中用各种方式传递知识,如电影、新闻、故事、歌曲等。

現在教育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英语课堂教学不应只是教师传递知识的场所,也应让更多的学生从兴趣出发,给他们机会去表达自我思想,提高交际能力和主观能动性,更有动力掌握知识,更好的运用知识。学生们在英语课堂上通过新闻展示的方式来展现自己的英文水平,教师们从此过程中吸取文化知识,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除了从书本、网络获得相应的知识,还应鼓励教师去交流学习,学习其他高校的教学思想和经验,并且掌握其他教学手段。不仅要学习教学方面的新知识,也要学习新技术,如慕课的制作,还要学习心理学,知道怎样才能突破教师和学生之间越来越多的代沟,了解学生在各种表现下的心中所想及思考方式,以提高教学效果。

4.3 高校校园的文化环境

学校的学习环境是一所学校学风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环境也依赖校园的文化环境的建设。是否能保证课堂教学的品质,保证学生的学习风气,学校的学习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缺乏校园的文化环境,课堂教学的展开就会非常困难,教学效果也会非常糟糕。

在中国英语是第二外语的情况下,英语课程是否能够顺利完成需要依靠教师的课堂掌握能力、学生的配合,而不同的高校有着不同的校园文化环境,学生的配合也各有不同,学生的配合程度与教学成果有着直接的联系。学生是很容易被影响的群体,如果校园环境的文化气息很浓郁,学生们会利用课下时间自主预习课文、查找资料、做课后题,不需要老师的督促,课堂上也会积极配合教师回答问题;相反,在没有校园文化的环境下,学生们的反省恰恰相反,老师讲的东西很少记得,这样就很影响课堂教学。

高校和教师应该寻找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来吸引学生对于英语的兴趣,如英语戏剧表演、电影配音、歌曲演唱,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们更好地在生活中了解英语,运用英语,不止在书本上。英语考试的传统方式也可以有所改变,如将传统的卷面考试的模式改变成卷面和口语两面的结合,让学生更深刻的知道英语更主要的用途是听和说,使他们在听力和口语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酒店、景区外国人多的地方进行实习、锻炼口语表达,将课堂上学到的英语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学以致用。

5 结语

现在,英语已经成为教学中的主要学科,英语教学也在逐渐的完善,改进,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没有解决。英语课程教学的方式及目的是否能够随着人们的意识而改变,英语教学的现状是否能够改进。英语是中西方文化碰撞和交流的途径;课程教学是学生们了解外面世界的工具;也是提高学生能力的方法之一。

(作者单位:沈阳科技学院)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英语文化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及实践路径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基于OBE理念的综合英语课程形成性评价机制研究
谁远谁近?
Problems and Measures for English Teaching Assessment in Primary and Junior Middle School
读英语
酷酷英语林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