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泰语四字格谚语与汉语成语文化对比分析

2018-05-14雷冰

读天下 2018年20期
关键词:泰语成语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语言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作为人类最重要的沟通工具,语言能够从一定角度反映国家的历史、民俗等,尤其是谚语与成语。谚语和成语是人类语言的智慧结晶,本文简单介绍了泰国四字格谚语与汉语成语文化对比的研究现状,并从文化层面分析了泰语四字格谚语与汉语成语的异同。

关键词:泰语;四字格谚语;成语;文化对比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来往越来越密切,尤其是泰中两国的交往更加频繁,因此为了更好地进行两国之间的交流,促进两国良好地进行沟通,就不得不进行泰语和汉语的文化对比,充分了解泰语四字格谚语与汉语成语之间的异同;另一方面,作为两国各自的文化,泰语四字格谚语与中国汉语的成语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因此人们可以通过学习泰语谚语来学习成语,也可以通过汉语成语了解泰语四字格谚语,帮助人们学习两国文化。

一、 泰语四字格谚语与汉语成语文化对比分析现状

泰语四字格谚语与汉语成语的对比分析工作近些年来一直被人们所关注,一些著名的汉语言文学家更是对这项工作尤为上心,但是就现在看来,学者发表的关于这项工作的论文却不多,其中比较全面的一篇分析论文发表在2010年,这篇论文主要将泰语四字格谚语与汉语谚语的语音、语法等要素进行了对比分析,内容广泛但不便于研究,而其他关于二者对比的论文就相对片面,且大多都是关于泰汉谚语或泰汉成语的,通过一些相同或相近意思的成语或谚语进行类比分析。

二、 泰语四字格谚语与汉语成语的文化分析

一般来讲,国内外对于文化结构的划分难以统一,并且众多学者为此争论不已,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苏联学者提出的文化二分法,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这也是我国目前为止研究最多也是最深入的文化结构。物质文化一般指的是存在于空间中的事物,是真真切切存在的,能够被人们摸到或者感知到,而精神文化一般是指人类脑海中的某段记忆或是信息,通过故事、书本记录等方式被流传至今。文化二分法在研究中国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所能起到的作用尤其大,笔者通过文化二分法分析泰语四字格谚语与汉语成语之间的文化异同。

(一) 泰语四字格谚语与汉语成语中的物质文化

作为满足人类生存的必要因素,物质文化一直在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社会发展所能产生的必然表现,一般来讲,物质文化会体现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并在社会的发展中不断更新。

1. 传统习俗

汉语与泰语的成语、谚语表达方式不一样,大部分原因就是物质文化引起的,中国与泰国的地理环境不同,因此所产生的生活习惯也就不一样,自然所产生的物质文化也就不同,因此造就了目前语言之间的差异,尤其是在传统节日的习俗上,所产生的行为习惯不同、购置物品不同,因而反映在在泰语四字格谚语和汉语成语中也就不尽相同。

一般来讲,传统的习俗能够将历史中流传下来的宝贵文化很好地表现出来,其表现形式是一项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世人将传统习俗通过装饰、行为、食物来体现各自的民族特色,而中国和泰国都将这种特色记录在了谚语和成语中。例如:中国的地域非常广阔,民族类别繁多,历史悠久,因而产生的传统习俗也就特别多,因此通过汉语成语告诫人们要“入乡随俗”,而“好年盛景”指的是冬季祭祀,在丰收年的农历腊月,家家户户进行祭祀活动,以此来庆贺丰收的一年,另外,在北方的一些地区中,会因为环境、季节等原因在端午节后青黄不接,生活困苦,难以维持生活,而在这时候,就有了用麻糖祭祀灶王爷的传统习俗,以此来获得更好的收成,保证以后的日子顺顺利利;“腊日击鼓”,人们要在每年的腊月八日进行击鼓,以此驱散可怕的瘟疫,保证一家人都健健康康;另外还有粘糖瓜保證灶王爷开心的习俗成语、小年放假的习俗、腊月二十五打扫卫生等等,这些传统习俗都随着我国的历史车轮流传到今天,并且每个人都从生下来开始就在这样的传统习俗中生活,由传统风俗而产生了习性的定型,也可以说是“习俗移性”。

