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田径教学中的趣味教学法
2018-05-14王鲁
王鲁
随着对初中体育教学研究不断深入,各种新颖的教学方法逐渐走入人们视线,本文主要对趣味田径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究,促进体育教学水平提升。
初中田径是以跑、跳、投三大类项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一门课程。传统的田径教学对学生身体体能、运动技巧比较注重,而忽视了学生的运动心理和运动过程的感受。教师追求的也仅仅是完成课程规定的教学内容,学生也只是被动接受教师的课程安排,而难以得到运动带给他们心灵的愉悦和学习过程的快乐。这样的体育课堂难以使“健康第一”、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新课程目标落到实处。如何走出体育教学误区,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过程和方法,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文就趣味教学法在初中田径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一点尝试和探究,以提高体育教学水平和质量。
一、趣味田径教学法的理论简述
趣味教学法在初中田径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原有田径教学程式化的窼囚,凸显了教学的人文性、过程的开放性和形式的灵活性。趣味教学法,要求教师确立快乐运动的体育人文理念,改变“填鸭式”、强制性的简单粗暴方法,更多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绪情感状态,适时适地增加运动情趣,诱发学生运动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趣味教学法需要教师有开放、灵活的教学思维,倾听和采纳学生的合理建议,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实施教学,在共情中建立互信,和谐师生关系,满足学生身心发展需求。
二、趣味田径教学法的应用途径
田径是初中体育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学生体能体质和运动技能的必修项目。田径课堂教学,通常需经过课前热身运动、课中技巧学习、课后巩固训练等阶段。趣味教学法也主要在田径教学实施过程中这三个基本阶段应用,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应用在热身运动中
热身活动是体育运动之前必须要进行的,通过热身活动来活动关节、筋骨,降低在运动过程中出现损伤的几率,传统的热身活动都是做操或者跑步等形式,这种传统的热身形式枯燥乏味,学生在热身活动中表现差,起不到热身效果。
2.应用在技巧教学中
体育运动技巧是学生更好进行体育锻炼的基础,学习和掌握运动技巧是初中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和内容之一。在教学中如何传授学生体育技巧很重要,传统的教学主要通过教师动作示范、学生模仿学习的方式进行田径技巧教学,这种单向传输、模仿练习的教学过程,枯燥乏味,效果很差,学生既提不起体育技巧学习的兴趣,也没有反复练习的耐心,学习主体缺乏兴趣和热情,教学效果怎么能好呢。在运动技巧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思维定势,根据初中学生喜嬉喜乐等年龄特点,将趣味融进运动技巧融教学中,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技巧传授,使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心态下进行技巧练习,逐渐掌握运动技巧,提高教学实效。
3.应用在体育训练中
课后的巩固练习和日常的体育训练是提高学生体能体质、技能技巧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意志力和良好运动习惯的有效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更强调的是学习主体自觉,教师不能只是简单的管控,而因给予学生更多精神上的鼓励和方法上的支持。如根据项目内容,提供具体训练的建设性建议,设计趣味性强的练习方案,让学生在自主训练中不断克服身体疲劳,调适惰性心理,增强内驱动力。趣味元素在体育训练中的渗透,有利改變成人化、专业化的训练模式,使学习主体获得艰苦训练中的快乐和情趣,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三、趣味田径教学法的操作策略
趣味田径教学法的应用旨在解放学生田径运动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的热情,缓解学生运动过程的心理压力。要实现上述目标,教师要拓宽课程实施思路,创新课堂教学设计,优选过程操作方法,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1.开发民间体育资源,丰富田径教学的趣味性
中国的老百姓喜欢健身,爱好运动。因此,在民间有着大量的与传统节庆相融或娱乐休闲相辅的体育运动资源。丰富多样的民间体育有个显著的特点,即娱乐性与运动性融为一体,趣味浓郁,喜乐染人,如舞龙舞狮、踩高跷、跳长绳、抛铁环、踢毽子、跳方块格等等,无不充满着运动的无限韵味情趣。这些是学校体育课程开发利用的宝贵资源。
2.优化课堂组织形式,凸显田径教学的情趣性
田径运动教学通常在室外场地进行,无论跳高、跳远、投掷或短跑、长跑,囿于运动项目的规定性和特点,教学形式一般来说也无多大变化,教师示范动作,个别学生出来仿演,后集体练习,相互纠正等等。这种相对凝固的教学组织结构,沉闷、乏味、无趣,难以激活学生参与运动练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也更难获得田径运动所能带给他们愉情舒心的体验。趣味田径教学法的运用,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初中田径教学方法,而且促进了初中田径教学思维的转变,丰富了初中体育课程实践。趣味元素的有效介入,提升了田径教学的活力,激发了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欢快、无心理压力的状态下主动参与体育锻炼,逐步树立起正确的运动价值理念,养成良好的运动健身习惯,切实提高了体育教学质量,真正满足新课标对体育教学的要求。
(作者单位:龙岩市永定区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