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读一读、数一数、想一想

2018-05-14董晓光

中国共青团 2018年2期
关键词:团干部实施方案可视化

董晓光

2016年9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印发《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这标志着高校共青团改革进入实质性的改革攻坚阶段。一年多来,各地高校团组织积极行动,制定出台创新举措,凝聚了高校共青团改革的普遍共识和共同智慧,可谓是汇聚而成攻坚克难的“聚宝盆”“资源库”。在高校共青团改革实践不断走向深入的关键时期,各项改革措施要做到与《实施方案》“自觉看齐”“主动对标”,很有必要由表及里、条分缕析地再次重读《实施方案》。

读一读,《实施方案》其实有两层结构么?

从文本分析的角度来看,《实施方案》具有两层结构。一个层面是表层的、文本自身的框架结构;另一个则是深层的、改革措施之间的逻辑关系。

从表层结构来看,《实施方案》包含总体要求、改革举措、组织实施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总体要求”涵盖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基本目标;“改革举措”涵盖改革优化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健全基层组织制度、改革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改革完善团干部选用培养制度、改革强化保障支持五个方面。这是初读《实施方案》时的第一印象。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一体两面。要做到对《实施方案》融会贯通,还需要读懂《实施方案》的深层含义。本文选取“制度性”设计这一侧面,以“体制”“机制”“制度”为关键词,从文本分析的视角,尝试进一步剖析解构《实施方案》,为推进高校共青团改革攻坚提供思考借鉴。

数一数,《实施方案》里面有多少制度性设计的“法宝”?

“体制”“机制”“制度”是政治学中制度设计的常见术语,三个关键词从概念上,可以为高校共青团改革事业提供一个全景式、制度性的整体框架。通读《实施方案》全文,共有4处提及“体制”关键词、17处提及“机制”关键词、24次提及“制度”关键词。将三个关键词标记的文本单独提取出来,去除与改革措施无关的表述,可以得到“体制”“机制”“制度”相关改革措施的分布情况,如表1至表3所示,这些制度性设计具有三方面的显著特征。

一是高校共青团改革注重“体制化”。《实施方案》中的“体制”具体指高校共青团领导体制,即“受同级党组织领导、同时受团的上级组织领导”的双重领导体制。俗话说,“火车跑得快,还要火车头来带”。改革和优化领导体制要坚持“正本清源”,这是高校共青团稳步推进各项改革的根本保障,从源头上把握高校共青团改革的方向。

二是高校共青团改革注重“机制化”。《实施方案》中与“机制”关键词有关的改革措施共有14处,涉及高校共青团运行机制、工作交流组织机制、维权机制、保障机制、激励机制、退出机制、评价机制等,涉及高校共青团工作链条的不同环节、不同主体。从工作环节来看,工作开展要“项目化、扁平化、制度化”,团建创新要“多种模式、多重覆盖”、工作交流要“分类型、分区域”等;从主体来看,针对高校内的青年教师和青年职工等群体要建立交流沟通平台和机制,针对困难学生要建立多样化和常态化帮扶机制,针对学生骨干要建立选拔考核、培养使用、淘汰退出等机制,针对网络工作队伍要建立管理、培训和激励机制等。

三是高校共青团改革注重“制度化”。《实施方案》中,共涉及19项与制度相关的改革措施。从主要内容角度,可以范畴化为7个方面:工作指导委员会联席会议制度、直接联系服務引领青年师生制度、上级组织对下级组织的评价考核制度、团的代表大会制度、基层组织工作制度、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团干部选用培养制度。其中,有些制度设计体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如“直接联系服务引领青年师生制度”,细分为“驻校蹲班”直接联系基层团支部制度、高校共青团工作活动开展“众创众筹众评”制度、青年师生评议工作制度;“团的代表大会制度”又具体为团的代表大会定期召开制度、代表常任制、提案制和大会发言制度、校级和院系团组织定期向团的常任代表报告工作和听取意见建议制度;“团干部选用培养制度”分为团干部配备考核管理制度、兼职副书记的制度、团干部培养培训使用制度、高校团干部校内转岗和校外流动的制度等。

想一想,高校共青团改革“法宝”将实现哪些成效?