而在泰国,也因为其传统风俗而产生了不少四字格谚语,伴随着风俗流传到现在。例如:在泰国每个月会有几天的佛日,这一天泰国的人们会早起去做善事,可以将饭菜捐给寺庙,可以去佛寺听和尚们诵经讲经,因而产生了类似于“深夜就要起床,男子青年时期就要还俗”的谚语,以告诫人们要抓紧时间完成自己想要做的事,这项泰国的传统习俗而衍生出的谚语能够流传至今,不仅仅为习俗的广泛性,而是因为其本身蕴含的道理,以及发人深思的文化内涵;另外,在泰国还存在着男子必须要出家一次的传统习俗,也就是说男子在满二十岁时必须要到寺庙出家不少于一周的时间一次,以体现出其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因此在泰国的谚语中存在关于“梯度日”及“还俗”等字眼。

2. 社会结构

一般来讲,社会结构是指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物质结构的统称,包括各个领域和条件,而社会结构中所体现的泰语四字格谚语与汉语成语的物质文化对比也是较为明显的,在其中包含的地位、角色、物品等都会在谚语和成语中体现出来。例如:在汉语成语中,体现了很多朝代的社会结构和百姓的社会地位,“世态炎凉”将百姓所处的水深火热生动地描述了出来,将君主王权时代的等级制度都体现了出来,“冷暖自知”道尽了宝兴生活困苦、人人苦难悲伤的社会现状,“君无戏言”不仅仅是表现君主一言九鼎的诚信品质,还表现出了皇帝说到做到、王权至上的高贵地位,明确了王权时代的社会地位。而泰国也曾处于封建社会,因此在泰国的四字格谚语中也能够找到历史社会结构的痕迹,深刻地反映了泰国的僧王制度所带来的直接后果。

另一方面,中国与泰国的社会结构在某些时候的发展总是不太一样的,因此所产生的成语谚语文化也就将其体现了出来,不仅仅是对社会的角色和地位,还包括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经济。例如:在历史的进程中,两国人民都曾因为战争或灾害而处在饥寒交迫的状况之中,但是中国人不仅仅吃米,还有一些谷、豆等,因此在某些成语当中就会将这些汉字表达出来,就像五谷丰登等成语,而泰国人民主要以米为主食,很少食用其他粮食,因此在泰语四字格谚语中就很难见到类似于谷、豆等词,就算引用米这个字在谚语中也是大部分是代表着欢乐的事情,就像把“新米”比作新婚一样,就像“在水里有鱼,在田里有米”等谚语一样。

而有些时候相同的字在两国的谚语和成语里的意思也会相同,也用米这个字作为分析对象,在泰语对应汉语为“米珠薪桂”这个谚语中,泰国人将米比喻成一种植物,这种植物只有贵族才能够得到,而汉语成语中的意思是将米比喻成了珍珠,可见两者都将米比作最珍贵的事物,因此不难看出,有些时候中泰两国人民的生活和语言还是有相同之处的。

(二) 泰语四字格谚语与汉语成语中的精神文化

在某种情况下,精神文化更能体现一个国家的层次和思想,也是文化层次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角度分析,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一样,都是因为人们的生活而衍生出来的,但是精神文化又是不可捉摸的,可以表现在人对长辈的尊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心中梦想的追求等等,精神文化可以说是人们的精神食粮,而将精神文化体现在语言中也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规律,在泰语四字格谚语和汉语成语中都曾融入过各自的精神文化,而精神文化的某些特有追求和共同追求自然也就体现在泰语四字格谚语和汉语成语的差异上。

