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工作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问题探究
2018-05-14王东
王东
当前西方的价值思想逐渐渗透,大学生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作为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主阵地,高校对于大学生意识形态的价值判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意识形态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本文深入研究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现存问题,并以此为出发点,分析意识形态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协调发展的有效措施,以期对实践工作提供借鉴与指导。
1 引言
21世纪以来,全球化的推进促使文化发展也走向多元化。作为当代国内的大学生,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广,价值体系判断也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冲击。尤其是一些别有用心的西方价值观输出,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发展产生影响。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挑战。作为承担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责任的高校,其对学生意识形态的教育,对学生价值判断的塑造,发挥着重要作用,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思想意识形态,创建优良校园文化,是重要过程。因此,将意识形态工作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仅对于学生本人具有意义,而且对高校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主义也有巨大的意义与作用。
2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现存问题
目前,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是其安身立命的根本,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应该是高校重点关注的工作。但是由于目前的大环境背景下,高校并没有将意识形态教育放在重点位置,常常容易对此课程忽略,学校不重视,学生也漠视。对于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也产生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的落后
意识形态的教育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主要注重其学术性和知识性,对于意识形态的内容比较淡化,缺乏道德伦理引导,忽视学生的意识形态的建立和践行,这样的课程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并没有起到引领思想,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作用。
2.2 教学手段陈旧,教学平台落后
对于高校思想理论课堂来说,创新力不足,教学方式和教学平台比较落后,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尤其是现在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课堂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和丰富化,原有的说教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代大学生的要求。意识形态的教育只停留在课堂内,出了课堂,意识形态的实践教育比较少,意识形态工作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关系较弱,难以产生持续影响
2.3 教学工作者思想认知不深
识形态工作首先要端正思想认识,其中教师的主观思想认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基础。在这方面,目前高校教育中存在着教师自身思想意识形态不足的现象,道德主义学习不足,境界不高,对于意识形态的研究没有深入,因此对于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深度不够,学生理解不足,思想滑坡松懈,从而影响教育工作的开展和教育的效果。
3 构建意识形态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的有效措施
高校的思想意识形态教育是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基地,高校学生是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力军,帮助其建立正确的意识形态,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构建意识形态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的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3.1 创新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
意识形态教育是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强化意识形态教育重要性,夯实基础,深化内涵,与时俱进。高校在开展教学时,要集合国家新时代新背景的要求,将意识形态教育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得益彰。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引领学生正确理解意识形态的真谛,并坚持与时俱进,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2 整合教育方式和推動教学平台建设
意识形态的教育工作要生活化、实践化。不可脱离实际而枯燥的讲授。教师应该创新教育方式与教育平台,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交流方式,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结合网络化与自主沟通化展开,形成师生互动的新模式,将教学平台从教室搬到室外,从课堂搬到课外,不仅仅是课堂上有限的时间讲授意识形态理论,更多的是将意识形态教育走进学生的生活,装进学生的头脑,从而促进意识形态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
3.3 提升教师队伍水平与思想素质认识
教师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践行者,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建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队伍自身的思想素质认识要与时俱进,符合正确的价值观。要加强教师队伍学习,从政治学、心理学、到教育学、社会学等等都要关注,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基础,加大教育能力培训,不断提升学习的理论水平,从而提高意识形态教育水平。
总而言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与重要是意识形态工作。这应该是高校应该长期坚持并且重点发展的教育工作,需要学生、老师和校方的集体配合和协作,当前在新时期,我们收到的多元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强烈,大学生的意识形态也趋向多元化,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战略优势,积极主动的适应新趋势,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主动创新发展教育模式。引领当代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发展,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发挥高校的作用,成为学生成长的摇篮,祖国建设的基础。
(作者单位:贵州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