高校共青团改革并非一时、一事之功,《实施方案》中各项改革举措既自成一体,又相互联系。其中与“体制”“机制”“制度”关键词相关的改革措施之间,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从一定程度上来看,为当前高校共青团推进改革攻坚提供了制度性整体解决方案。结合阅读体会,笔者认为相关改革举措至少将实现三方面的成效。

一是高校共青团改革着力实现“可视化”。“可视化”是“可视化技术”的简称,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科学领域,涉及数据表示、数据处理和决策分析等。其中,“数据可视化”是指将结构或非结构数据转换成适当的可视化图表,然后将隐藏在数据中的信息直接展现于人们面前。高校共青团工作“可视化”就是要借鉴互联网思维,明确高校共青团工作设计、组织、实施、评价、反馈等不同流程,进行制度化设计,形成一整套高校共青团工作体制、机制和相关制度。高校共青团工作“可视化”,可以区分为工作流程可视化、工作主体可视化、工作成果可视化等,这均在改革方案中得到多次印证:工作机制设计基本覆盖了高校共青团工作链条的全部流程,19项工作制度更是明确将高校共青团工作予以制度化呈现,团干部群体既是改革中坚力量,又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直接、生动呈现……

二是高校共青团改革着力实现“可评价”。对高校共青团进行制度性设计是实施高校共青团工作评价的前提和基础。所谓“评价”,就是根据一定的评判标准、指标体系而进行的价值性判断,如“是好还是不好”“是达标还是不达标”“是进步还是退步”等。一般来说,评价可以区分为发展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高校共青团工作对象主体是青年师生,主要工作是“联系服务引领”。其发展性评价,主要是指高校团组织通过“联系服务引领”为高校青年师生所带来的成长成才的“获得感”;其过程性评价,主要是指高校共青团工作是一个涉及策划、组织、实施、总结等不同环节的完整工作链条,要对工作不同环节、不同阶段进行动态考核;其形成性评价,主要是指青年师生在共青团活动项目中的表现、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来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满足感”“幸福感”等。

三是高校共青团改革着力实现“可量化”。量化管理理论认为,“凡是可以量化的,皆是可以管理的”。实现高校共青团工作“可量化”是实施高校团组织科学化管理的第一步。然而,当前针对高校共青团工作普遍存在这样一些错误的认识,如工作量“可多可少”“可有可无”、工作内容“锦上添花”“唱唱跳跳”、工作安排“想什么时候干,就什么时候干”、工作方式“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工作职责“想干就干,想不干就不干”……亟待进行科学化管理,以正视听。在高校共青团工作中,活动是开展工作的主要载体。高校共青团工作成效集中体现为联系服务引领青年师生成长成才的“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等,这其中既有可量化内容,如活动的数量、类别、质量等,也有难以实施量化管理的内容,如活动的认可度、满意度。彼得.德鲁克曾说,“管理就是要可衡量。能量化的尽量量化,不能量化尽量细化,不能细化尽量流程化”。前文中的文本分析,从与“体制”“机制”“制度”相关的改革措施中,体现得非常明显。高校共青团工作制度性设计,本质就是追求“可量化”的科学化管理。其实,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更为有效实现对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量化。其中,高校共青团改革要推动实施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就是沿着这个方向开展的工作探索。聚焦高校共青团“活动”载体,通过互联网管理工具,积累高校共青团工作数据,进而分析、论证及评价,可以为高校共青团决策、服务青年师生成长成才提供数据参考。

(作者系东华大学团委专职团干部、组织部长)

猜你喜欢

团干部实施方案可视化
数据可视化设计在美妆类APP中的应用
思维可视化
复变函数级数展开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复变函数级数展开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复变函数共形映射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复变函数共形映射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我为什么当团干部?
我为什么当团干部?
我为什么当团干部?
下周分红派息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