1. 宗教信仰

精神文化中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宗教信仰,无论是在哪个国家总会存在将宗教融入民族文化的现象,在中国,佛教道教儒教共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而这些在成语中有所体现,更甚者,还有些关于宗教信仰的文化是依靠成语流传下来的。其中,儒教是影响国人最多的宗教,将三纲五常,“礼义廉耻”作为儒家文化的宗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将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也充分说明了儒家文化所代表的一系列思想;道教是中国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宗教,中国作为道教的起源地,所流传下来的关于道教的成语不仅包含古代民间的迷信色彩,还将阴阳辩证、物极必反等高深思想融入其中,“乐极生悲”告诫人们在品尝胜利果实时不能够沾沾自喜,而是要秉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否则必会迎来失败,“否极泰来”说明事情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也不要气馁,总会有光明到来的那一刻,道教信仰旨在教授人们生活的道理,教导人们要从另一方面去思考问题。

而佛教作为起源于印度、流传到中国的外来宗教,却能在中国占有一席之地,可见其思想与哲理非常不一般,而其中蕴含的精神文化更是为人们打来了宝贵的财富,而通过两国语言中关于佛教的描述有些相似,而有些也不尽相同。例如:泰国的大部分人都是相信佛教的,这也是佛教在泰国存在那么长时间的根本原因,在泰语中“佛”代表着最重要的事物,也是泰国人民一直追寻的精神寄托,在汉语的不少成语中,“佛”也是代表着相同的意思,因此从精神文化的角度分析泰语四字格谚语与汉语成语在某种情况下是有相同点的,带“佛”字一类的成语在教导两国人们正确做事,做好人好事。

而对于“鬼”等词的解释却太相同,泰国人们相信“佛”一样相信着“鬼”的存在,因此在很多四字格谚语中都存在“鬼”这个字,包括“鬼到坟墓”“鬼进鬼出”等,前者表示要做不想做的事,后者表示行为多变,而在汉语成语中“鬼”只是表示魔鬼,是不好的意思。

2. 价值取向

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变化的不同,泰国和中国在某些价值取向上的文化也是不一样的,我们通过泰语四字格谚语和汉语成语的对比就能夠看出,而价值取向也能够通过成语和谚语表达出来,因为成语和谚语大多是作为价值判断后的总结,也是在一段时间的研究和分析而总结创造出来的,因此我们可以从泰语四字格谚语和汉语成语能够分析出国家和民族人们的价值取向。例如:汉语成语中的“强本节用”,充分说明了民族节约、眼光高远的思想状况,将强大的资本作为发展的桥梁,却不对其浪费滥用,表达了中华民族的良好行为准则和优秀的价值取向,也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成语警醒世人,“兴邦立国”表达了民族的伟大志向,是民族的优秀精神;在泰语四字格谚语中而存在表达其价值取向的谚语,类似于汉语的“教猴子爬树”“自己提尾巴”,这类谚语教人们避免自卖自夸,告诫人们不要自不量力,因此不难看出,无论是在泰语四字格谚语还是汉语成语中,都存在着各自国家的价值取向,表达出了国人的行为准则,可以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三、 结语

作为人们最重要的沟通桥梁,语言在一定情况下反映了国家的民族特色和思想状况,而作为各自国家语言的智慧结晶,泰语四字格谚语与汉语成语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分析了泰语四字格谚语与汉语成语中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差异,充分体现了谚语和成语承载民族的价值取向、宗教信仰等文化的能力与作用,展示了文化和语言对国家、对民族的重要意义,希望本文能够对今后研究泰语四字格谚语与汉语成语文化的学者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阳亚妮.汉泰农业谚语意象比较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05):309.

[2]阳亚妮.泰语动物谚语汉译策略研究[J].百色学院学报,2015,28(01):85-90.

[3]高鲜菊.汉泰语谚语的文化内涵对比[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04):108-111,115.

[4]高鲜菊.汉泰语谚语的词汇特点对比[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31(07):163-166.

作者简介:

雷冰,讲师,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泰语成语
曼谷市场一瞥
说一说汉语的“亲戚”
高校泰语演讲赛在广西民族大学举行
看图猜成语
看图猜成语
拼成语
浅析提高泰语阅读技能之我见
猜成语
泰语中的英语外来词